奧推網

選單
文化

【資訊】武昌曇華林歷史文化街區蝶變新生,9棟優秀歷史建築被修繕

全長約1。2公里的武昌曇華林歷史文化街區,集聚了自然、古城、宗教、建築、教育、衛生等多元文化,是一部“活”的武漢近代史書。在這裡,融合中華傳統和西方古典的歷史建築,見證了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融。

近期,曇華林核心區二期改造進入尾聲,有著600多年曆史的曇華林街區蝶變新生。瑞典教區舊址、徐源泉公館等3處共9棟優秀歷史建築保護修繕基本完成,這些歷史建築房齡最短的也有90多年,最長的有130多年。武昌區組織專家、設計師、技術人員克服重重困難,修舊如舊,最大限度還原歷史建築風貌,延續城市文脈,讓百歲老房子煥發新生命。

武昌曇華林歷史文化街區,修繕後的瑞典教區舊址建築群依山就勢、格局靈活。

武漢僅存的北歐建築群在曇華林

4月22日,記者來到曇華林實地探訪。在鳳凰山下,穿過一座中式門牌坊,一組北歐風格建築群次第展開。5棟建築依山就勢而建,格局靈活、環境優雅,這裡就是瑞典教區舊址。

沿著石板路走到半山腰,便是瑞典教區舊址主教樓。這是一座三層尖頂磚木結構房屋,樓高16。7米,陡峭的屋頂高達6。7米。拱券門、寶瓶柱、迴廊柱、仿石牆、孟莎頂……沿著門前的“之”字形漢白玉臺階拾級而上,典型的北歐風情撲面而來。

進入室內,古色古香的木地板、狹窄的旋轉木樓梯,別有一番韻味。房間內,牆角的壁爐修繕一新,爐架雕刻紋飾精美細緻,原木吊頂配上別緻的燈具,烘托出濃濃的古典風情。據介紹,瑞典教區舊址建成於1890年,是武漢市目前僅存的北歐風格建築群落。

沿著山路小徑向東,矗立著兩棟平行佈局的平房,這裡便是夏鬥寅公館,建於1932年。

坐落在山腳的徐源泉公館為典型的中西合璧式建築,建於1930年前後。“這棟房子從正面看是一棟法式風格建築,從後面看又是一棟中式建築,還有攢尖頂屋面也是中式風格。”武漢市天時建築工程有限公司總經理、總工程師裘維亞介紹道。

曇華林歷史文化街區核心區二期優秀歷史建築保護修繕工程於2019年3月啟動。武漢武昌文化創新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王家滿介紹,目前,歷史建築保護修繕基本完成,正在進行房屋內部裝修裝飾施工,這批老房子即將揭開神秘面紗,面向社會公眾開放。

拆違建,小心翼翼修補就像“考古”

房屋年久失修,屋頂垮塌,有的甚至成了危房;有的建築作為居民住宅長期使用,房屋結構改變較大,違章搭建嚴重;建築沒有設計圖紙留存、缺少歷史資料……兩年多來,在對這批優秀歷史建築保護修繕過程中,有關專家、設計施工人員攻克了一個又一個難題。

房屋騰退前,瑞典教區舊址5棟建築居住著72戶居民。“房內外違章搭建非常嚴重,對房屋破壞較大。”王家滿說,這給修繕施工帶來不小的難度。拆違建,跟原房屋剝離,鑑別原真性,分析空間格局,還原牆體、門窗結構,一步步下來,就像“考古”。

“這裡原來有一面牆,我們在多次勘查比對後確定這是居民後來砌的隔牆,才小心翼翼把它拆掉。”站在主教樓二樓迴廊,中南建築設計院總建築師程一多向記者介紹,儘管房齡達130多年,但房屋的輪廓結構沒有發生根本性改變,直到把違章搭建逐一拆除後,寶瓶柱重見天日,房屋原有歷史風貌、建築肌理才露出真容。

門前漢白玉大臺階損毀嚴重、部分臺階塌陷變形。“施工人員不是把臺階全部挖掉重修,而是把部分塌陷的臺階石先挖出來,根據原地形編號堆放集中管理,先進行基礎加固,再還原到建設原址。”王家滿說,修復過程中對於建築缺損部位,不大拆大建、整體更換,主要採取區域性修補、挖補的辦法,儘量保持原貌。

施工前期,主教樓破敗不堪,屋頂區域性塌陷,房間內,有的木結構被白蟻蛀蝕,木地板也腐爛了,保護修繕非常緊迫。“能保留的儘量保留,做到物盡其用。”裘維亞說,施工人員主要採取對受損的木頭、木地板、木樓梯等進行區域性修補和更換,並對木材進行防火、防腐、防蟲處理。

修舊如舊,想方設法再現建築原貌

原形制、原材料、原工藝、原佈局和原色調,修舊如舊,確保安全性,保留整體性和原真性,成為歷史建築保護修繕貫穿始終的原則。

徐源泉公館樓頂涼臺為混凝土漏花圍欄。“我們勘查發現不對勁,從檔案館多方查閱找到了一張建築資料圖,發現原來的樓頂圍欄是磚挑花實體磚砌體。”裘維亞說,施工最終採取修復實體圍欄的方案,最大化還原了建築本來面貌。小到房子窗戶上的一個風鉤,為了保持原樣都需要從上海的廠家訂做。

修繕後的徐源泉公館。

為了修復一棟屋面坍塌、牆體歪斜的中式建築,設計施工人員專門查閱建築學家梁思成的著作《清式營造則例》,從中尋找依據,保留了房子的柱頂石、柁、梁、桁、椽等結構,並採用現代注漿技術加固處理受損牆體,成功還原屋頂小青瓦、青磚清水牆的中式建築風貌。

搶救保護歷史遺存,就是挖掘延續城市文脈

在武昌古城,市級優秀歷史建築達26棟。其中,曇華林歷史文化街區就佔了22棟。這些歷史文化遺存能夠留存至今,尤其珍貴。

“曇華林,是歷史留給城市的不可多得的一宗文化遺產。”武昌古城保護髮展中心負責人表示,搶救保護、開發利用曇華林歷史文化遺存,不僅是對城市的歷史負責,更是為了未來的發展,對於挖掘和延續城市文脈,加快城市歷史文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2018年12月至2019年1月,武昌區政府多次邀請來自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武漢理工大學、中信建築設計研究總院、市規劃院等單位的專家,對不可移動文物和優秀歷史建築瑞典教區舊址、徐源泉公館、夏鬥寅公館保護修繕設計方案進行評審。

專家組建議,要突出曇華林街區歷史文化風貌整體保護原則,充分體現依山而建的原建築群整體環境風貌;堅持原真性保護和修舊如舊原則,最大限度保留原有結構、舊構件和材料,儘量採用原建造工藝和同類材料施工,避免修繕後“煥然一新”,保留建築的歷史文化資訊,體現可識別性。

“對歷史建築的修復就是一個‘考古’的過程,需要發揮繡花般的精細功力,看不到修復的痕跡,才是我們追求的效果。”武昌區房管局房屋安全監督站站長周啟明說,從目前修繕效果來看,這批優秀歷史建築的修復基本上達到了預期。在他看來,我們這一代人透過對一座座歷史建築的修繕,為後代回顧歷史、傳承文脈、展望未來提供了思路和借鑑。(文/長江日報記者譚德磊 通訊員吳迪 梅晨 上官婧 圖/長江日報記者苗劍)

編輯 | 宋濤

文章經授權釋出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