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孔子為何要遠端到周都洛邑拜師學習?

好學是孔子最大的特點。孔子說過:“入是邦也,必先禮其賢者”,是說到了一個地方,一定要向當地的有學問的人學習。孔子遠端到周都洛邑向老聃學習,一直傳為歷史佳話。

孔子三十四歲的時候,因為博學成名,魯國貴族孟僖子臨終前把兩個兒子(孟懿子、南宮敬叔)託付給他。孔子便利用交結上貴族的這一有利條件,爭取到魯昭公的支援,要到周都洛邑去拜師求學。所拜的老師就是人稱老子的老聃,當時他是京都的守藏史(相當於當時國家檔案館、國家圖書館的負責人)。

洛邑(今河南洛陽)離魯國國都一千多里,當時坐著車子,要走四、五天才能到。這裡不僅是周王朝的政治中心,還有大量文物瑰寶、簡冊圖籍、文書檔案,是整個周代文化薈萃之地。當時任守藏史的老子,是楚國苦縣寧鄉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伯陽,是當時年高德劭、博學多聞的一位學者。他也知道孔子是魯國有學問的名人,聽說孔子不遠千里前來求教,便令僮僕把街道打掃乾淨,套上車,親自到郊外去迎接孔子。

當時老子已七、八十歲,孔子才三十多歲。孔子向老子求教,學到了許多知識。《禮記》中記載,孔子離開洛邑時,老子告誡他說:“我聽說‘有錢的人送行的時候,送人錢財;有道德的人送人的時候,說幾句話。我不是那種有錢的人,那就冒充有道德的人送你幾句話吧。你學習古代的東西,固然很好,但卻不要拘泥於古代。通常會做買賣的,往往不先把好貨擺出來;有學問的,往往不隨時流露出來。一個人更不要議論橫生,大談別人的醜惡。你要注意做事不要過了頭,不要出現驕氣。更不要過於任性……’”

老子的這番言語,使孔子受益不淺。離開老子後,孔子對老子的主張十分佩服,一再表示收穫很大。

在孔子研究中,有人認為這段史料不實,在《孔子傳》中不寫。山東省濟寧市嘉祥縣武氏墓群石刻中發現的“孔子見老子”漢畫像石(現存濟寧市漢碑館)足資證明。有人又說是孤征,您知道嗎?近年來又在嘉祥縣發現過十三塊不同形式的“孔子見老子”畫像石,在山東東平一座漢墓中也發現過彩繪的“孔子見老子”呢。

真正瞭解一件事情的人,是對某事親履的人。真正對一個地方瞭解的人,是這個地方的人。有人到了一個新地方,指指劃劃,好像很懂,其實不懂。因為除書本知識外,還有實際知識。所以到一個新地方,應先向當地的學者,長老及普通百姓請教、學習。學了以後,做起來事,也要尊重當地人,不要越俎代庖。人們往往有個壞習慣,認為“遠路的和尚會念經”。反過來,如果自己是個“遠路的和尚”,一定注意不要亂念“經”。不要把別人的錯誤觀念當作自己做錯事的理由,一旦出了錯誤還要自己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