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文章文章:你往何處去文章你的繪畫

亓文章

亓文章,1981年出生于山東,現工作及生活於上海。他在創作中深入汲取了現代主義的形式經驗,善於轉譯和重構繪畫史中的影象,以文學性的敘事方式來構建具有自省意識和現實關切的繪畫語言。

近年主要個展包括:《你往何處去》站臺中國-dRoom,北京(2020)《亓文章個展》,站臺中國,北京(2017)《棲居之地》,J Gallery, 上海(2015)《自畫像》,站臺中國,北京(2012)《另一種行進》,EGG Gallery,北京(2009)

亓文章——你往何處去(個展)

文/王將

“你往何處去?”

這是一個雙重指向的設問——在這裡,你,既指繪畫,亦指畫家自身。展覽以設問為題,引出亓文章的個體迴應,坦陳其在不斷自審中所追尋的藝術目標。而文學性的表述,亦是畫家亓文章的執迷——一直以來,閱讀是滋養其精神與創作的源泉。

“畫從畫中來。”

這是亓文章的工作邏輯。在相當長的時間裡,他將繪畫史的影象遺產視為創作素材。經過轉譯與重構,陳舊的影象被轉換面貌,被賦予新的寓意。另一方面,對現代繪畫的語言研究是他的工作重心之一,他依循著繪畫史的形式經驗來發展其個人風格。他常以大尺幅繪畫來表現戲劇性主題,將對現實的感受切入畫面構思,這種傾向在他的近作中愈趨強烈。而他的小幅作品,則回到了樸素的語言研究中,更具繪畫本身的濃度。二者共同構成了他的創作系統。

“一盤水果在畫家的眼裡也是一個傳奇。”

《幾個果子》,2019,400x300mm

《幾個果子》,再樸實不過的名字,再平凡不過的主題。畫不大,卻能看出畫家的經營計較。銀盤中的果實飽滿,造型被處理得頗為陌異。畫家在背景中鋪繪出湖面、遠山和天空。在那裡,稀薄的油彩沁入亞麻布紋理,穩重而透氣。筆觸輕微、鬆動,製造出平面色塊的視覺趣味。這樣的手法掩藏了事物的具體面目,卻透出繪畫的本來質地。而那些輪廓線條的曲直行跡則流露出特殊的氣息——如此,敏銳的感官可以區分差異,詞彙卻無法充當它的能指——如果觀眾對現代藝術的歷史瞭如指掌,或許還能發現其中未曾彌散的幽魂。

無題(畫家是猴子)2017,1300x1600mm

“畫家是猴子。”

這是畫家突如其來的感發,為此,他創作了《畫家是猴子》。三年前,當我看到這些畫,這個黑色幽默就像芒刺般扎進我的表皮。這種隱秘的刺感,讓我肯定作者是位使用視覺比喻的行家。但我也猶疑,猴子畫家與其說是對一個職業泛喻,不如說是一種自畫像式的演繹。它所代表的,是一種逆現代性的現代主義野性——在今天,“新野人”已是對那些現代藝術史中的傳奇畫家的彪炳。亓文章對這一喻指的使用,也許是其在精神上與他者的主動疏離,流露出一種複雜的自尊情緒。

“致敬者與被致敬者合二為一。”

亓文章的目光似乎從未在自己身上移開過。在更早的時候,他畫過數量眾多的自畫像。如同老大師留給後世的範型,在矩形方框中近距離地表現自身的形象,甚至心理分析般的診視。這種持續而強烈的自我關注,使他所繪的其它肖像也常透出自畫像般的氣息。對他而言,繪畫中的比喻,已經成為一種自我書寫的修辭策略。那麼在其近作《你好,高更》中,便更能理解他為大師作像的多重表意。

你好,高更2,2020,500x600mm

高更的畫像,他一連畫了三幅。在這些畫裡,主角有著桀驁的鬍鬚和長髮,眼神透露出驕傲。畫面的視角、人物的著裝也沒有任何變化。若比較來看,可以發現高更表情的變化。這不像是他者視角下的自然狀態,而更像鏡前的姿態調整——自畫像式的表現欲充盈著畫面,畫家筆下的形象既是對方,亦是自己。在三件作品的前景裡,桌面所呈之物豐盛——酒、肉、花、果,與女人,這些事物自然能喚起繪畫傳統的視覺記憶,也分明是畫家袒露的慾望。

“人生於現實和夢中前行。”

一條通向遠方天際的道路,四周不見屋宇,赤腳的畫家在路邊支起了畫架,思索著如何捕捉下此刻眼前的景象——在這裡,風與光是臨凡的使者,為畫家奏起樂章,自然與律動合一。兩位芭蕾舞者赤裸著身體,沉醉在自身的舞姿之中,而那少年,他單手空翻,欲爭搶風采。

《無名畫家》2019, 2200x1600mm

《無名畫家》是一個畫家的畫家之夢。這般情景並不是他的創作場景。和大多數職業畫家一樣,亓文章依循著藝術生態的邏輯,生活在文化集中的都市,他在工作室裡構思和實施作品,有計劃地為展覽準備制定進度。而在亓文章的畫中,我們可以看到他的心靈世界,一個浪漫的靈魂追尋著波西米亞式的藝術家生活,因為在那裡,才有他想要的傳奇。

靜物——肖像——人生,亓文章的繪畫之於自身,是一種的精神對現實的補償。

王將

王將當代藝術策劃人與創作者。2014年始致力於獨立藝術空間的建立與運營,同時參與到美術館和畫廊專案的監製、策劃、主持,即時展覽的評論。王將的藝術觀念深受皮埃爾·布林迪厄的藝術社會學說影響,在策劃與創作中透過調動自我身份的能動性與相對性來打破身份政治的囿限,並以懷疑主義作為辯證工具,運用豐富的形式和媒介向藝術系統的現實狀況發問。其行動往往從藝術體制研究和文化區隔批判出發,探索網路媒介對觀念藝術的新型分配,試圖衍生出能夠作用於藝術系統的創新型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