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這個國家曾經統治了半個世紀,如今卻是一個國家,現在是什麼樣子?

二戰之後,戰敗國德國被英、法、蘇、美四國佔領。四國在德國原來的土地上成立了兩個國家。一個是在英、法、美聯手控制的聯邦德國,又叫做西德;另一個則是由蘇聯控制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國,也就是我們說的東德。

1990年9月12日,英、美、法、蘇和兩德代表在莫斯科進行了第四輪“二加四”會談,並簽署了《最終解決德國問題的條約》。到了10月3日,在經過近半個世紀的分裂之後,兩個德國終於實現了統一。

其實,從1989年3月起,東德就開始實行了新的邊境管理制度,東德公民的出入境自由被一定程度地放寬。這個舉措,很快引起了一些問題。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東德十多萬公民透過各種途徑移民到了西歐,東德國內爆發了一波逃亡的浪潮。就算這樣,東德也沒有控制,其政策更是在9月進一步放寬,似乎政府有意要加緊兩德人民的聯絡。

1989年10月7日,在東德40週年國慶當天,東德各大城市都爆發了不同規模的示威遊行活動。

1989年10月,東德統一社會黨領導人變更,新上臺的克侖茲宣佈進行“徹底改革”,正式與西德政府接觸。11月,在柏林和萊比錫先後爆發了50萬人的大遊行活動。東德人民迫切盼望統一。在民眾的壓力下,東德政府在11月7日集體宣佈辭職。隨後,他們迅速成立了以克侖茲為首的新政治局。

眼看政府帶頭,東德人民更加有底氣了,他們在不久後開始翻越柏林牆前往西德,兩德人民開始自由遷移。

就在此時,德國總理科爾在聯邦議會上,提出瞭解決兩德問題的《十點計劃》,他強調,德國必須得到統一。提出計劃之後,科爾開始與東德高層進行接觸,共同磋商實現統一的方案。

就當時的情況來說,擺在兩德面前最大的障礙,就是英、美、法、蘇四國。當時的法國,很不希望看到兩德統一。作為老牌強國,法國一直有著很深的民族自豪感。儘管在二戰之中法國被閃電滅國,只能依附於英國生存。但他們的高高在上的姿態,卻是始終沒有變化。

在戰後幾十年間,西德在各個領域的發展都比法國要好,這就又一次打擊了法國的信心。一個殘缺的德國尚且如此,讓他們統一那還了得?

不過,反對歸反對,法國實際上在心中早就打好了算盤。如果德國在統一後,能堅決地和自身綁在一起,提升自己的國際地位,那麼一切都還是好商量的。

對於兩德統一這件事,美國實際上並沒有特別在意。畢竟美國隔得很遠。只要德國統一後,不退出北約。那麼美國就會持開放態度,不會過多幹涉。

至於英國,本來是持堅決反對態度的。但老大哥美國都沒有說什麼,那麼英國的態度就顯得沒有那麼重要了。

實際上,在整件事情中。最難協商的就是蘇聯。

自柏林牆倒塌後,本來就在煩惱中的戈爾巴喬夫變得更加煩躁了。當時的蘇聯正處在風雨飄搖之中,戈爾巴喬夫在上臺後,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但無論在經濟上,還是在政治上,幾乎都沒有收到成效。蘇聯國內充斥著各種矛盾,看起來隨時都會走向解體的邊緣。

1990年1月,戈爾巴喬夫表明了蘇聯的立場。蘇聯不會以武力來干涉德國統一。但統一後的德國,必須保持中立,不得加入北約。

蘇聯的條件很快遭到了美國的強烈反對,美國要求德國統一後,必須成為北約的成員。雙方在這一問題上,產生了很大的分歧。

不過,隨著東德的政治危機逐漸加深,兩德的形勢越來越不可逆轉。內憂外患的戈爾巴喬夫終於作出讓步,同意德國加入北約。實際上他自己也清楚,就算德國保持了中立,但德國是否又會導向蘇聯這一邊呢?

並且他在上臺後,一直致力於修補蘇聯與西方國家的關係。此時若是強行反對,恐怕又會讓蘇聯陷入一場新的冷戰,這對於蘇聯的未來是極其不利的。

另外,促成戈爾巴喬夫點頭的,還有德國總理科爾的努力。為了能夠實現國家的統一,科爾向蘇聯許諾了多重好處,其中最重要,就是德國一次性向蘇聯提供了200億馬克的無利貸款,並且還有大量的物資援助。

最終,隨著《最終解決德國問題的條約》的簽訂,兩德完成了民族統一大業。

值得一提的是,在2005年,德國統一委員還向戈爾巴喬夫頒發了“阿爾法檢查站”德國統一獎,以此來感謝他的功績。

(參考資料:《德國史1918—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