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舉鼎是一時衝動還是權臣蓄謀已久的陰謀?揭秘秦武王的舉鼎之謎

(說歷史的女人——第857期)我們在給人以重諾時總愛說一言九鼎,鼎是一個很有分量的東西,它所的承載的早已不僅僅是重量或者力量,更是權力的象徵,得九鼎者所擁天下。歷史上有不少人留下了與鼎有關的故事,但談到鼎,無論如何都繞不開舉過九鼎的秦武王。那麼歷史上的秦武王到底有何能耐舉鼎?秦武王舉鼎到底是一時年少衝動,還是權臣蓄謀已久的陰謀?

欲知此事的底細,我們還得先來扒扒他的家底。

《世本》中記載到:秦武王(公元前329年—公元前307年),嬴姓,趙氏,名蕩,亦稱秦武烈王(也稱秦悼武王《秦記》)。

秦武王是秦惠文王之子,尊貴的太子爺,對於這個和王后生的兒子,老爹惠文王自是十分看重的,更是寄予他蕩平天下的厚望。而他,也未負他老爹的期望,所追求之物,一出口便是周天子家的傳家寶――鼎。

一。 少年問鼎,人家是有資本的

俗話說,出身決定命運。仔細看來,也並非全無道理。武王若生在平民之家,理想頂多是封侯拜相,可人家生來就是要贏的,要當王的,可巧投胎在帝王之家,更是虎狼之師的秦國,雄心壯志自不必說,他想要鼎,再者說,是大一統之權力。

如果只是對權力感興趣也就罷了,誰讓它天生神力,力大無窮,更是與人比武沒幾人是對手,因而想不傲驕都難了。所以還小小年紀,便語出驚人。有一次竟然問他老師:“九鼎有多重?”

話說秦武王這熊孩子,還真是初生牛犢不怕虎,一句話問的老師們還未完全反應過來,紛紛還在愣神,這熊孩子又來了一句“我能舉起與否?”

老師們更是目瞪口呆、驚愕頓足,可能是被這孩子的大話給驚嚇到了,也可能是被大秦帝國未來繼承人的偉大抱負給震驚到了。且說這九鼎為何物?這九鼎又稱九龍神鼎,據傳它重千斤,是大禹在建立夏朝以後,用天下九牧所貢之金鑄成九鼎,象徵九州,一直相傳至此。因此,擁有此鼎者坐擁天下。

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問鼎”一說。

面對聽此奇說的一個個呆若木雞的老師們,秦武王哈哈一笑。本以為此事就此作罷,可誰知聽者無意,說者有心哪!誰能想到幼年時武王的不經意耳語,竟是要他用生命去踐行的。

對於秦武王的印象,可能大多數人的看法是魯莽,自以為是,史記中的描述也是“有力”、“好戲”,除了使蠻力外就是聽笑話,是個實打實的熊孩子。他上臺後,更是重用了任鄙,烏獲,孟說等大力士,每天朝會一散,便和武士們一起練武比試,樂此不疲。

如此看來他已經完全放飛自我了,實則非然,他絕非僅如此“志氣”,別忘了人家小時候就是問過鼎的。他也深知,要實現這個願望,絕非幾個戲子,大力士之輩說說笑、比比武就能做到,還得靠智慧和計謀。於是,任用了智囊樗裡疾和謀才甘茂為自己政治上的左膀右臂,專為自己的“問鼎”事業出謀劃策。

一晃眼,武王即位已經三年了,這位年輕的君主也早已從一個熊孩子長成毛頭小子了,該找個機會宣佈自己的雄心壯志了,《史記》記載了這推心置腹的一刻:武王謂甘茂曰:“寡人慾容車通三川,窺周室,死不恨矣。”(《史記·秦本紀》)

這小子果真是膨脹了,要駕車去韓國的三川之地,去“一窺周室”,這可不是一句玩笑話,要做到如此,就要帶兵到周王室的都城洛邑去,這也就意味著秦國疆土得不斷向東擴張。

既然話已經挑明瞭,這毛頭小子哪裡還能按耐得住,摸摸腦袋暗自打算,最終決定趁熱打鐵,速來計議。

說時遲那時也快,立馬派王叔樗裡疾到韓國去做內應,又打算派出大臣去魏國,勸說魏國聯秦攻韓。

這小子心裡盤算著,這樣裡應外合,兩面夾擊,不要了韓國老命才怪。可就在這時,王叔樗裡疾不幹了,當然老先生可不是胡說八道,是經過實地勘察回來後才得出的結論,認定如果此事攻打韓國,弊大於利,一個弄不好,還是死局。

可一門心思撲在“一窺周室”的武王哪裡能聽得進去勸!無奈王叔只能用心良苦做以分析,一來到韓國的路途遙遠艱險,勞師耗財,而對方有備抗外,糧食充裕,如此下去未必能撈到好處。再者,若趙、魏二國再從背後偷襲,那後果不堪設想。

王叔分析得很有道理,武王有所猶豫了,正準備無奈放棄。甘茂卻自請入魏讓魏國出兵助秦,熱血青年終究是熱血青年,武王大喜,給了甘茂很多財物,甘茂也不辱使命,在連哄帶騙,適時加以恐嚇下,魏國答應了聯秦攻韓。

現在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了。於是,甘茂率軍十萬大軍燃起了這把火,只是宜陽易守難攻,的確難啃,看著遲遲攻打不下來,武王又增兵五萬,使烏獲前往助戰。秦、魏兩軍大戰於宜陽城下,秦軍很快便拿下宜陽。韓王驚恐之下,只得讓出三川之地,苟且求和。三川之地到手也意味著秦國東進中原,暢通無阻了。

聽到大捷訊息,可把武王這小子給高興壞了,讓甘茂率軍隊凱歸,副將向壽留守宜陽,與此同時,還不忘立即派王叔帶人前往三川開道,他則迫不及待地要帶眾大力士去一窺周室九鼎去了。

二:轟轟烈烈會周王,舉鼎而亡

曾是“戎狄之國”,而如今它的黑色大旗,早已在中原大地上浩浩蕩蕩飄起。

按理說,諸侯終究是諸侯,對王室的禮節還是要有的。可是現在都什麼時代了,不再是靠“禮”吃飯了,而是靠實力說話。周赧王聽聞秦武王帶著甲士和戰車要來,惶恐之下,立即遣使到郊外迎接,自己也穿戴整齊恭候在道路旁邊迎接,禮節極其隆重。但秦武王根本不把這個孬種皇帝放在眼裡,而是直奔太廟,它心怡的寶貝兒可在等著它呢。

百聞不如一見,看到了九鼎,秦武王兩眼發亮,歡呼叫好。

準備好好地秀一番,給周天子來個下馬威,也給諸侯列國好好顯擺顯擺。於是大喝一聲:“眾愛士聽令,誰能將此鼎舉起,寡人重重有賞!”

“我來!”正在眾人慌張不敢抬頭之時,孟說早已站向前來。只聽得一聲“起”,便兩眼發紅,眼珠子都快瞪出來了,忙脫手將鼎重摔在地上。

該到自己秀了,看到孟說都如此,自然吸取教訓,還是小心為妙,但一定要勝過孟說,要不自己面子往哪兒擱呀!只見秦武王抓住一隻龍紋赤鼎猛地舉起,眾人齊呼“大王威武~”,受到激勵的秦武王興氣更盛,想挪動鼎走幾步,殊不知此鼎重量過大,終因力氣不支,累得已雙目出血,力盡鼎落,又砸斷了臏骨。

秦武王一直撐到夜裡,可惜古代醫療條件實在太差勁了,年僅二十三歲的秦武王最終不治而死。

歷史上最有野心卻也極其短命的一位君主在幹完自己最想做的一件事兒後,在疼痛中了無遺憾地死去了。

結論:他二十四年的短暫生命,幹過最轟轟烈烈的就一件事,就是舉鼎,為鼎生,為鼎死。

他做了自己最想做的事兒,無憾而死。關於他的死,有人說,對於舉鼎如此大事兒,關乎君王身體,關乎秦國命運,身邊群臣就是死諫,此類荒唐之事也斷然不會發生。諾大的秦師,就無一人站出來?

個人認為原因有三:

其一,性格決定命運,秦武王個人擅武,性格又比較任性一點兒,重武而輕文,武士多魯莽之徒,喜好比試,逞一時之氣。對於舉鼎,壓根就頭腦一熱,沒有遠慮。而文臣,本就不受待見,又豈會多管閒事誤了慼慼性命。武王性格更是偏於魯莽,因此,很多有識之士是不敢說,也不想說。

其二,舉鼎乃秦武王平生最大心願,到嘴的肥肉,早已垂涎三尺,又向來對自己氣力過於自信 ,根本聽不進老臣們的建議,又或者隨他去的,皆是一些愛好比武的力士和一些在秦武王面前插不上話的大臣們,武士們則在興頭上,熱衷於對自己大王的威武,臣子們的建議無效,在如此場面下怕建議不成反而丟了小命就得不償失了。

其三,這位武王剛上臺就趕跑了張儀,權臣們得時刻提心吊膽自己的後路。而這位君主的性格又喜怒無常,不好控制,最要命的是這位君王魯莽沒有能力也就罷了,可是在平了蜀亂,拔宜陽,置三川后,誰知道下一步是不是來整治位高權重的自己。長久之計,還是要找一位能夠識才聽得進話的穩重君主來當家更為穩妥。

於是,欲將其毀滅,必先使其膨脹。而這個渾小子君主本就裡夠膨脹了,就這樣神不知鬼不覺地走向“自殺”了。

總覺得武王舉鼎絕非偶然,可能有更多不為人知的故事。然真相早已湮滅在歷史的塵埃裡,只有時光還在流轉。不可否認的是,荒唐少年秦武王確實在了卻平生遺憾事後,舉鼎而亡,對此,你怎麼看?(文/說歷史的女人·劉小勤)

參考資料:《世本》《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