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薦讀】漢字二次簡化失敗後,很多人的姓氏發生了改變. . . . . .

“橫平豎直顯功力, 一字多義添神秘”。文字作為一種記錄形式,卻有著某種特殊的魅力,讓人見字如見人,然而上世紀初之前的漢字多為古文,筆畫太過於繁瑣,再加之古時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沒有多少人識字。

新時代國家剛剛穩定,為了推進文化的普及便對漢字進行了簡化,其中70年代進行的“漢字二次簡化”雖然失敗,但很多人的姓氏由此發生了改變。

泱泱中華有著五千多年的傳承文化,歷史的臂膀在不斷向前延伸,保留幾千年的文化,漢字的傳承有著決定性的作用。中華的漢字是今世最古老的漢字之一,在歷史的長河中,漢字雖然一直在變化,但傳承的內在一直有條不紊的進行。

從佔兇卜吉的甲骨文到夏商西周銘刻於青銅器皿上的鐘鼎文,再到始皇合縱連橫一掃六國統一漢字書,開始出現篆書,隸書。此時的漢字已經不僅僅只有象形的功能,由篆書開始漢字具有了人們附加的審美,線條流轉,結構均勻。

慢慢地勞動人民開始覺得隸書篆書太過於複雜,人們追求快速方便便開始有了草書,行文潦草,舒展了性格,但在正式場合,無規矩無以為方圓,便開始衍生出楷書宋體等正正方方的漢字,隨著時代的進步發展,漢字的變化也隨之發生著大小不一的變化。

上世紀五十年代,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結束了幾十年紛亂戰爭煙火繚繞的中國之亂象,開始進入了百廢俱興,一派生機盎然蓄勢待發的新局面。

此時的國家剛剛定鼎,很多文化方面的都需要整改,胡喬木在一次座談會中提出新中國成立,需要在文化方面進行改革,要接軌國際推行漢語拼音,推廣普通話,更重要的是由於當時國民因為戰亂普遍耽誤了文化教育的程度。

因此需要加進漢字簡化的工作,使得原來複雜繁瑣的漢字更為的簡單明瞭,漢字簡化的重要改革方便了人們對於教育的接受程度,也便利了國家進行文化普及的程序。

“二次”漢字簡化後改姓

隨著第一次漢字簡化工作高效徹底的進行,降低了國民受教育的難度,節省了經濟,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受到了人民的歡迎與接受。

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國家便再次推廣了漢字二次簡化,並且由人民日報等國家媒體進行先行推廣普及,但是這一次的漢字二次簡化卻是功利性的,完全就是為了簡化而去簡化,使得原來的很多詞語改造的文不達意,奇形怪狀,缺胳膊少腿。諸如“酒”簡化為“氿”“堂”簡化為“坣”“雄”簡化為“厷”。

更加讓人所不能接受的就是,“二次”漢字簡化後把人們的姓也改了。姓“傅”的變成了“付”姓“蕭”的變成了“肖”,當年人民日報上副總理就變成了付總理,詞不達意,增添誤會。這使得原本簡單的字因為刻意追求簡化,因為簡化而簡化,而不是為了方便而簡化。

“二次”漢字簡化一經推出,首先便遭到了當時知識分子以及文學大家們的一致反駁,認為二次簡化使得中國幾千年的漢字文化傳承丟掉了魂,殘缺了身子,廣大民眾也覺得“二次”簡化後的漢字反而還變的不認識了。

當時新版的《漢語詞典》、《漢語拼音》等國家也正在籌備中,“二次”漢字簡化會重新對這些詞典造成巨大的重新排版,改字,造成不小的經濟損失和人工浪費。

漢字簡化的爭議

國家建議推行漢字簡化之初,有不少的學者以及文學大家都表達了自己的異議,他們認為繁體漢字是中國流傳了幾千年的文化見證與瑰寶。

漢字的獨特造型之美,婉轉動人的曲線,以及筆鋒的流轉,都散發著獨特的氣息,讓人賞心悅目,其次繁體漢字多為象形字,見其字,知其意,一個完美的繁體字,就如同一幅畫一般,讓人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次觀賞字都會有不同的美和見識。

正如古人所說望文生義,字如其人,以字來表達自己的人格與處事。而另外一部分人就覺得漢字簡化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字本身就是表達事物的最實用的工具,加之當時中國文盲者高達80%以上,在新中國的發展下,必須要提高國民的文化水平以及教育的普及,繁體字生澀難懂。

如果經過簡化,既使其保留漢字所要表達的意思,又能夠降低國民識字的難度,對於國家百姓是一件十分具有重要意義的事情。萬不能故步自封,墨守成規,是而在大背景下,國家說服了大部分文人的態度,使得漢字簡化的工作得以推行。

但“第二次”漢字簡化實在是詞不達意,摒棄了漢字本身所包含的意思,只顧一味的簡化簡化,造出了許多的畸形字,文人學者們又開始爭論反對了起來,這次二次簡化導致了很大的社會反對聲音,70年代的“漢字二次簡化”雖然失敗,但很多人的姓氏由此改變

中國漢字是我們人民的瑰寶,是傳承的見證者,漢字有它獨特的魅力,每一筆每一劃都是無數代人民智慧的結晶以及經驗的積累,有時代沉澱下來的歷史的味道。第一次漢字經過簡化推行於人民,確實可見對於國家普及教育,發展經濟,提高人民知識水平方面有著不可忽視的加速作用。

但事無鉅細都有著自己的標準,有時候越過了這個度卻變得適得其反,徒增爭議。比如“二次”漢字簡化,追求功利,只為簡化而簡化,卻丟了幾千年漢字傳承下來的韻味以及漢字用於生活中表達的含義。甚至連代代相傳的姓氏,也發生了改變,涉及到了人民的最根本的權益,難免中途夭折。

無論漢字簡化也好,保留繁體也罷,既能實現其本身功能,又不缺失中國漢字本身的獨特美,這才是人民所需要的,同時也是國家需要的代表了中國文化傳承的中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