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情感

【南懷瑾老師】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老子曰:寵辱若驚。

老子曰: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

老子這裡點出了人們尋常何以如此在意榮辱災患的癥結所在。

他告訴我們,人們往往都是“寵辱若驚”。

“寵”就是得意,“辱”則相反是失意。

老子發現現實中的人們是寵辱若驚,不論得意還是失意都是一副震驚的樣子。

為什麼會這樣呢?

“寵為下”,因為幾乎在所有人已有的觀念中,都盼望著自己得意,升官、賺錢。

所以在這種觀念之下,無論自己是否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內心都是非常不安寧的。

沒得到會擔心自己得不到,突然間得到了又要開始擔心失去,若真的得而復失,或是失而復得那麼內心情感落差的體驗恐怕也只能用“驚”來形容了。

其實這種“寵辱若驚”的感受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幾乎人人都有經驗。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考試。

人人都希望自己能考出好的成績,於是當成績出來的時候,對分數滿意的人興高采烈,考砸了的人則垂頭喪氣。

而且越是重要的考試,例如中考、高考、國考,人們“驚”的程度便越強烈。

但如果是尋常不怎麼重要的測試,人們也就不怎麼在乎了。

所以,人內心的期望越高,也就越不安寧,這就是“寵為下”的道理。

而換個角度來看,人為什麼有期望,又為什麼擔心失望?

因為人有一個自我的概念,社會、家庭以及自我觀念給自己制定了很多條條框框。

我一定要考上大學才有出路;我要當公務員;我一定要賺大錢。

結果當現實與自己的觀念衝突的時候,人便要患得患失、寵辱若驚了。

老子告訴我們“及吾無身,吾何有患”。

若是我們沒有了自我的這個概念,那麼何患之有呢?

讀到這裡,很多人又要給老子扣上消極的帽子了,認為如若按照老子的思想,人們不再追求成績,不再積極奮鬥,那麼社會也將停滯不前,實乃清談誤國。

但老子這裡並非此意,我們絕大多數人其實並沒有在為自己而活。

最典型網路上的那些“田園女權”,成天呼喊著要為自己而活。

但她們真的活成了自己嗎?

其實並沒有,她們活成了貪婪、自私以及虛榮,她們早已不是自己。

人應當掌控外物,而不能被外物所累,更不能被外物所牽走。

老子從沒有讓我們把世俗嚮往的諸如錢財、權力、地位、成績、甚至菸酒等等全然拋棄,一頭扎入深山老林中去辟穀。

要知道天地萬物無處不是道,俗世的東西有用的時候我便借來,用完之後毫不留戀,說放手就能夠放手。

如此隨意遨遊與出世與入世之間,善利萬物而不爭,才是老子哲學的道妙所在。

之後老子又說:

“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

這也是我們中華民族最優秀的文化觀念,我們每個人來到這個世上,對我們的國家和民族有著與生俱來的責任,這種責任是天降大任。

我們應當以愛己之心去愛我們的國家和民族,發揮出最大的愛心,如同儒家倡導的“仁”,墨家倡導的“兼愛”一樣。

這些都是我們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觀念。

所以如何才算真正為自己而活?

不付天降於己的大任,扛起屬於自己的社會責任,共同為民族復興而奮鬥。

這才是生而為人之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