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情感

【心理】心理學上著名的焦點效應,你知道嗎?看完我沉默了

心理學家基洛維奇曾經做過這麼一個實驗:

他讓一位康奈爾大學的學生穿上某名牌T恤,然後進入教室,這位學生在進入教室前估計會有大約一半的同學注意到他的T恤。然而,最後的結果卻只有23%的人注意到了這一點。

由此心理學家得出一個結論:

人們太在乎和自己有關的事物,將自己當成是一切的中心,且高估了外界對自己的關注。

這就是心理學上著名的“

焦點效應

”,而這種效應在日常生活中是很常見的。

我們很容易放大自己,總以為自己對別人來說很重要,事實上,大多情況下都是自作多情而已。也許,只有在一次次期待落空後,才能認清現實,發現,原來自己並沒有那麼重要。

演員雪莉·麥克雷恩,曾經提出一個20-40-60法則:

20歲時,你總在擔心別人怎麼看你;40歲時,你覺醒了,“我才不管別人是怎麼想的”;60歲時,你才發現根本沒人管你。

其實,說到底從一開始就沒有多少人關注你,只是你以為自己受到別人的關注而已。人活在世,大多時候,我們並沒有自己想象中那麼重要,所以永遠不要高估自己的地位。

那些真正將你放在心上的人,無需你多言,他們自會關注你,而那些不將你放在心上的人,即使你再努力,也未必能走進他們心裡。

這世上,沒有任何一種關係或工作是“非你不可”的,少了你這個朋友,別人可以找到新的朋友,少了你這個員工,別人可以找到新的員工,甚至能找到比你更好的更適合的人。

想要活出自己的精彩,我們首要做的就是學會認清自己,認清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認清自己的路只能自己走下去。

“不知就自己心地良知良能上體認擴充,卻去求知其所不知,求能其所不能,一味只是希高慕大,不知自己舛、紂心地,動輒要做堯、舜事業,如何做得?”

王陽明認為,後世的人們不知道從自心上去體察認識,進而擴大充實本身固有的良知良能,卻偏偏要去謀求瞭解自己所不知道的,去做自己沒有能力做的事,一味地追求那些不切實際的東西,沒有桀、紂那樣的心胸境界,卻想要做堯、舜那般偉大的事業,這怎麼做得到?

很多時候,與其去埋怨命運不公,不如先認清自己,去問一下自己是否真的適合走這一條路?或者只是人云亦云的跟隨?

古語有云: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的確如此,那些真正厲害的人都是謙虛謹慎的,因為他們能夠認清自己並接受自己,而那些表面驕傲的人,內心實際都是自卑和不安的,想法設法地掩蓋自己的不完美。

努力過後不一定會成功,因為真正重要的,從來都不是你努力去做了什麼,而是你是否有沉下心來,努力去做一件事。

當我們去完成一件事情,若只有付出時間,卻無法做到沉下心來,那麼結果往往難以如我們所願,即使僥倖獲得了想要的結果,可真正學到的東西也是微乎其微的。

正所謂,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若是不能沉下心來,我們容易被眼前的功名利祿矇蔽雙眼,看不清自己的內心,最終錯失真正想要的東西。

演員陳道明在30多歲的時候,就攬獲了飛天獎和金鷹獎,那時候,名利傍身的他開始有點膨脹,甚至覺得自己可以自稱“老師”。

直到遇到錢鍾書和楊絳,那一刻,與自己狂妄自大相比,兩位先生的謙遜從容讓他自愧不如,後來他回憶說:“在文化面前,在學問面前,我覺得自己那點名氣連屁都不是!”

也是從那以後,他對自己的職業有了更清醒的認識,不再被名氣束縛住,沉下心來磨練演技,自此,即使出現在鏡頭前的機會減少了,但陳道明越發受人尊重。

在當今社會,很多人都有對功名利祿的渴望,對一步登天的幻想,於是,心浮氣躁成了越來越多人的一種通病,殊不知,“成功”青睞的是那些能真正沉下心來做事的人。

事實上,當你學會沉下心來做一件事,你才算真正提升自己,才不辜負付出的時間和精力。

要知道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所以,無論做任何事情,我們都應該要踏踏實實,沉下心來,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只有當一個人的內心真正強大了,才能夠淡然看待外在的事物,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

強大內心的第一步,就是認清自己,接受自己的優點和缺點,然後沉下心來,朝著目標往前走。

我是阿亞,暖心情感寫作者,這一生能與你相遇,何其有幸!點個關注,我們一起長知識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