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情感

多角度觀察和沒有角度的情懷

人往往喜歡行使自己的權利,而不願承擔屬於自己的義務。

人往往更喜歡去選擇,而不願意去創造。

很多經典的作品都有很多答案。

莎士比亞說,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魯迅先生說《紅樓夢》:“單是命意,就因讀者的眼光而有種種: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

為什麼經典文學和宗教故事,表達起來往往比較隱晦,同時又能產生非常好的效果。

因為故事要傳達一些啟示,讀者又不想被說教;隱晦的話裡往往帶著各種隱含意義,可以自己去發掘,去選擇自己所能感受的,這對讀者的智慧和能力多多少少是一種尊重。

從這裡,大人應該懂得,不要把觀念硬灌進孩子的腦子裡時,學會讓孩子自己去領悟。

時間會平衡一些東西,也會讓一些東西反彈。

作家寫出的東西,很少去佈道、說教,教條主義的廢話是很傷人的,不但讀者會失去興趣,甚至會失去創作的意義。

我這篇文章試著加一些說教,看看大家的感覺,像不像一個嘮叨的太太。

如果一個人喜歡固持己見,從不在乎他人的感受,他會很容易陷入孤獨。猶如盲人摸象,人是有盲點,有缺憾的動物,只有閉上眼睛用心感受,才能接近圓滿。

盲人摸象的故事告訴我們:不能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而應看全域性。還有:人和人之間,相互合作遠比爭執重要。

同一件事,同一個人,觀察的角度不同,認識事物的側重點和本質特徵也就不同。善於多角度觀察,可以看到很多,但要做到理解,需要閉上眼睛。

多角度觀察的角度。有近觀、有仰望、有平視、也有俯瞰,角度,會讓觀察更全面、更深入、更細緻,寫出的文章也會更具體、更生動。

說到這裡,就想到一個人的內外。

外,可以讓我們更好地理解內。

比如,觀察人物時,可以從人物的長相、語言、行動、神情等方面去觀察,從而理解一個人的心。

能理解他人內心的人,自己也一定是一個有心人。

多角度是一種方式。

放下角度是一種感覺。

隨筆後記:感覺,感情,情懷也是一種角度,作為普及大語文的老師,需要不斷拓展自己的境界。能在細微處溫暖孩子,作品就有了明亮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