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情感

《療愈你的內在小孩》:治癒你的內在小孩,深度撫平童年創傷的影子

前段時間因為“棄養”事件火爆全網的鄭爽,各種爆料層出不窮:情緒失控的場景,幼稚的行為,面對鏡頭要麼口無遮攔、要麼顧左右而言他。

這些“作”的行為,表明她的內在小孩是不健全的。放飛自我,心中的內在小孩恣意張揚,卻是傷痕累累。

成年人或多或少都會帶有童年創傷的影子,只有治癒這樣的內心小孩,才能與自己真正和解。

國家註冊心理治療師施琪嘉傾力打造《療愈你的內在小孩》,讓我們瞭解內在小孩的需求,解開心結,深度撫平童年創傷,療愈自我,擁有完整的一生。

1

、深度剖析創傷內在小孩的心理需求

作家麥家說過:童年就是一個人的尾巴,這是剪不斷的,全世界都變了,但是童年還是原封不動。恐懼、味覺、期待,甚至天空的顏色等。它就像胎記一樣,永遠不會消失。甚至離你越遠,它反而越清晰,這就是童年。

我們成年人的內在小孩折射的是童年的經歷。鄭爽12歲離家,陌生的環境,不擅長處理同學關係,沒有安全感;經歷挫折困難,沒有心理疏導,外在行為越來越偏差。

內在小孩存在於每個人的心中,不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消失,相反他會躲在內心的某個角落,某些時候,突然跳出來干擾現在的你。

那麼我們來看看內在小孩有哪些心理需求。

首先,內在小孩需要的是愛與關注。

孩子生來是一張白紙,成長過程中,如果有幸得到父母的關愛,這個內在小孩就是健康快樂的。

比如,嬰兒從注視自己的母親的喜悅的眼神中看到了自己,就會感到被喜歡、被愛。沐浴在愛的環境中,就能成為健康小孩。

反之,如果孩子成長環境充滿痛苦或者是令人窒息的情緒,就容易變成有心理創傷的內在小孩。

其次,內在小孩要有複雜情感體驗。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有了父母的真實陪伴,有了互動,才會擁有複雜的情感體驗,避免產生分離焦慮,缺乏安全感。

有位年輕女子,隨時撥打丈夫電話,無論是工作中還是與朋友聚會時。還經常對丈夫說:你是不是在想別人,那麼三心二意,不喜歡和我在一起,怎麼現在不離開我?然後又是一頓大吵,直至分手。

這就是由於缺乏複雜情感體驗,成年後處理現實關係,出現分離焦慮,內心渴望親密,表面做的事情卻是破壞,覺得沒有人可以信任。

最後,內在小孩需要共情能力。

有創傷的內在小孩表現為缺乏共情能力,以自我為中心。

共情是指在一個情境下,我知道別人怎麼想,反過來讓別人知道我怎麼想。最簡單的理解,就如蘇芮歌中所唱:痛著你的痛,愛著你的愛。

熱播劇《陳情令》中,肖戰扮演的魏無羨與啞女共情,透過意念瞭解她以往的真相。

電視劇是一種表現手法,我們現實中的共情指的是一種感受。

比如,《從結婚開始戀愛》中的鹿方寧,最初任性霸道,因家族需要,一廂情願逼迫凌睿結婚,以自我意志為中心,忽視別人感受,典型缺乏共情能力。

孩子小時候的需求和感受沒有滿足,父母沒能做出正確反應,長大後就不會感同身受,沒有共情能力。

綜上所述,內在小孩的心理需求包括愛與關注、複雜情感體驗和共情能力。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在有愛的環境,他才會成長為心態健康、人格健全的人。

2、

如何改變創傷內在小孩的心態

蘇珊。桑塔格:我們其實每個人都有兩個王國,一個叫健康王國,一個叫疾病王國。每個人都喜歡待在健康王國裡當健康王國的國王,但是遲早我們都會成為疾病王國國王。

我們都希望擁有身心健康的一生,但不可避免有創傷的內在小孩,瞭解需求,培養共情能力和複雜情感體驗,才能化解內在小孩所面臨的問題。

首先,培養共情能力。

在養育孩子過程中,父母對待孩子的態度,付出的情感,讓孩子感受到被愛、被需要的過程,這種情感的聯結就是互動和共情。

比如,三、四歲的孩子,在溫暖的房間裡,媽媽給他講完睡前故事,就安睡在自己房間裡,因為知道媽媽愛他,不是不要他,只是去了另一個房間,就不會產生焦慮和恐懼,內心有足夠的愛,才有足夠的安全感。

人一生有兩次發展共情的機會:第一次是嬰幼兒時期,從父母那裡感受到愛;第二次是有自己的孩子後,從孩子那裡學習愛。

這兩次共情機會,都需要父母在護理孩子過程中,仔細觀察,探索孩子的表情和哭聲,明白孩子的心理需求,敏感察覺情緒和訴求,從而形成共情能力。

其次,培養複雜情感體驗。

詩人和作家情感細膩豐富,能體會複雜情感,也更能療愈自己。

那麼如何培養複雜情感體驗呢?

孩子經常與父母互動玩耍,遊戲過程中,親身體驗不同人物角色的感受。放鬆狀態下,孩子的內心是寧靜、安全的,能感受外界的情緒變化,容易形成複雜的情感體驗。

而如果沒有愛撫、眼神交流,沒有細膩的情感體驗,就容易情緒化或者情緒不穩定。

鄭爽事件中,暴露出極度缺乏安全感,容易情緒失控,就是情感簡單的體現。

一個人如果想要成功,除了智商,更要有情商,而情緒穩定的人更是被贊有高情商的人,所以要想擁有高情商,就要先從培養複雜的情感體驗開始,才能改變創傷內在小孩的心理狀態。

3、重塑內在小孩價值理念並走向療愈

弗洛伊德:一個人的自我價值感,基於早年照顧他的父母親是如何照顧他的。

生活中,有人口頭禪“我不行”、“我不配”,鄭爽給公眾的印象也是不自信,這是典型自我價值感偏低。重塑內在小孩價值理念,要提升其個人價值感,用關係療愈關係,重塑自我認同感,才會走向療愈。

孩子小時候,父母經常貶低訓斥,不誇獎,孩子的自尊心就易受挫,就容易形成較低的自我價值感。

成年後要敢於正視自己的內心,清楚區分我的想法和別人的想法;提升自信心,不輕易接受“你不行”的負面評價,增強抗挫折能力,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療愈內在小孩。

施琪嘉透過多年心理研究實踐,提出了關係療愈關係的理念。

《從結婚開始戀愛》中的鹿方寧,有幸遇到溫柔體貼的凌睿,在他的呵護、關愛和包容下,慢慢改變,不再活在姐姐的影子裡,從童年的創傷陰影中走出來,開創了真正屬於自己的家居品牌“白女王”。

在與凌睿的婚姻關係中,不再逃避,也領悟了婚姻的真諦是愛,最後諒解了後媽和姐姐前男友,也療愈了自我,與自己和他人真正和解。

可見,一段好關係可以覆蓋不良創傷,也能治癒內在小孩。

除了提升價值感和用關係療愈方法外,還要重塑自我認同感。

人是社會屬性,社會認同度高,人緣就好,人際關係就和諧。

自我認同的改變體現在關注自身感受,開啟內在對話,向內探索,而自我認同的級別取決於眼界和見識。

我們內省自身,看看心裡的小角落,關注那個敏感脆弱、渴望愛的內在創傷小孩。

要學會療愈,讓他快樂成長,我們才能成為一個身心健康的完整的人。

心理學家榮格說:內在小孩是一切光之上的光,是治癒的引領者。

《療愈你的內在小孩》給予我們精神力量,更自信地把創傷內在小孩帶到陽光下,給生命帶來正能量。

讓我們以成年人的身份走回童年,撫平傷痛,與自己和解,去療愈內在小孩,讓他更健康,更自信,也讓我們擁有更完整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