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情感

你的情緒無人在意,你的講話毫無分量,如何打破現狀呢?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

同樣一句話,你說和別人說效果就是不一樣。你說,那句話就像一滴水落入湖泊,說與不說沒有什麼區別;他說,對方不僅正襟危坐,頻頻點頭,甚至還嫌不夠,想再多聽幾句。

一樣的建議,為什麼對方的態度那麼不一樣呢?

《認知驅動》的作者周嶺也遇到過類似的事。

他開始學習認知規律後,察覺到遵循這些知識去做會讓人生煥然一新,所以強烈建議每天沉迷於追劇的妻子一起做,結果碰了一鼻子灰。之後他做了兩件事,不僅她的妻子漸漸開始早起鍛鍊,讀書學習,連孩子也被帶動地開始熱愛閱讀。

從苦口婆心但人家睬都不睬,到不發一言對方主動改善,是什麼帶來了這種轉變呢?

答案就在這本書中。

《認知驅動》是周嶺的新作。他的前作《認知覺醒》一經推出就點燃全網熱情,11個月內加印十五次,銷量至今還在增加當中。大量的讀者反饋諸如:“心智提升的集大成者”“頻頻引起共鳴,直擊心靈深處。許多平日裡說不上來是哪裡不對勁的問題,在書中得到了答案”。

本書周嶺將繼續沿著前作的路線,幫助讀者“做成事”,過上夢想中的生活。

一、生活中那些尷尬時刻

生活中那些尷尬的場景還有很多:

場景1:大家都在群裡熱火朝天地聊事情,你開開心心想要融入他們,也發了一句話,結果根本沒有人迴應。甚至突然間你就成為了聊天終結者,那一句話孤零零地掛在那裡,直到下一次群聊開始。

場景2:好友之間突然發生激烈的爭論,眼看就要吵起來了。你連忙插入其中,想結束這種無謂的辯論,但沒有人理你在說什麼,勸阻不僅沒有起到作用,最後你還成了他們雙方的撒氣桶,落得裡外不是人。

場景3:單位裡開大會,要求每位員工彙報工作,並提出希望公司可以改進的地方。你的順序被放在靠後的位置——那種時間來不及的時候砍掉也沒關係的位置,而且同樣的問題,你反映了上級只是聽聽就過,那位深受器重的同事提出後,立刻就被落實解決……

這些時候我們總是會既生氣又難過,看起來我們似乎並不被他人重視。

根據著名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人類的需求可以用一座五層的金字塔概括,從低到高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

從中可以看出我們的這種難過就來自於第四層次——尊重需求沒有被滿足。人人都希望能夠得到來自他人的肯定和尊重,這讓我們感到人生充滿意義,幹勁十足。

本次冬奧會開幕式的導演張藝謀,剛剛又一次為世界呈現了一場精彩紛呈的開幕儀式。網友一邊看一邊感嘆:“不愧是國師啊!”“奧運會開幕式,還是得看老謀子。”接受採訪的他精神奕奕,神采飛揚,完全看不出已經是一位72歲的老人。

我們能不能成為這樣的人呢——受人肯定,得人尊重,付出能被看見,成果能被讚揚?

周嶺說可以,只要你遵循價值規律。

二、我們不受重視的原因

我們在中學時就學過 “價值規律”——商品按照價值相等的原則互相交換,提出者是我們熟知的馬克思。價值規律是商品經濟的基本規律,但在作者看來,我們在社會中與人交往,也遵循同樣的規律。

如果你什麼都不會,什麼價值也不能提供,別人自然不會重視你。如果你會的和對方要的不一致,結果也一樣。例如你說自己能堅持每天五點起床,但這和你的上司需要看到很好的業績是兩碼事,培養好習慣只對你本人有價值,對他來說並沒有。

因此我們不被重視的原因,一是沒有價值,二是你所做的事對他人來說沒有用。

圖源:網路

想一想生活中我們十分關注的那些人是什麼樣的,他們是不是都在某個領域有著自己獨有的價值呢?因為這些價值對我們有用,所以我們願意和他們保持聯絡,甚至願意在網上付費支援他們。

以我自己為例。我在網上關注的創作者有兩種,一種是教授技能的,比如書法博主會教授練字方法,讓我寫出一筆好字,知識博主能告訴我許多常識以外的知識,拓展我的知識面;另一種是讓我愉悅的,例如b站的手工耿,鋼琴燒烤車、倒立洗頭機、衛生紙加熱器、安保巡邏機甲,每每都能被他天馬行空的點子和超強動手能力折服。他們提供的是精神價值。

所以想要在群體中有一席之地,就要為他人提供價值。

三、成為一個對他人有價值的人

有一個成語叫“人微言輕”。“微”就是指這個人沒有一技之長,那他說話就沒有分量了。所以首要的就是

創造價值

周嶺說:“只有當自身創造的價值足夠大時,我們才能被別人強烈需要,才能參與到更大的社會交換中去,並得到對方對等的回饋。”

每到夏天,朋友圈裡就會出現一位穿著西裝的外國男子的照片,這個人叫威利斯·開利,一位美國工程師。光聽這個名字你或許覺得十分陌生,但他有一個大名鼎鼎的稱號——“空調之父”。

圖源:網路

空調在現代人生活中的重要性不用多言。在全球變暖的今天,大多數人夏天幾乎是靠空調活著的。而對於南方沒有暖氣的小夥伴來說,冬天也離不開空調。這位工程師創造的價值之巨大,不僅在當時就獲得了極高的讚譽,在幾十年後依然餘勢未減——從這張照片在朋友圈中獲得的愛心和感謝數量就能看出來。

因此,創造價值是贏得他人尊重的第一步,而且我們創造的價值越長久,價值就越大。

其次,我們還要有

利他之心

“做事要有利他之心”——這是老生常談的一句話,但聽起來更像是一句雞湯。聽的時候頻頻點頭,做的時候很難想起來。

從對大腦的研究成果也能看出,大腦更喜歡那些簡單、直接、確定的事情,對於“利他”這種需要先付出、不一定有回報、迂迴、曲折的行為不太感冒。

我們更喜歡利己之事,因為落到眼前的好處是實實在在的。但作者卻說,這會讓我們失去更大、更長久的好處——力量。

“利他的本質是愛。”周嶺說,“它的力量取決於我們對自己、對他人,以及對這個世界愛得有多深、愛得有多廣。”我們所做的事對他人的價值有多大,取決於我們的利他之心有多強。

中國現代婦產學科的開拓人林巧稚,胸懷著“不為良相,當為良醫”的偉大志向,將她的一生都奉獻給了婦產科學。親手接生五萬多個新生命,提出並主持宮頸癌普查普治,創造治癒新生兒溶血癥新方法,畢生研究探索婦科腫瘤治療,還籌建了北京婦產醫院,為我國婦產科學界輸入了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造福億萬婦女兒童。她的事蹟至今為人傳頌。

圖源:網路

許多人不願意踐行利他的理念,還有一個原因是將犧牲討好同利他混淆在了一起。

我們常常在新聞裡看到這樣的例子,父母對孩子幾乎是有求必應,但孩子長大了並不孝順,反而成為了一個暴徒,危害家人和社會的安全。又或者情感調解節目中經常出現的,女子為戀人提供吃穿花用,照顧起居,但戀人發達後立刻拋棄了她。

這些並不是“利他”,利他,應當是透過創造價值成為一個有價值的人,然後透過自身去影響別人,而不是用某種條件去取悅或控制他人。

為什麼作者的妻子最後也漸漸養成了學習的習慣呢?因為她親眼目睹了作者透過堅持鍛鍊身體變得健康,精力變得充沛,透過掌握的知識解決了許多人的難題,收到無數感謝的留言,還出版了書籍,實現了知識變現。這時她才真正聽進了作者那句話,不必再勸,她也自發參與其中了。所以作者才說“

更好的建議不是勸說,而是影響

”。

因此,要想成為一個對他人有價值的人,首先要去創造出價值,然後透過利他之心用價值影響他人,為他人所用。之後鮮花、掌聲、自我價值感、他人的認同就會紛至杳來。

四、寫在最後

為什麼我們總是羨慕那些受人歡迎的人?

因為人類是社會動物,我們的許多幸福感要從他人的正面反饋中來。沒有人願意被動地當一個“邊緣人士”。

這本《認知驅動》,上半部分幫我們掃去思想上的迷思,走出反覆嘗試而徒勞無功的困境,下半部分提供了可行性很強的方法,還有輔助工具若干,簡單、易懂、好上手,幫我們走上價值增值之路。

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