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情感

《目送》的讀後感

文:天澤

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悲哀莫過於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當年王錚亮在春晚的舞臺上演唱了一首《時間都去哪兒了》,引起了許多人的共鳴。

筷子兄弟一首父親成為KTV的高播放量歌曲。人生來有七情六慾,有喜怒哀樂,自然也有天性的愛。

天性的愛不是愛情,而是親情,愛父母愛子女。

這樣的愛應該是怎麼樣表達的,朱自清在自己的作品《背影》中寫到,你站在這裡別動,我去買幾個橘子,看著父親佝僂而又單薄的身軀,翻過了路邊的欄杆到大街的對面為我買橘子時,那一刻我的眼睛被淚水侵蝕了,這就是親情,這就是父母對子女的愛。

可大多數的時候,子女卻無法將自己的愛,給予到父母的身上。我們常說:只要你為人父母之後,就能體會到父母的辛酸,然後理解父母,更好的孝順父母了,但是真的如此嗎?我看不盡然吧!

這個世界上,最愛子女的是父母,所以,很多時候,

當“曾不懂事的人”,為人父母后,懂了事,最愛的人,還是不是自己的父母,而是自己的子女……以此迴圈,不斷 迴圈,父母,成為了這個世界上,犧牲最大,獲得回報最少的人。

百善孝為先,這是一個千古傳承的道理,但可惜的是,能夠做到善與孝的人實在少之又少,臺灣著名作家華人女性代表龍應臺出過這樣一本散文集,名字叫《目送》,這本散文集由73個篇章組成,其中的第1章就是以目送為名的。

龍應臺在自己的這本書中詳細的講述了三代人的親情,講述了自己是如何在兼顧事業的同時去照顧家庭,如何在疼愛子女的基礎上去孝順父母的。

在家閒暇時,龍應臺不僅會做到孝順照顧子女的事情,他也會像對待女兒一樣去疼愛父母,去呵護父母,將父母當成孩子。出門時他會去囑咐父母該如何去防禦防範,做好自己的安全措施,無論在外有多麼的忙碌,她都會給父母打三次的電話,就算是越洋電話,也是如此。

龍應臺做的真的不多,與父母多年來對自己的愛相比,她的關心,她的問候,都不過是九牛一毛而已,但僅僅是如此,卻又無數的人,無法做到。而事實上,這就是父母想要的親情與回報了

在深愛父母的過程中,龍應臺發現:不論自己多麼的深愛父母,都會出現一個現象,那就是自己的愛,遠遠比不過父母對自己的愛。

自己給予了父母多少的愛,他們都會以加倍的愛來回饋,如果將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愛,比喻成經濟學上的經濟原理。那就是當父母獲得了一丁點 回報後,就會加大數倍的投入,不論是否會回本,他們都會去投入。用經濟學的角度來講,這是傻,是無知,是不可行的。

但就是這樣的傻,父母卻堅持了一輩子。

《目送》的名字,之所以“目送”,就是龍應臺有一天發現 ,自己出行的時候,自己走出家門後,父母會在後邊,遠遠的望著,直到看不見自己的身影了,他們還在 牽掛著,這份牽掛,有他們對“我”出行的不捨與擔憂 ,還有對“我”的安慰:年輕人就應該出去闖蕩,不用擔心我們這些“老骨頭”,我們可以照顧好自己……

每次看到這樣的直面或隱喻描述後,我的淚水就會不自知的流出,這樣的“不公平”的付出,何止是龍應臺啊,

天下父母 ,不都是這樣的嗎 ?

看完 龍應臺的《目送》後,我的腦海中,突然閃現出了一句話,是來自於美國的一位作家的作品,名叫《朗讀手冊》中的原話 :你或許一生會擁有無限的財富,擁有無數的珠寶,擁有數之不盡的黃金,但你永遠不會比我富有,因為我有一位讀書給我聽的媽媽。

一句稀鬆平常的話,包含著萬千父母 對他的愛,以及他的自豪,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的財富,與寶藏,可以與父母的愛相提並論的,這是 這位美國作家想要表達的,我想,這也是龍應臺想要表達的。

人生的路很長,父母的愛很簡單,但這些愛,確實構建了我們是一個“正常人”的基礎,在人生的慢慢長路上,走的越遠,我們越會發現,我們虧欠父母的,也就是越多。

父母永遠會目送你的離開,你又有幾次,目送過父母呢?這是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