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情感

“鬥爭哲學”概論

物質是運動的,運動的物質是相互聯絡,相互作用的,慣性維護平衡與作用造成變化是推動物質運動變化的矛盾動力。萬事萬物都在承受和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循規律變化著,演化著。客觀上,作為從物質世界進化而來的有生命的人,也在承受中發生著變化。

存在就要承受,只要是不願承受,就是在違背客觀規律。主觀上一時難以接受,是生命進化利用

“違背‘存在就要承受’這一客觀規律受到懲罰”的體現,這種難以接受的情緒感受會指引人進行鬥爭,以獲得更好的承受。但是鬥爭須遵循規律,能動性不可進行無謂的抗爭。無論鬥爭與否,無論進行何種鬥爭或鬥到何種程度,人都在客觀承受著。

具備不同現實條件的人,為不同的需求,進行不同的鬥爭,會產生不同的情感效應,長此以往,則會形成不同型別相對穩定的需求鬥爭方式和精神情感狀態,進而影響著人的身心和生活。偏離正常軌道的典型鬥爭方式是:有主導需求,進行著無進展、無獎賞的鬥爭。

付出努力,而不能獲得進展獎賞,本能會發出焦慮痛苦等不良情感提示,叫停人的無謂

抗爭

行為。

利己性使人類趨利避害,如果抗爭了,產生了痛苦,還不停止,則是在和規律背道而馳,會受到懲罰。

不過,有些抗爭行為的初始初衷,是人想透過自我說服擺平自卑、不安等不良情感,想獲得更好的感受、更好的承受的。

有些認識上的偏差,我們能進行自我說服,有時即便不能說服,只要無關緊要我們也不會過多在意。

某些自認為影響切身利益且引發了不良情感的事件

則往往

不是透過自我勸服,推理論證就能

一時

擺平的。

為了消除這種不良情感,如果透過自我說服去擺平,在

熱灶效應

助威助推

,人

會糾結其中,

難以自拔,

這樣做,

只能使人更加過敏於

事件和

不良情感。不同的鬥爭方式決定了不同情感,這種無進展無獎賞的鬥爭只能越鬥越敗,越鬥越焦慮不安,從而使人又會對這種無謂抗爭本身和這種無謂抗爭引發的焦慮痛苦產生不安,進而陷入惡性迴圈難以自拔。

長此以往,則會形成無謂抗爭的思維模式和習慣,即便最初的問題已不再成其問題,我們不再想著去擺平,因無謂抗爭的習慣已

形成,已

深入潛意識,潛意識則會在生活中提取其他能引發不安的不完美素材

——

無論是過去的遺憾、現在的

困頓

、還是

未來的擔憂,來成全這種抗爭習慣。

其實,這種

“對眾多問題進行的無謂抗爭”和“對一個問題進行的無謂抗爭”的性質是一樣的,都屬於無進展無獎賞的無謂抗爭。

這種偏執的抗爭習慣會使人的認知產生偏差,會把很多以往不在意的正常的東西視為不正常,產生不安,繼而使人想透過論證說服自己,使人陷入無謂抗爭的惡性迴圈圈裡。而認知是習慣性行為活動的產物,不是透過說理就能進行自我說服的,唯有養成在現實中做可為之事的行為習慣,才能產生客觀現實的認知,才能忽略無能為力的、或不值得斗的東西。這種為有價值的需求進行有動機興趣、有進展獎賞的鬥爭,也會使人產生相應的積極健康情感。

習慣是慣性維護平衡的推演,它可以使人的行為高效節能,改變習慣,就要改變行為方式。

我們

可以從多層面、多角度進行解析和實踐,以最終達到能承受一切的態度和不進行無謂抗爭的行為習慣。其實,這種活在當下的承受一切的態度和不進行無謂抗爭的行為習慣從小就被踐行著、培養著,這也是人類存在於世的本然狀態。

針對不同的環節,應對和實修的方式有很多:在認知層面上,

人生原本矛盾和不完美

,不要為不完美糾結;凡事都有兩面性,自認為好的東西,可能是不好的,或者正在往不好的方面轉化;不要太偏執,世間的一切都在變化,我們不必執著於一時一事的不如意,我們所要追求的相對不變、或往更好方面轉化的部分應該是可為的部分。在承受態度上,

情緒來了,不去評判,養成直接承受的態度。

在抗爭結果上,

徹底絕望

,甘願承受最壞的情景,這樣就沒有必要再去擔憂了

;進行無數次的無謂抗爭,只能帶來無盡的焦慮痛苦,最終讓人明白得到的還是無數次的絕望,何必呢?!在行為方式上,

既然知道問題解決不了,就不再糾纏其中,

而是

華麗轉身

融入生活

現實中才

有進展獎賞

。如果一開始不習慣,可以

把思慮的時間放在一天中的某一時段,其他時間

則絕慮忘憂,融入

生活。

在行為習慣上,透過

養成活在當下的習慣,培養客觀認知

……

等等。

總之,無論採取何種方式,透過何種渠道,最終目的還是為了獲得更好的承受,只是一切努力本身不要進行無謂的抗爭,

我們

所要付諸努力的是

實事求是做一些能使事件往相對

好的一面轉化的可為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