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情感

心理學:你越是害怕拒絕別人,就越容易“吃虧”

害怕拒絕別人,習慣討好別人;

寧可委屈自己,也要成全他人;

拒絕他人時,自我的愧疚感,遠遠大於他人拒絕我們的疼痛感。

你是否有過類似的經歷?

害怕拒絕別人的請求。

即使你明白,對方提出的要求,或許會給你造成一些傷害,但在你的潛意識裡有個聲音,讓你勉強接受。

“不可以拒絕,拒絕對方,就會讓對方討厭你。”

即使自己最終無法幫對方完成那個要求,也不會告知對方真相,而是找各種藉口,請求對方的原諒。

似乎,對方麻煩你,你沒有完成,所有的錯誤都是你自己造成的。

害怕被別人孤立。

在社交中,你謹小慎微,又特別愛觀察別人的一舉一動。

別人眉頭一皺,默不作聲,你心中就有了一場山崩海嘯;你在腦補對方的情緒變化,腦補對方生氣的原因。

你無法接受被周圍的人孤立,更無法容忍別人討厭你。

在人群中,你始終是那個卑微的討好者。

就像一個小丑,賣力地提供笑料,讓社交的氛圍活躍起來。

取悅和討好,成為你的底色。

害怕跟別人產生言語衝突。

即使你不高興,即使別人說的話讓你難堪,你也沒有勇氣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

反倒是,你主動低頭認錯,換取對方的原諒。

無論錯誤在誰,無論跟誰社交,你的潛意識裡都會有這樣的想法:

“我如果拒絕了,他們會不會討厭我?”

“如果我生氣了,會不會對他們造成傷害?”

心理學上稱這些為“討好型人格”,這是一種心理問題。

-01

討好型人格的本質,是“取悅他人,忽略自我”

從表面來看,討好型人格身上具備的特質是:

共情能力強,同理心強,富有愛心同情心,情緒敏感又多疑。

當然,最重要的是在他們內心深處,潛意識裡,缺乏愛意,缺乏認同感。

在他們成長過程中,或許極少受到父母的讚美和支援,極少感受到足夠多的關愛。

於是,他們的性格也就變得畏畏縮縮,膽小怯弱。

這一切,最終都成為了他們“討好型人格”的構成因素。

1、取悅他人

習慣性取悅別人,是這類人在社交中的表現形式。

大家在看小丑表演的時候,只看到了小丑呈現出的節目效果,卻忽略了小丑也需要別人帶給自己快樂。

他將自己剖開,將自己最痛苦的一面展現在大家面前。

但是,卻沒有人看到他內心的痛苦與掙扎。

討好型人格也是如此。

他表面上討好,迎合,取悅別人;實際上,在他內心深處,無比需要獲得外界的認可。

“只要我討好他們,取悅他們,他們就不會孤立我。”

於是,他們就養成了取悅被人的習慣。

在任何一個超過3個人的圈子裡,都會出現取悅、討好的人。

三人行,必然有兩個人關係更親密,另外一個人隨時被邊緣化。

模式可能是:AB,BC,AC。

2、忽略自我的感受

以忽略自我感受,忽略自我價值為代價,換來別人暫時的認可,這樣的關係毫無意義。

對塑造一個人的自信,改變一個人的討好型人格,沒有任何實質性的意義。

並且,一味地迎合外界,討好他人,只會讓你吃更多的虧。

當我們被他人拒絕時,會引起我們潛意識裡的“社交疼痛”;

而當我們主動拒絕別人時,又會引起內心的愧疚感。

無論哪一種形式,都足以給討好型人格的人,帶來更深的痛苦。

學不會如何去愛自己,你也無法跟這個世界相處。

-02

如何拒絕他人,停止自我內耗?

取悅或討好,都是對自我精神和內心力量的一種消耗。

久而久之,你就會越來越疲憊,甚至對人生和社交充滿恐懼感。

那麼,我們該如何改變這種“取悅他人”的行為呢?

1、將自己從外界的眼光中“剝離出來”

心理學上有個“聚光燈效應”。

指一個人過分在意外界的評價和看法,認為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以為所有的人都在關注自己。

這個心理學概念,給我們一個暗示:

當你的生活,始終停留在別人的眼光下,你也就失去了自我。

而討好型人格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弱化別人的看法。

你走在路上,並沒有幾個人看你;

你的鞋子髒了,也沒有幾個人盯著你看;

過度在意外界的看法,只會增加你的自我消耗,讓你越來越累。

所以,從現在,從此刻開始,停止自我的精神內耗。

無論你做什麼,說什麼,應該考慮自我的感受:“我想不想?我要不要?”

而不是考慮他人的感受。

只要不違背原則的情況下,你應當先聽從自己的聲音。

2、自信來源於“拒絕”

先來說“恐高症”。

其實大多數人的恐高症,都是一種“假象”,並非是真實的恐懼高空。

就像有人從來沒有體驗過過山車,就先入為主地認為:“我不行,我害怕,我恐高”。

但是,當你嘗試1-2次後,會發現並沒有你想象中那麼害怕。

你不願意拒絕別人,就是你腦補了別人被你拒絕後的感受。

實際上,當他人向你提出請求的時候,就已經預料到了他們會有被拒絕的可能性。

所以,連他們自己都意識到了,你為什麼還意識不到呢?

這一次,下一次,所有讓你難堪,為難,不喜歡的要求和話語,都要及時地說“不”。

拒絕一次,神清氣爽;

拒絕2次,精神澎湃;

拒絕3次,自信產生。

學會拒絕,人生美好。

你的價值,不需要迎合他人獲得認可;你的價值,在自己手中。

3、邊界意識,決定彼此關係

教你一個衡量友誼的方法:

判斷你跟對方之間的“邊界意識”。

邊界意識越強的人,在社交中越靠譜,與這樣的人相處起來也很舒服。

而邊界意識差的人,往往會給你造成各種心理負擔,他們還會過度侵入你的生活。

什麼是邊界意識?

舉個例子:

你在加班忙工作,對方卻一個又一個電話打給你訴苦;你已經明確地拒絕,並且告訴對方:“我在加班,沒時間。”

他卻一次又一次叨擾你。

對方的做法,就是缺乏邊界意識的行為。

任何關係,都應當有邊界意識。

父母與子女,男人與女人,朋友與同事,你與陌生人。

缺乏了邊界感,人生會充滿痛苦。

今日話題:

你有拒絕他人的勇氣嗎?

(文章配圖來源網路)

作者亦開懷,情感心理學創作者,你的情感心理諮詢師。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亦開懷說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