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情感

【薦讀】你不是在找女神,你是在找別人,你只是在找別人,太準了!

01

朋友小杰最近經常炫耀他跟公司女神關係多熟,講述他們共事的點點滴滴,還把對方設定為特別的好友,描述的很是親密。

我們都感嘆:“哇塞,好有魅力的感覺”。

只是我們從來沒有看到過女神與小杰有過什麼交流。

我們平時出來吃飯K歌都希望小杰能夠安排女神出席一下,讓我們也認識一下,但是他也從來沒有帶出來過。

後來,終於有一天我們看到女神真的主動與小杰說話:“請你以後不要在騷擾我了!”

還有一個朋友貝貝,平時就喜歡招蜂引蝶,遊走於各大飯局,號稱朋友無數。

有一次公司與電視臺舉辦一個大型的宣傳活動,需要有場外的觀眾給與輔助,公司的負責人找到了貝貝想讓他幫忙找一些場外觀眾,貝貝心想平時朋友那麼多,找幾十個朋友當觀眾算什麼,就一口應承下來了。

他根本就沒有拿著個事當回事,覺得是很小的事情。

然後,當天上午群發訊息給很多人,大意是“都是朋友,都來捧場!”

結果,到了活動開始的時候,來的觀眾寥寥無幾。

至於他打保票會來參加節目而且“跟他很鐵”的朋友,則一個都沒有來。

“人脈”種種的,不過就是那樣。

真正跟我們鐵的就那麼幾個真正的哥們,而讓很多人引以為榮的在飯局、酒桌、麻將桌、KTV、桑拿房等社交場所開拓的各種“人脈”,一般都是不靠譜的。

在沒有感情基礎的前提下,人脈不人脈,全拼自身地位。

對於弱者來說,很多時候,一些所謂人脈,看似全線飄紅,實則虛假脆弱。

02

社會就像一個漩渦,每個人都想努力爬出漩渦而不想被大眾淹沒想努力脫穎而出。

雖然現在不會說去把人硬性的分為三六九等,但是,會潛意識裡把人給分類,並不是領域不同而分出不同類人群,而是,透過不同的水平而分出不同。

就像我們常說的,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就會與什麼樣的人在一起。

只要我們的水平夠高,我們所接觸領域的人也不會差到哪裡去。

如果我們所處的位置太低了,我們所處的環境應該也不會高質量到哪裡去。

如果我們想接觸更多領域的牛人,我們就需要向上爬,也就是我們的水平相對來說也要很高。

我們想一想齊天大聖孫悟空的經歷吧!

當他只是一隻普通猴子的時候,他最常接觸的就是一群普通的野猴子,當他學會了一身法術之後,他就可以跟牛魔王等黑道上的大哥平起平坐,還可以對龍王呼來喝去的。

孫悟空在大鬧天空之前,連個最沒有級別的小小神仙都不把他放在眼裡;大鬧天宮之後,連天庭的總管長託塔李天王都對他畢恭畢敬的。

到達雷音寺之前,他對菩薩只能跪拜求保佑,等取了真經當上了戰鬥勝佛之後,對於各路神仙那完全就是以哥們相待啊!

這個潑猴的成長經歷告訴我們,走向更強,才會有更好的人脈。

所以,我們追求的向來不是認識多少人,而是有多少高質量的有效人脈,決定我們有效人脈的不是我們接觸範圍的廣泛與否,而是我們自身的實力水平。

我們認識多少人沒有太大的意義,能有多少人肯為我們出面人才算是有意義。

不是說,我們今天認識了誰,跟某某大人物一起吃了一頓飯,哪個女神把微訊號給了我們就能與他們建立了深厚的友誼關係或者說就能有了人脈資源。

問題的關鍵還在於我們自己是否有足夠的能力和水平與他們站在同一個高度,即使是不同的領域,也可以有底氣能肩並肩地站在一起對話,可以不是同一領域但是要有同一水平的視野相交談,才會有同一高度的格局。

圈子內外不重要,實力的高低才重要。

即便我們和大神處於同一圈子,比如新媒體圈、時尚圈、娛樂圈、學術圈等,可能會一起開會,或出席一些活動,可我們還是沒有機會跟他們形成真正的友誼,建立穩定的聯絡,即使我們主動跟人家打招呼可能人家都會充耳不聞。

原因就是大神只看得到同一高度的大神,我們還處於大神的俯視線之外。

03

如果是一個普通人,上午圍觀了張藝謀新片釋出會現場,下午旁聽了馬斯金的制度經濟學,晚上買票參加了王建民的慈善晚宴,又能怎麼樣呢?

即便是四處發朋友圈,發微博向世界描述和張藝謀、馬斯金、王建民等等多麼多麼熟悉,但又有什麼意義呢?

想向張藝謀自我推薦,保安依舊會攔著,馬老師也不會給我們寫推薦信,王建民也不會與我們合夥做生意。

絕大多數時候,我們還是太弱了,以至於都沒有能力憑藉自身的能力向牛人丟擲友誼的橄欖枝。

就算我們在華為工作,天天見到任正非,任正非跟我們見面聊的都不如和八竿子打不著關係的郎朗多;哪怕謝霆鋒的每條微博我們都留言點贊,謝霆鋒想找人聊一些與菲姐的感情也不會想到我們。

所以,我們盲目地“拓展人脈”,遊走在各種“社交場合”,加入各種“微信群聊”的意義真的不是很大,其中的效果遠遠沒有集中精力讓自己成長起來更有效果。

比起處心積慮經營一些吹彈可破甚至虛無縹緲的“人脈”,倒不如自己成為牛人中的一分子或者起碼與牛人所處的水平接近來得更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