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情感

【鏡子物語】所有痛苦的堅持,都是因為你還沒有找到自己。| 鏡子說

鏡子物語:所有痛苦的堅持,都是因為你還沒有找到自己。

之前在網上看到一個帖子,一位外企高管,年薪150萬,什麼都有,卻活得很痛苦。

工作很忙,沒時間陪孩子,最期待和孩子一起喝碗湯,但一個月也沒有兩次;

每次電話一響就不開心,因為不是手下搞不定工作來求救,就是來要資源的,都是“傷害性社交”;

身邊很多人突然破產、離婚、失業、重病,危機感很重,覺得隨時會從這個階層掉下去;

沒有追求也沒有任何動力,但始終不想退出,原因就是不甘心……

帖子寫得很真實,讓人似乎能看到他苦苦咬牙堅持的樣子。

為什麼這麼痛苦,卻一定要堅持呢?

你可能會說,這樣的收入、地位,就是我人生的奮鬥目標啊,換成誰,誰都不可能放棄啊。

而我想說的是,有目標固然好,但這些目標,你可能並非真的需要。很有可能,你只是被一些“內攝”信念挾持了。

內攝,是《內在動機:自主掌控人生的力量》一書中提出的概念,它揭示了人生大多數痛苦的根源:為什麼有些事明明是對的卻無法堅持,為什麼人總是活得那麼累,為什麼成功了卻依然不快樂……

如果你能對此有深入的瞭解,就會明白:這個人生,我們本可以輕裝上陣,真正的堅持,是從來不需要勉強自己的。

01 痛苦的堅持來自“內攝”

我們生活在社會之中,必然要接受很多社會公認的價值觀的約束,比如做人應該遵紀守法、誠實守信,工作應該有上進心,堅韌不拔,有錢有地位才算成功等等。我們把這些標準內化於心,並依此來評價自身、採取行動。

但很多時候,我們接收這些價值觀的過程是被動的、未經消化的——我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大家都認為這是對的,別人就是這麼要求我的。這就會導致“內攝”。

內攝一個最明顯的表現,就是你心中的信條,是以“應該”“必須”之類的形式出現的。

比如“我必須好好學習”“我必須成功”“我必須戒菸”等等。內攝信念是一個人頭腦中的聲音,這些聲音來自外部,併發出命令。

與內攝相反的概念是“整合”,

當一種價值觀真正整合到你的內心時,它不會成為命令,而會成為你真實人格的一部分。

比如有一個小男孩兒,一開始時,他需要父母的提醒和催促才把垃圾帶出門,扔進垃圾桶。但後來,他會自己留意著垃圾,並在適當的時候把垃圾帶出家門倒掉,不再需要父母的督促了。

這時,小男孩就把這條規則內化於心了。他接受了倒垃圾這件事潛在的價值觀——分擔家庭的責任,並把這種價值觀變成了發展自我的一部分。他的內心語言不再是“我應該扔垃圾”“父母讓我扔垃圾”,而是“我是一個能幫家裡幹活的、有用的人”。

在我們成年人的世界裡,有太多的信念都是內攝的,而不是自我整合的。而

內攝之下的堅持,往往會以放棄或失敗告終。

比如我有個朋友,畢業以後就接管了他父親的生意,別人都挺羨慕他,但他說自己並不喜歡這份工作,只是覺得自己應該這麼做。

但在這個過程中,他真的感到很無力。他抱怨事情進展緩慢,為糟糕的事態找了無數的藉口,但還是堅持了下來,因為他無法從內攝信念中解脫出來。他始終以一種矛盾的心態經營公司,最終還是導致了公司經營的失敗。

內攝理論告訴我們,同樣兩個在學校表現積極的學生,其內心狀態可能完全不同。受到內攝信念控制的學生,只是為了滿足父母、學校的要求而表現良好,但其內心對學校生活極度焦慮,在面對失敗時顯得很不適應。而另一個將外在要求整合入內心的學生,喜歡學校生活,面對失敗時也更能積極應對。

我們看到,很多孩子乖巧聽話,很多大人積極努力工作,但我們看不到他們的內心,究竟是內攝的,還是整合的。如果是前者,那麼一切都只是虛假的表象,稍有風吹草動,他們的內心就會被無助、絕望、痛苦之類的情緒佔據。

當人們對外在標準進行內攝時,常常覺得自己不論怎麼努力,都無法達到這些要求。

比如那位年薪150萬的高管,雖然已經很成功,卻隨時都在擔心自己會掉下去。在這樣的心態下,再大的成功都無法帶來真正的幸福感,再多的堅持也只是增加痛苦而已。

02 享受的事情才會堅持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變得更好,所以我們經常會給自己列出一些計劃,比如戒菸、戒酒、減肥、早起、堅持讀書等等。而

一項改變自己的計劃能否最終成功,既不取決於堅強的毅力,也不取決於高明的技巧,而是取決於你做這件事的動機是內攝的,還是整合的。

一項心理學研究結果表明:只要充分了解人們進行減肥、戒酒、戒菸等計劃的原因,就能夠預測他們在這些計劃中的成功程度。

如果這個原因來自外部因素,比如,大家都說吸菸有害健康,肥胖讓我在別人面前感到羞愧,朋友或愛人堅持讓我改變等等,那麼這會是一個糟糕的開始,你會在內心的壓迫和催促中痛苦地堅持,最後極有可能以失敗結束。

只有當你在放鬆自如的狀態下做出承諾,而且這種承諾體現了你對自身的深刻選擇時,你才會自主地行事,才會有更高的機率取得成功。

比如我剛開始早起寫作時,只是覺得自己應該這麼做,這使得每天起床對我來說都是抗拒而痛苦的。直到後來,我開始享受早起帶來的神清氣爽、思維敏捷的感覺,並認為自己已經是一個“睡不了懶覺的人”,那種痛苦才徹底消失了。

所有痛苦的堅持必不長遠,真正的堅持都不是痛苦的。你的堅持到底能不能成功,就看其是否能夠從“內攝”上升為“整合”。

我聽過一個說法,假設你決心戒掉煙癮,當別人遞煙給你時,與其說“謝謝,我正在戒菸”,不如說“謝謝,我不抽菸”。前者一個“戒”字,帶有強制的意味,而後者已經到了“整合”的境界,其成功的機率要大得多。

還有那些想要戒酒和減肥的人,只有當有一天,他們不再為了壓力做出改變,而是真正厭倦了遲鈍、宿醉或行動不便的感覺,開始著手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真正的改變才是可能的。

《內在動機》指出:

人們成功地改變行為,是從對自己的動機真正產生興趣開始的。問問自己到底為什麼要改變,坦誠地思考自己對這個問題的回答,你會有不同的發現。

經常有讀者看完我的文章後留言:你的文章讓我很受啟發,我決定改變。而我想說,

這世上沒有誰能改變另一個人,文章更不能。除非你已經真的做好了改變的準備,否則這篇文章也只會在你的收藏夾裡沉睡。

事實上,如果你不具備來自內心深處的改變動機,沒有什麼技巧可以真正幫到你。就像一個孩子,只有在多年以後,當人生遭遇了重大挫折,痛下決心脫胎換骨時,才能真正懂得之前大人說的那些道理。

03 我們應該怎麼做?

人生在世,每個人都應該問自己一個問題:我這一生,有沒有一件自己願意堅持到底、付出最大努力去用心做好的事?

如果沒有答案,說明你的整個人生都是“內攝”的,你只是把一些社會公認的標準囫圇吞棗地拿過來,以為只要達到這些標準,人生就是正確的、成功的。

當一個人把自己全部的自尊、價值感都建立在這些“內攝”的信念之上,就會導致“自我捲入”。

如果一個職場人認為,只有從工作中積累財富,自身才有價值,他就是自我捲入於工作;如果一名運動員認為,只有贏得比賽,自己才有尊嚴,他就是自我捲入於運動。

當人們自我捲入時,關注的是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象,總在評判自己的樣子。

他們強迫自己以某種特定的方式在別人面前表現,這樣才能自我感覺良好。自我捲入使人們變得脆弱、憂心忡忡,損害人們的學習能力和創造熱情,帶來痛苦的堅持。

擺脫內攝和自我捲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

只要你發現自己正處於“捲入”之中,就已經成功了一半。

《內在動機》裡面舉了一個例子。梅爾·韋爾林是一名棒球擊球手,他力量強大,在賽場上表現出色。他加入球隊時,一心想給人們留下深刻印象,每個賽季開始時,他都會對自己說,“這將是我大放異彩的一年”。但他發現,這樣一來,他就會把球棒握得太緊,揮得太用力,結果適得其反。

有一年,他終於意識到,假如自己不再擔心,不再把自己逼得那麼緊,不再將自己的價值侷限於成為一名擊球手,他就會過得更好。他對自己說,只要每次能夠擊中球就好了。果然,他不把自己逼得太緊,表現就越來越好。因為他已經擺脫了自我捲入。

我記得有一陣子,我在寫完文章發表後,非常關注閱讀量、互動量等資料。資料好的話,我會高興一陣子,而一旦閱讀量比較慘,我就會非常地沮喪,甚至產生放棄的念頭。

後來我問自己,難道我寫文章就是為了閱讀量嗎?並不是。我是為了提升自己,寫作這件事本身就讓我感到快樂,只要寫出來,就是有價值的。這樣一想,我的壞心情就煙消雲散了。

心理學家夏洛蒂·塞爾弗說:“如果你不怕失敗,就不會失敗。”當我們開始探索究竟是什麼控制了我們,並問問自己,是否真的有必要用這種方式來給自己施壓,我們就可以找到各種方法來減少控制,活得不太像個奴隸。

擺脫內攝和自我捲入還有一個方法,就是

少關注“外部願望”,多關注“內部願望”

《內在動機》中指出,人們存在6種類型的人生願望。其中3種是外部願望,包括成為富人、名人和魅力四射的人。另外3個是內在願望,包括擁有令人滿意的人際關係、為社會做出貢獻、實現個人成長。

研究發現,一個人如果對3種外在願望中的任何一種渴望強烈,就很有可能心理健康狀況較差。相反,人們會從3種內在願望中獲得巨大的個人滿足感。

究其原因,外在願望大多是“內攝”的。而內在願望是“整合”的。當我們開始學著以內在願望為人生座標,每一刻的堅持都會是幸福的。

七稜鏡:文學碩士,資深傳媒人,1年100本書的終身學習者,崇尚深度思考的文字控。專注提供職場成長深度實用乾貨文章。

鏡子宣言:擴充套件認知邊界,給你智慧和力量。

歡迎關注、轉發、留言。

期待遇見愛學習、愛思考、追求優秀的你。

本文內容為頭條號作者“七稜鏡2010”原創,未經許可請勿轉載。一經發現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