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漢朝和親的分別是什麼時候開始的?漢朝和親的分別有哪些政治手段?

和親從誕生之初就註定是一個政治手段,西漢建立之初,因為多年的戰爭,國力衰微,不適合大規模對匈奴作戰,如果勉強作戰,就會打擊剛剛建立的西漢帝國,況且劉邦建立之初,還有大量內部的叛亂要優先處理,只有內部穩定了,才能對外作戰,和親在實行之初是漢朝有求於匈奴的政治手段,說得直白些:就是以政治聯姻和贈送財物,換取和平。

和親也是分幾個階段,早期的和親完全是漢朝主動示弱向匈奴和親的,或者是匈奴主動索要的,從漢高帝到漢武帝早期,每個皇帝在位期間都有一次和親,這個階段漢朝對匈奴的政策仍然是和親,即使匈奴屢次犯邊,漢朝擔心實力不夠,還是採取和親政策,但漢武帝中後期,即使對匈奴作戰大獲全勝,到了漢武帝晚期,為了休養生息,仍然採用和親政策,嫁出去的都是宗室之女或者諸侯王之女,皇帝才不值得把自己的親生女兒嫁出去,這些嫁出去的漢朝女子當然有漂亮也有醜陋的,畢竟是宗室之女,誰敢保證一定是漂亮的。

但是這種情況到了漢朝晚期,宮女王昭君嫁給匈奴單于呼韓邪時,這種情況完全不同了,這個時候匈奴已經很弱小了,呼韓邪已經投降了漢朝,算是漢朝的歸附,這個時候漢朝嫁女已經不是示弱了,而是鞏固雙方關係,這個和親還是匈奴主動提出的,但性質完全不一樣了,是匈奴嚮往漢朝先進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向漢朝提出的,同時當朝嫁女的級別也低多了,王昭君只是個平民性質的宮女,當然她長得是很漂亮,這是個意外。

一、從匈奴的角度

既然是漢朝有求於匈奴,所以早期在政治上漢朝其實是弱勢的一方,和親又是漢朝提出來的政策,因為對於匈奴來說,只有好處,而沒有壞處,匈奴單于平白無故地多了一個妻子,又得到不少漢朝的財物,何樂而不為,所以對於和親,匈奴是被動地接受,享受好處。

同時,匈奴自認為接受這種和親是心安理得的,是獲得勝利的,匈奴這個民族有崇尚強者,鄙視弱者的傳統,《史記匈奴列傳》中說匈奴內部是強壯的人吃最好的食物,老年人吃剩飯剩菜,你讓匈奴向漢朝和親,送匈奴公主到漢朝,不等於是叫匈奴向漢朝示弱嗎?這跟匈奴女人長得美麗還是醜陋沒有任何關係,這就是民族傳統的問題。

二、從漢朝的角度

縱觀漢朝與匈奴幾百年的交往中,漢朝皇帝確實沒有娶過匈奴女子為妻,這並不是偶然的,還是必然的,對於漢朝來說,這就是文化的原因。

這得從數千年華夏民族形成根深蒂固的文化來說,在上古華夏民族形成之時,因為沒有地理知識,居住在中原地區的華夏族認為自己居住的地方是整個天下的最中間,稱為中國或者華夏,又以華夏天子居住在中國或者華夏的正中間,天子的四周是天子所封的近臣或者嫡系諸侯王,再外面是天子所封的外臣或者諸侯王,再向外就是臣服於天子的方國或者進貢國,最外面就是被稱為蠻、夷、戎、狄的外族。

又因為華夏之外的四個方向,外族又被分為南蠻、東夷、西戎、北狄,當時的匈奴就生活在漢朝的西北方及北方,屬於北狄,是標準的外族。

早在春秋早期,管仲輔佐的齊桓公就以“尊王攘夷”的口號,聯合周朝的諸侯國一起代替天子行使職權,這個職權的主要目的就是聯合打擊蠻、夷、戎、狄等外族,將他們趕出華夏的地盤,保衛華夏的安全,這個思想一直在華夏流行,用一句話來形容就是“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這種思想一直在中國歷史上流傳,華夏和蠻、夷、戎、狄等外族不僅僅因為居住地域不同,而且生活習慣、生活方式、文化、各種禮儀都不同,相對來說,華夏的文明更高,科技更先進,禮儀更高尚,生活更富庶,華夏統治者一直是看不起周邊的蠻、夷、戎、狄等外族,從心理上也不能接受他們,就更不用說娶他們的女子為妻了。

所以漢朝皇帝從來不會娶匈奴女子為妻子,不論這個匈奴女子長得多麼漂亮,首先從心理上就無法接受,在文化上就不會接受了,匈奴的文化是:弱肉強食、父妻子娶、兄妻弟繼,這在漢朝看來是違背倫理的。

因此,匈奴不向漢朝和親,是因為漢朝皇帝根本就不想娶匈奴女子為妻的意願,這是文化原因,也是政治原因,從文化上看,漢朝無法接受甚至看不起匈奴,從政治上看,漢朝向漢朝和親從早期的被迫,隨著漢匈戰爭雙方實力的此消彼長,轉變為以鞏固雙方關係的和親,即使漢朝強大後,仍有和親發生,但性質已經轉變,唯一不變的是漢朝皇帝從來不娶匈奴女子為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