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朱可夫與艾森豪威爾的關係怎麼樣?朱可夫與艾森豪威爾的關係怎麼樣

1945年,戰敗後的德國,由蘇、美、英、法四國組成的管制委員會負責管理,朱可夫是這個管委會的最高長官。然而,由於東、西方“價值觀”的差異,雙方秉承著既合作又對抗的原則,處理戰後德國事宜,朱可夫往往處於一對三的局面。

儘管國家間的爭執不斷,甚至是相互指責,但絲毫不妨礙軍人們之間的私下友誼。在德國,朱可夫與艾森豪威爾可謂是一見如故,幾乎成為蘇、美兩國關係改善的典範。當然,兩國的關係雖未如願,可二人的友誼還是給後世留下了一段佳話。

倆人的交往是從相互掛勳章開始的。

戰後的德國千瘡百孔、百廢待興,特別是柏林,全市25萬棟建築,有18萬棟被徹底摧毀或成了危樓,市內交通中斷,民生設施全部停工,未埋葬的屍體隨處可見,到處都是一副悽風苦雨的景象。朱可夫作為軍政一把手,有責任恢復正常秩序。

善於鼓動的朱可夫,自然明白宣傳的重要性,恢復柏林廣播是他最有成效的舉措,廣播裡不斷地播放軍管政策和“安民告示”,讓驚恐未安的柏林市民走出家門,積極投入到家園重建中去。同時,儘快恢復水、電等民生設施的復工。

同時大量的生活必需品、糧食運抵柏林,也是恢復正常秩序的根本。在朱可夫的努力下,一個半月後,中小學復課的學校達到580所,甚至有120家電影院正常營業。當然,播放的影片都是蘇聯的電影和紀錄片。

蘇聯人所做的一切,美、英等國都看在眼裡,他們驚訝於柏林迅速恢復正常的同時,也紛紛讚許朱可夫的管理能力。於是,艾森豪威爾等人借簽署“四國”共管宣言之際,授予他美國最高軍事勳章,這讓朱可夫感到十分的驚喜。

更有意思的是,儘管二戰進行了5年,彼此的名字都是“如雷貫耳”,但不曾謀面的兩人,見面時的第一句話,竟然異口同聲地說:“你原來是這樣”,說完後哈哈大笑起來。也許是“英雄惜英雄”, 兩人的第一次見面都留下了良好印象。

俗話說得好,“有來無往非禮也”。朱可夫將自己授勳的情況,向最高統帥做了彙報,並建議蘇聯政府也為西方盟國將領們授勳。這個建議得到最高統帥的支援,不僅能拉攏美、蘇兩國之間的關係,而且對反蘇聯的勢力是一個很好的回擊。

不久,朱可夫親自來到法蘭克福的美軍司令部,授予艾森豪威爾“勝利勳章”。要知道在此之前,蘇聯從未給外國人授予最高榮譽,而且這枚勳章的價值不菲,它是由五顆紅寶石和鑽石鑲嵌而成,艾森豪威爾對此十分高興、愛不釋手。

然而,美、蘇兩國關係緊密,有人不高興。

1945年7月,儘管朱可夫與艾森豪威爾相識時間不長,但很快對彼此的真誠和軍人的直率所打動,成為很好的朋友。同時,向世人展示了兩國和諧、密切的關係,也促使了“四國”管制委員會成立初期,合作和友好的氛圍還是很濃厚的。

不過,這個關係大多還得益於戰後不久,同盟國之間的合作關係“餘溫未退”,而且使德國儘快的“站起來”,也是他們的共同目標。同時,西方國家更加希望蘇聯出兵遠東對日作戰,也不想過早地將矛盾公開化。

儘管如此,朱可夫並不願意和艾森豪威爾討價還價,尤其是美、英軍隊依然在原定蘇軍控制的地方駐軍,他甚至不惜與其“撕破臉皮”,提出抗議。最終,美、英軍隊撤出了駐軍。當然,艾森豪威爾理解他的做法,兩人的關係並未受此影響。

還是有看不下去的,那就是英國首相丘吉爾。波茨坦會議期間,他意外地在大選中落敗,新任的首相趕到波茨坦取代了他。離別前夕,各國政要都來到他的下榻處參加招待會,算是對昔日的“老朋友”表達一下惜別之情。

招待會上,丘吉爾對朱可夫表示出了極大的“興趣”。杜魯門和蘇聯統帥分別提議為丘吉爾乾杯,感謝他為英國和世界作出的貢獻。讓所有人驚詫不已的是,輪到丘吉爾時,他突然轉向朱可夫祝酒,這種“不合規矩”的舉動讓人浮想聯翩。

作為堅定的“反蘇分子”,丘吉爾這一手的用意很“毒”,一方面表達了自己“反蘇”的立場,不願向蘇聯統帥祝酒,並提醒西方國家不要與蘇聯過分親密;另一方面“拔高”朱可夫,挑撥他與蘇聯統帥的關係,達到“從其內部瓦解”的目的。

不管他是有意還是無意,倒是把朱可夫給整蒙了,竟然在感謝時,口誤稱其為“同志”。這讓在場的蘇聯統帥不以為然,其他的蘇聯代表紛紛向他投去了質疑的眼光。總之,老奸巨猾的丘吉爾臨走前,也不忘自己的“使命”。

這個插曲並未影響倆人的關係,朱可夫一直致力於緩和兩國關係。

1945年8月,波茨坦會議中,杜魯門言語中所表達出的“冷戰”思維,讓蘇聯統帥深感加強蘇、美關係的必要性,他與朱可夫商量邀請艾森豪威爾訪問蘇聯一事,朱可夫提議由他邀請其參加體育節,在這個敏感期間是比較合適的。

在他看來,由他個人邀請,就不是政治活動,而是以軍事活動家的身份來訪問,就避免了因國家間的矛盾,出現難堪的局面。同時,透過兩位大國總司令在國際上影響力,也表達出友好、願意改善兩國關係的訊號,可謂是一舉兩得。

更重要的是,從他個人來說,更希望這次交往,加深倆人的友誼。艾森豪威爾應邀來到蘇聯,在朱可夫的陪同下,他在莫斯科紅場與蘇聯統帥一起觀看了開幕式,面對歡呼的人群,兩人相擁在一起揮手示意,所有的人都認為,美蘇關係緊密。

閒暇之餘,倆人促膝交談了很久,從列寧格勒戰役講到莫斯科會戰,又從非洲戰場講到了諾曼底登陸,彼此更加的瞭解和敬重。讓他們十分高興的是,在艾森豪威爾訪問期間,日本投降了。這對久經沙場的“老兵”來說,可謂是功成名就了。

訪問結束後,朱可夫返回了柏林,繼續履行蘇佔區最高軍政長官的職責。不久,收到了艾森豪威爾要他去美國訪問的邀請函,他欣然同意。但一場大病,推遲了訪問時間,並隨著東、西方“冷戰”的升級,這件事就不了了之。

艾森豪威爾回國任職後,朱可夫在柏林的工作更加難以開展,在解除德軍部隊等問題上,同英、美代表進行著反覆的鬥爭。儘管他清楚意識形態上的矛盾不可調和,並在交涉中,常常處於“以一對三”的不利局面。但他始終堅決捍衛國家利益。

所以說,國家利益是一個國家一切行為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作為個人必先保證國家利益,哪怕是國家元首,也不能隨心所欲,甚至他們在公開場合說的每一句話,辦的每一件事,都與國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朱可夫無疑是做了很好的榜樣。

大家認為呢?歡迎留言和討論。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朱可夫傳》、《回憶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