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龐涓和孫臏的復仇記,真的是他們的功勞嗎?他們的結局又是怎樣的?

所謂“君子報仇,十年不晚”,龐涓孫臏這一對師兄弟給後世上演了一出精彩絕倫的復仇記,原本以為文弱可欺的孫臏,在後面所爆發出來的洪荒之力,龐涓是萬萬沒想到的。

名師出高徒

龐涓與孫臏都拜師於戰國時期著名隱士鬼谷子門下。

鬼谷子,姓王名詡,是戰國時期傳奇人物,行蹤莫測,世人難見其顏,因隱居在雲夢山鬼谷而自稱鬼谷先生。鬼谷子有通天徹地之大智慧,是公認的諸子百家之縱橫家創始人,後世都尊稱他為“謀聖”,是與孔子、老子並列的學術大家。

戰國時期,列國爭雄,天下形勢風起雲湧,鬼谷子雖然長期隱居世外,行蹤飄忽不定,但這並不代表他不問世事,不染俗塵。相反的,因其通曉縱橫捭闔之術,獨具通天之智,集百家之大成,將自己的大智慧傳授於諸弟子。這些弟子繼承鬼谷子的衣缽,在學有所成後,下山展現自己的抱負,將師父的學問發揚光大,

鬼谷子的高徒很多,孫臏、龐涓、蘇秦、張儀、毛遂、商鞅等戰國時期的著名謀士都是鬼谷子的得意門生。由於鬼谷子具有通天徹地、集百家之大成的大智慧,使得他在培養弟子的時候可以傳授不同的學問,如蘇秦張儀都是頂級的縱橫家,一人以合縱見長,一人以連橫為本,商鞅是法家代表,而孫臏與龐涓,則軍事才能卓越,都有出將入相的氣質。

在群雄並起的戰國時期,列國爭霸,攻伐不休,鬼谷子的弟子們為了實現各自的抱負,紛紛下山,這其中,龐涓和孫臏這兩位同門師兄弟,卻在之後反目成仇,展開了頂峰博弈的生死對決。

同門反目

(孫臏與龐涓影視劇照)

在鬼谷子的弟子中,龐涓與孫臏的關係比較密切,兩人學的都是兵法,都希望自己將來可以成為出將入相的實權人物。

龐涓覺得在師父那裡學的差不多了,便準備下山出仕,孫臏為師弟送行,二人流淚而別。下山後,龐涓到魏國,深得魏惠王信任,把他任命為魏軍統帥。而孫臏,因為是孫武后人,得到師父鬼谷子相贈失傳的《孫子兵法》,天賦異稟的孫臏只花三天時間,便盡得書中精華。

墨子游離魏國時,將孫臏推薦給魏惠王,於是魏惠王命龐涓給孫臏寫信,派人攜厚禮到鬼谷迎接孫臏。鬼谷子推算出孫臏此次下山必有劫難,便把他的原名孫賓改為孫臏。

孫臏到了魏國後,魏惠王命孫臏、龐涓師兄弟演練陣法,龐涓所佈陣法,孫臏全部知曉並能破解,而孫臏佈陣,龐涓不僅不知道更不能破解,孫臏不想為難師弟,便將破陣之法告知師弟,並讓他先行報告給魏惠王,由此魏惠王覺得兩人能力不想上下。但龐涓自己心裡很清楚,孫臏的能力遠在自己之上,只要孫臏在魏國,自己的地位威望就不可能超過他。

(孫臏受刑後,死裡逃生到了齊國)

為了能獨掌魏國軍事大權,龐涓不念同門之情,向魏惠王進讒言,陷害孫臏私通齊國。當時魏國與齊國關係很緊張,不辨是非的魏惠王將孫臏處以臏刑(斷足或砍去犯人膝蓋骨)和黥刑(臉上刺字),臏刑是夏商五刑之一,極為不人道,就是將人變成廢人,而黥刑更具恥辱性,臉上刺字,旁人一看就是一個犯過事的人。可見龐涓心腸之狠,完全不念同門師兄弟感情,為達目的無所不用其極。

當龐涓知道師父鬼谷子傳授孫臏《孫子兵法》的時候,他又假惺惺的照顧治癒孫臏,想誘騙他寫出《孫子兵法》及註解。好在孫臏得侍從揭發龐涓的陰謀,便裝瘋賣傻穩住龐涓,並在齊國使臣的幫助下,順利離開大梁,投奔齊國名將田忌門下。

師兄弟至此反目成仇,原本下山準備大展宏圖的孫臏,竟然被自己的師弟算計,慘遭臏刑和黥刑,不僅身體殘疾,而且名譽受到極大破壞。到了齊國後,孫臏遇到田忌這位明主,決定傾力輔助,與龐涓和魏國勢不兩立。

隱忍十年

作為鬼谷子的高徒,孫臏在齊國深得名將田忌的尊敬和重用,自己雖然身殘,但田忌對他毫不嫌棄,以上士待之。

齊國當時的君主是齊威王,在七雄當中一直扮演老大哥的角色,鄰國有難,齊國必出手相助,但與魏國的關係則長期處於緊張狀態。魏國當時在魏惠王的統治下,國力大增,加上有龐涓這樣善懂兵法的大將,一時周邊列國不敢輕視。

原本下山準備實現抱負的孫臏,遭同門師弟龐涓陷害而導致殘疾後,卻並不急於抱負,一來他在齊國並沒有什麼地位,僅僅是齊國名將田忌的門客,二來他堅信齊魏肯定會有打起來的一天。為了報復龐涓當年對自己的迫害,孫臏選擇隱忍,這一忍,就是整整十年。

公元前354年,趙惠王決定出兵攻打趙國,奪回之前被趙國佔有的中山國故地。龐涓獻計直接攻打趙國都城邯鄲,以迫使趙國割地求和,魏惠王同意龐涓的計劃,命他出兵攻打邯鄲。猝不及防的趙成侯,趕忙發使者向楚齊兩國求援,齊威王力排眾議,決定出兵幫助鄰國,命田忌為主將,孫臏為軍師救援趙國。這一次,孫臏終於等到了復仇的機會,在他的指點下,田忌佈下“顛倒八門陣”,大破龐涓率領的魏軍。得知孫臏沒死的龐涓連夜撤兵,齊國在桂陵之戰中取得大勝。

馬陵之戰,一戰復仇

桂陵之戰雖大勝,但原本反對出兵的齊相鄒忌,卻嫉妒田忌、孫臏的戰功,又收受了龐涓的賄賂,於是派人向齊威王進讒言陷害田忌,田忌最後交出兵權逃亡楚國,孫臏也被迫辭去軍師之職。直到齊宣王繼位,得知田忌、孫臏被陷害之事後,將二人官復原職。

自從桂陵之戰慘敗而歸後,龐涓一直對師兄孫臏非常防備,也懼怕和齊國發生戰爭。但戰國時期的列國,為了各自的衝突摩擦是很正常的。果然,十幾年後,公元前342年,魏國又發兵攻打實力較弱的韓國,韓昭侯派使者向齊國求援。仗義的齊宣王也很想治治到處惹事的魏國,以穩固自己“老大哥”的地位,這一次,齊國依然以田忌為主將,孫臏為軍師出兵助韓。

這一次,孫臏再一次使用當年圍魏救趙的老套路,大將不往韓國進發,而是直指魏國都城大梁,事實證明這一辦法完全是屢試不爽。龐涓得知齊軍兵壓大梁後,趕緊班師回援都城,韓國之危暫時解除。

但這一次,孫臏卻決定不再給龐涓以喘息機會,而是向田忌獻計,要狠狠的打壓一下魏國的氣焰。孫臏認為,魏軍自恃其勇,一定會輕視齊軍,我軍可以誘敵深入,等魏軍進入埋伏圈後加以殲滅,可一戰破之。田忌深以為是,孫臏命軍士減灶以麻痺魏軍,從日灶十萬,至第二天五萬,第三天更減至三萬。龐涓一路尾隨齊軍,見齊軍所留灶每日銳減,認為齊軍懦弱可欺,大都是貪生怕死之徒,決定乘勝追擊,將步兵殿後,自己親率精銳騎兵日夜兼程追趕齊軍,想要生擒田忌和孫臏。

(馬陵之戰,龐涓敗死)

孫臏推算出龐涓天黑之前肯定會到達馬陵,決定在這裡設埋伏全殲魏軍,馬陵道路狹窄,兩旁又多是峻隘險阻,正是伏擊的好地點,孫臏命兵士砍掉路旁大樹的樹皮,露出白木,在樹上刻下“龐涓死於此樹之下”幾個字。

入夜,龐涓果然追擊至此,見前面一棵禿皮大事,取火把上期看,還未完全看清上面的字,但見齊軍伏兵萬箭齊發,喊殺震天,魏軍頓時陣腳大亂,自知突圍無望的龐涓,絕望的拔出劍,自刎而死,臨死前,尤不甘心的說:“遂成豎子之名!”馬陵之戰,是魏國建立以來經歷最大的一次敗仗,魏軍損失十萬之巨,連魏主將太子申都被生擒。魏國經此戰慘敗,元氣大傷,失去了霸主地位,取而代之的是笑到最後的齊國,成為稱霸東方的七雄之主。

結語

(相愛相殺的孫臏和龐涓)

都說士為知己者死,但孫臏與龐涓這一對師兄弟,顯然難以稱的上知己,兩人同拜著名隱士鬼谷子為師,卻始終未能道謀同合,齊心協力,事實上,鬼谷子的弟子中,像龐涓孫臏這樣最後走向決裂的並非個例,另外一對志謀不合的弟子在歷史上也超級有名,這就是名氣同樣不亞於龐涓和孫臏的張儀和蘇秦,兩人一個主張“合縱”,一個主張“連橫”,各自縱橫捭闔,都對戰國後期的政治形勢產生深遠影響。

孫臏有大智,其能力遠在龐涓之上,但也不能將馬陵之戰歸結為是孫臏對龐涓的個人復仇。畢竟戰國時期,國與國之間永遠要以國家利益為重,豈能以個人私怨而置大局於不顧。

相反的,孫臏與龐涓更像是一對有你無我的死對頭,兩人的關係和後面的蘇秦張儀是一樣的,誰都想穩定自己的地位而除掉最大的競爭對手。龐涓之死固然有孫臏復仇心理作用,但他作繭自縛,能力不足也是重要原因,要不然各為其主,各行其事,孫臏以一人之力又如何能殺死在魏國如日中天的龐涓。

說孫臏狠,就是冤枉他了,龐涓之死,非死於孫臏的復仇,而是死於自己的能力不足,馬陵之戰一敗,龐涓就非死不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