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蜀漢的滅亡和諸葛亮有什麼關係?諸葛亮為什麼要選擇蜀漢做接班人?

小時候讀《三國演義》,最喜歡的人是曹操,因為他挾天子以令諸侯,縱橫捭闔,奸雄一世。在三國地圖中,雄踞北方的曹魏政權明顯佔據了最大的版圖,陳壽《三國志》也將曹魏視為正統,《魏志》位居首位。

最討厭的人是劉備,認為他不過一偽君子,只會哭哭啼啼,以情逼人。但是當我成年進入社會以後,卻突然意識到劉備心性之堅韌遠非常人所及。

他所面臨的困境是每個普通人都會遇見的,他所必須作出的選擇也是每個普通人都會猶豫的。

尷尬的年齡和地位

相對於曹魏和孫吳政權,蜀漢政權的建立明顯要更為困難。曹操有漢室基業作為支撐,手下一批能人智士,文有荀彧、荀攸、郭嘉等,武有五子八虎良將;孫吳雖說偏居江南,但周瑜、魯肅、甘寧、程普、黃蓋等都是忠心無匹的老臣。

蜀漢呢,開局雖然是“桃園三結義”,劉備收穫了關、張兩位大將,但沒有謀士、城池、軍隊,甚至劉、關、張三人自己都是白身,社會地位幾乎為零,唯一能唬人的是“中山靖王之後”的名頭。可以說,在三國裡,蜀漢是真正地白手起家。

不過以上所說的這些,其實都可以不算問題,只要有時間。但問題就在於劉備當時已經二十八歲了。

劉關張初見時,他們在張飛的家裡喝酒。張飛說起樓桑村的事情:“那村中有一棵千年古桑,樹高冠大,樓桑村即由此而得名。那古桑庇護人家必出貴人!”

劉備的神情頓時露出了辛酸:“是啊,我也曾聽說過這樣的話……可是到了這第十八代玄孫身上,卻落得家徒四壁,一貧如洗。他十五歲遊學四方,尋師訪友,常思上報國家,下安黎民,可如今他已二十有八,終是一事無成。”

在現代社會,二十八歲不算什麼,但依照古人的平均年齡,二十八歲可以說是度過半生了。作為一個有雄心壯志的人,在半隻腳踏入棺材的尷尬年齡裡依舊什麼都不是,不能說不是一個巨大的打擊。

實際上,當我們二十八歲,什麼成果都沒做出來時,也會失落和彷徨。很多企業,尤其是網際網路行業,已經將三十五歲設定成了關隘。這意味著如果在三十五歲之前沒有突破性成長的話,那麼職業生涯可能會遭遇一次重大挫折。

將這種心情帶入,再去看劉備,就會發現他的落淚並不是矯情,而是現實真的很殘酷。他從小就被教導是皇室之後,哪怕這個皇室血脈已經是旁系中的旁系,可他心中已經被種下了夢想的種子——興復漢室,一掃天下之汙濁。

如果他只是一個沒有抱負的升斗小民,那麼他不會痛苦,可問題卻是他有豐滿的理想,而現實卻如此骨感。這兩者的強烈反差讓他不得不流淚。

但是,劉備哭歸哭,哭完之後,他會選擇再次面對生活。這就是劉備異於常人之處,他可以越敗越戰,愈挫愈勇。哪怕在最低落、最不值一提的時候,他也從來沒有放棄過他的理想。

我們需要這種勇氣。

艱難的創業起始

劉備在有了關張之後,創業情況並沒有立刻就好起來。雖然在張飛的經濟支援下,他們有了武器和裝備,但投軍的經歷並沒有讓他們一飛沖天。

在攻打黃巾軍的時候,他們三人奮勇殺敵,救下了董卓。董卓起初對他們好言好語,表達了一番感激,但在得知他們三人無名無位時,臉上立馬露出了不屑。

這就是漢末時的真實境況:在士族大家當權的社會里,普遍重視名聲勝過才能。所以也不難理解為什麼曹操《求賢令》中簡簡單單的“唯才是舉”四個字會引起軒然大波。

這種社會環境明顯對劉備非常不友好。雖然他有漢室宗親的名頭,但並沒有掌握實權的世家在背後支撐他。所以儘管參與了討伐黃巾軍的戰爭,立了許多大功,但劉備只得到了安喜縣縣尉的官職。

張飛是第一個表達不滿的人:“那孫堅使人情,卻封了個別部司馬,憑什麼呀!這個臭朝廷,我看就該造它的反!”劉備很快安撫弟弟,說孫堅是朝廷命官,不可造次。可見劉備這時候的心態還是想要加入正統漢朝。

關羽卻緊隨而上:“還有董卓那廝,寸功未有,卻封顯官。”

張飛一語點明要害:“還不是結交朝貴,賄賂十常侍得來的官。”

劉備這時候就不說話了,因為他知道張飛是對的。但他對於朝廷仍舊抱有期待,所以他老老實實去當了縣尉,並且做到了愛民如子,秋毫無犯,深受百姓的愛戴。

以前總是不太理解這點,以為劉備是偽君子,因為小時候嚮往的是鐵馬冰河、殺伐果斷,是那些志怪傳奇。現在卻意識到劉備品性的可貴——作為一個普通人,當然希望自己的領導能夠體恤下屬,而不是榨乾下屬的剩餘價值。

一將功成萬骨枯。我們都喜歡英雄的故事,殊不知大多數的我們都將步入平凡。我們大多數時候的想法,不過是希望,今天的飯能夠好吃一點,今天的地鐵能夠人少一點,今天的工作能夠順利一點。

但是,平凡的我們也有自己的小小期待,正是這些期待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斑斕而有趣。劉備常說君輕民貴,你看,在英雄的眼裡,我們同英雄一樣重要。

可是劉備的追求卻被督郵所戳破。督郵向劉備索要賄賂,其實就是在逼劉備索取民脂民膏,而這明顯與劉備的道德準則相悖——“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劉備冒著被殺的風險選擇了拒絕。

現實生活中總有無數誘惑。當我們意氣風發時,這些誘惑還不算什麼,但當我們陷入低谷時,這些誘惑就顯得格外香甜。我們常說看一個人,不能只看他發達的時候,還要看他失敗的時候。因為這時候的他更能顯現出自己真實的一面。

最終,張飛將督郵鞭打一頓,劉備棄官逃到了劉虞帳下。直到公孫瓚舉薦他當了平原縣令,劉備的人生才逐漸開闊起來。

劉備非常想要建功立業,但他從來不願將自己的成功建立在他人痛苦的基礎之上。如果選擇同流合汙,依照劉備的為人處世,未必不能在朝廷謀取更高的職位,但他心中有所堅守,所以哪怕身處微末,沒有什麼話語權,也絕不肯動搖分毫。

這世界很大,每個人都很小,我們終會遇見消極和頹廢的時候。劉備告訴我們,我們可以哭,可以難過,但心中的正義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嚮往不可以丟失。因為正是這些卓絕品質支撐我們度過了低谷。

命運多舛的後半生

劉備第一次小露鋒芒,是在討伐董卓時。關羽的溫酒斬華雄和劉關張三英戰呂布明顯給各路聯軍極大震撼,但可惜的是,聯軍首領袁紹是典型計程車族階層。他重視出身,輕視才能,所以儘管有曹操和公孫瓚的斡旋,劉關張依舊受到了冷遇。

直到陶謙將徐州相讓,劉備才有了第一塊地。這塊地得來不易,因為曹操為報父仇,定要拿下徐州,而徐州牧陶謙又一昧相讓,但城池哪是說接就能接的?總之,幾方勢力混合一處,情況非常棘手。最後,還是呂布偷襲了曹操的大本營山東,這才給了徐州喘息之機。

然而徐州劉備並沒有守住,沒過多久便被呂布奪取。劉備這時候意識到了謀士的重要性:謀士可以為他進行戰略規劃,有了戰略才能主動出擊,而不是像現在這般被動挨打。

皇天不負有心人,劉備努力積攢的聲名終於有了回報,他收穫了第一個重要謀士,徐庶徐元直。在徐庶的幫助下,劉備在新野擊退了曹軍。

這場勝利對於劉備而言非常重要。因為在這之前,儘管有大將在手,可劉備卻是屢戰屢敗,幾乎沒有贏得一場正式意義上的戰爭。徐庶的到來激勵了劉備,讓劉備原本已變得模糊的夢想再次清晰。

生活總是起伏不定。慶功酒還沒喝上幾口,曹操便設計利用徐母將徐庶誘回曹營。曹操這條計策其實是明謀,孝道不僅是徐庶的軟肋,更是劉備的七寸。

所以在送別徐庶之時,劉備會飽含熱淚地讓人砍去眼前的樹林,只因“它們擋住了元直的身影。”小時候以為劉備是惺惺作態,現在來看,他怎麼能不哭呢?

他在新野駐紮了七年,到了快知天命的年紀,卻仍舊只有一個新野,而與此同時,江東地區已經穩定,曹操也拿下了袁紹留下的河北四州。好不容易來了個徐庶,以為自己蟄伏多年終能有所成,可這希望卻在一夕消散,他依舊只有一個新野。

然而,就是在這樣冷峻的現實中,劉備選擇放徐庶離開。人才可遇而不可求,他清楚自己放走的不僅是一位謀士,更是眼下唯一能把握住的希望。這是劉備的豁達,更是他的隱忍。

他寧願放走徐庶投向曹營,而不是選擇殺掉他,一方面是因為他的仁善,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他內心深處仍舊堅信自己的理想終將實現。哪怕眼前黑茫茫一片,哪怕腳下險阻無數,哪怕對手強壯無匹,但他終究能夠披荊斬棘,成就王圖霸業。

這就是劉備的厲害之處。即使站在人生的最低處,他依然不會放低自己的目光,他的視線將永遠朝上朝前,他的腳步永遠朝著光亮前行。

幸好,福兮禍所伏,徐庶離開了,諸葛亮卻來了。

劉備三顧茅廬求訪賢才,諸葛亮臨危受命思恩報主。在諸葛亮的規劃下,孫劉大軍於赤壁擊退曹操,為南方政權建立爭取了時間。

緊接著,在周瑜的虎視眈眈下智取南郡,又調兵遣將力破零陵、武陵、桂陽、長沙四郡,蜀漢集團一時間勢如破竹。但因為劉備取益州時的猶豫,龐統以自我犧牲的代價最終幫助劉備奪佔西川,巧取漢中。

劉備的猶豫其實有跡可循。因為當他真正馳騁天下時,已五十有餘。

他的前半生經歷了無數失敗,每次以為時來運轉時,老天彷彿只是給他開了個玩笑,讓他樂呵一會兒,很快又將他打回原形。於是他不得不變得謹慎起來,因為他擔心稍有不慎,眼前的一切就會像以前那樣消失不見。他又將從天堂回到地獄。

人的稜角總會經受現實的打磨。年輕人可以猖狂自在,因為他們有的是時間。人到中年,則不得不對現實有所妥協,因為此時已經感受到了命運的威力。縱然劉備意志如何堅韌,他也不得不對曾經的失敗心懷憂懼。

但是,正是這種憂懼令他時刻清醒,他沒有被這種憂懼淹沒,而是將其作為警醒的工具,如同越王臥薪嚐膽。

人的一生,不知要經歷多少風浪,每當覺得自己支撐不住時,不妨看看劉備,看看這位老人曾經遭受多少冷眼和嘲諷,看看這位老人如何在自己的末年英雄崛起。

我們可以哭,但哭過之後,我們會更堅強地面對生活,因為我們應該相信,總有未來在等待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