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搶票】中華文化大講堂名家講座,中華文化大講堂如約而至

87版《紅樓夢》被譽為

“中國電視史上的絕妙篇章”和“不可逾越的經典”

更是一代又一代人紅學啟蒙的起點

《枉凝眉》、《紅豆曲》、《葬花吟》……

優美低緩、哀婉悠長的配樂也隨著

電視劇開播流傳開來,傳唱至今

一朝入夢,終生不醒

著名作曲家王立平用樂譜

為世人重新演繹了《紅樓夢》

以一片半夢半痴的熱愛之心

創作出了最中國式的悲吟

觸動了無數觀眾內心最深層的中華文化情結

2020年11月22日小雪,中央文史館國家級精品專案“中華文化大講堂”名家講座如約而至,79歲高齡的中華文化大講堂專家委員、國家一級作曲家王立平先生不辭嚴寒來到了中華文化大講堂的直播現場,透過網路直播與年輕人分享他的音樂人生。

“盡心竭力為大眾而歌”

是王立平先生親自定下的主題,短短九個字,是王立平先生一生的追求。

//

01

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

為什麼選擇了音樂,就是因為我喜歡音樂,沒想那麼多,完全是一顆就虎之心,於是乎就一定要當個音樂家。

——王立平

1954年,全國十個城市各選一名優秀少先隊員組成中國少先隊代表團,到匈牙利參加國際夏令營。12歲的王立平代表長春市參加了這次夏令營,第一次出國開闊了王立平的眼界,對後來的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原來世界那麼大,那麼精彩,那麼豐富,那麼多的選擇,更加堅定了我要當個音樂家的理想。”

在夏令營裡,王立平了解到匈牙利除了大鋼琴家大音樂家李斯特,還有那麼多優美的民歌,聽到了各國的孩子們演唱不同國家的歌曲。

“當時夏令營分不同的組,有飛機模型組、無線電組、舞蹈組、手工組、還有攝影組,我就鼓著心一定要參加攝影組。為此我還帶了個相機去,在那個年代是很不容易。54年參加夏令營的時候我開始學習攝影,一愛好就是一輩子。”

回程路過莫斯科,10個孩子在紅場漫步,每個孩子都說了自己的理想。“有人說我將來要當個工程師,有人說我要當個教師,有人說我以後還要到這邊來,當個留學生。我記得特別清楚,我說我將來一定要當個音樂家。”

中華文化大講堂專家委員

國家一級作曲家王立平先生

1954年下旬,因夏令營耽誤了中央音樂學院少年班考試的王立平參加了中央音樂學院為他專設的考場。考試順利通過後,老師問王立平打算選擇什麼專業。

毫無準備的王立平脫口而出:“我要學作曲指揮。”

當時老師全笑了,老師說這是個好專業,但是你的年紀太小,現在沒有這個專業。如果你將來想學作曲指揮的話,你現在就先學鋼琴打好基礎。

王立平就這樣進了中央音樂學院,成為了這一屆少年班的第24名成員。當時王立平的同學有盛中國、李淇、殷承宗,後來都成為了影響中國音樂的重要人物。

進入了音樂學院之後,王立平發現學習音樂並不是自己想象中的一路順風,克服每一個細小的技巧問題都那麼難,每天的視唱練耳也都那麼難。

再看看身邊的同學,盛中國已經能夠用小提琴流利演奏薩拉薩蒂的《流浪者之歌》了,比自己年紀小的李淇鋼琴彈得比自己好。

王立平甚至感到後悔,為自己的前途擔憂:“我是不是選擇錯了,我的才華到底夠不夠?學這個專業,能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

“原來音樂給了我一張冷麵孔,想靠近沒那麼容易。等到真正學到作曲,才發現進門難、爬坡難、爭取難,想爭取學得好一些都沒那麼容易。”

王立平先生中華文化大講堂開講

在作曲系的歌曲創作大賽上,王立平從未拿過一等獎。“20多個人裡頭,我排在最後,對我的打擊特別大。”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王立平也下了個決心,要給大眾寫一些大眾能聽懂的、喜歡唱的歌曲。

因為王立平發現音樂學院很少出現唱響全國的歌曲,不是技巧不夠,才華不夠,而是音樂學院的孩子們沒有生活,缺乏這種訓練,所以大家都不會寫歌。

音樂學院作曲系的孩子們最感興趣的是新潮的東西,新的怪的,這些跟老百姓沒關係。

“新潮都是一陣風,隨風過後,新奇變得不新奇了,新潮也變得不新潮了。”

從那個時候起,王立平始終有個目標:

一個專業的音樂家要盡心竭力為大眾而歌。

02

不辭創作苦,海內有知心

“社會在變化,老百姓在變化,自己也在變化。在變化的社會和生活之中,我們要不斷地調整自己的位置,調整自己的心態,調整自己的認知,調整自己的工作。我們的一生都在不停的探索,盡心竭力,腳步不停。”

——王立平

1981年,王立平在北京電影樂團寫電影音樂,突然接到一個香港電影公司打來的電話,說想請他寫一部武打的片子,這部片子名叫《少林寺》。當時王立平並沒有覺得這會是一個很好的機會。

“當時為什麼請我呢?因為我會寫河南音樂,所以我就想我得露一手河南音樂,二夾弦河南曲子豫劇我都還比較熟。”

當時香港都是先寫曲後填詞,王立平一聽就不答應:“後填詞那曲子不就成了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嫁了扁擔挑著走。”

雙方爭執不下,王立平說那他就自己先給寫點詞。導演很驚訝,擔心他寫的不好。

王立平用了兩天的時間就寫了《牧羊曲》裡的三段詞和一段《少林少林》:“日出嵩山坳,晨鐘驚飛鳥,林間小溪水潺潺,坡上青青草”,“少林少林,有多少英雄把你來敬仰?”

沒想到導演非常喜歡這兩段詞,連連說太好了。

《牧羊曲》第一稿譜用了豫劇、二夾弦等河南音樂元素,很有河南戲曲的味道,俏皮而歡樂。王立平唱給全劇組的人聽,大家都鼓掌叫好。

結果第二天,王立平就告訴導演,他要重寫《牧羊曲》。

為什麼要重寫?王立平說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少林寺》的故事),發生在1000多年前,那個時候沒有豫劇,二夾弦就更沒有,用沒有的東西來說那段歷史太沒道理。

王立平問導演這部電影在哪裡放,如果就在河南放一定有很多人鼓掌叫好。如果出了河南,拿到香港甚至海外放映,怎麼能讓觀眾透過熟悉的旋律來理解這部電影呢?

經過王立平的堅持,最後留下了我們所熟悉的《牧羊曲》。由歌唱家鄭緒嵐演唱的《牧羊曲》清澈純淨活潑動人,悅耳之極,無論男女老幼人人都能哼唱幾句。

“《牧羊曲》應該有河南特點,但是更應該讓更多的更廣泛的老百姓聽懂。對於作曲家來說,不是想我喜歡寫什麼,而是想將來誰聽你的音樂,誰來感受你的音樂,怎麼樣能讓大眾更好的理解感受你的音樂,這才是我們的責任。”

03

一朝入夢,終生不醒

“《紅樓夢》對我有多重要?我不能設想我這輩子沒有《紅樓夢》。”

——王立平

在進組前,王立平給《紅樓夢》組曲定的基調——滿腔惆悵,無限感慨。

進組後,導演王扶林讓王立平先寫一首曲子。誰知道第一首曲子《枉凝眉》,王立平整整寫了一年零兩個月,難度之大完全超出想象。從電視劇來說,人物、情節、結構、語言、服裝、道具,都有原著作為依據。唯獨音樂,原著裡一個音符都沒有,只有“輕敲檀板,款按銀箏”。

《紅樓夢》13首組曲包括所有的背景音樂,是王立平用整整四年時間披肝瀝膽從《紅樓夢》的字裡行間挖出來的,王立平寫到氣短神傷,寫到非常不自信,懷疑自己不該作曲。

一首《葬花》,王立平寫了一年九個月。

“我每一天都把《紅樓夢》擺在桌上,就是想不出來怎麼寫的。”

“我一直在想,為什麼曹雪芹對林黛玉就這麼情有獨鍾?到後來突然想出來,天盡頭,何處有香丘……這哪是低頭葬花,這更是昂首問天?”

王立平突然想起來20歲時的老師文懷沙老先生曾經在課堂上講過屈原的《天問》,我突然想到‘天盡頭,何處有香丘‘,這不就是屈原的《天問》嗎?

幾十年前,文先生給我講的《天問》突然給了我啟發,書到用時方恨少,我突然想把《葬花吟》寫成《天問》。這時候我感受了一種新的力量的衝擊,唱出了‘天盡頭何處有香丘,天盡頭何處有香丘‘,跟著咚咚咚幾聲鼓聲。”

靈感找了1年9個月,王立平終於知道自己應該從哪下手了。“在遇到機會的時候,要把自己逼到絕路,死而後生,才有可能拿出你的最高水平。”

“寫《紅樓夢》是我這一生寫花得力氣最多,費得功夫最多,動感情最多,寫得最苦最累的一次。4年半我一天好日子都沒過過,寫到我氣短神傷,但是也是寫得最過癮的一次。《紅樓夢》的譜子我記下了之後,沒改過一個音。”

這樣的機會對我來說,此生只有一次。我能寫紅樓夢不是三生有幸,是八生有幸。在這個過程中,我就想要讓老百姓能夠喜歡,就要自己多花功夫。

“《紅樓夢》是一本打開了就合不上的書。紅學家周汝昌先生說,87版《紅樓夢》是對《紅樓夢》的一次空前大普及,全龍首尾第一功,讓青年們自發閱讀《紅樓夢》,自發組織了很多紅迷會。我覺得這是非常令人高興的一件事。

紅樓夢的音樂會直到今年也還在演。我很感動音樂已經出了30多年了,演到現在大家還在鼓掌,感謝大家對曹雪芹的熱愛。”

這種熱愛就是什麼?

是對自己民族文化的珍視,對自己民族文化的真愛,對我們民族傳統經典的熱愛。這是一種對國家、對民族、對文化,對歷史的一種熱愛。這也是一種提高,這是一種國家的希望,民族的希望。

“我覺得不但要研究《紅樓夢》,而且從這要研究中國的文化,要研究自己的歷史,我們就會變成一個不那麼庸俗的人,不那麼低階趣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