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察哈爾蒙古族的祭火習俗是怎樣的?察哈爾族的祭火習俗有哪些特點?

察哈爾蒙古族的祭火習俗

蒙古人對火的崇拜早已有之,認為火是純潔的象徵和神靈的化身,是蒙古族部落和家庭的保護神,可賜予人們幸福和財富,也是人丁興旺、傳宗接代的源泉。因此,祭火成為蒙古族的一項重要的祭祀活動,也稱“祭火節”,每到臘月二十三日晚上祭灶,其隆重程度不亞於過新年。

在察哈爾地區,最早的時候,人們祭火是用全羊,是薩滿教祭祀文化的遺存。現在的察哈爾牧民,多數是用胸骨祭火。到了臘月二十三日這一天,察哈爾人開始一天的祭火準備。家中的主婦把羊胸叉、羊直腸、護肚油、羊雜肉煮熟,再用紅棗、冰糖、糕點、奶製品,把塔布嘎(俗稱看盤)擺好。拔一些龍鬚草,用它的莖,做成燈盞的捻子,還要準備適量針茅草做祭火用。

祭火前,先把羊胸叉上的肉刮乾淨,用乾淨的羊毛繩子把胸叉骨上的倆頭長股連到胸叉的頂端,然後用羊護肚油裹起來,做成一個帆船的樣子。據民間傳說,火神就是坐這種船渡過天河的。在煮肉湯里加進一些肉和羊油,再加入小米或大米熬成稠粥。用這個粥,在4個小碟裡做4個燈盞,用4張小方黃表紙做它的墊子,放到圖魯嘎或灶臺的四角。用五色彩線和羊護肚油做成5份穗子,其中4份放到粥碟下,另1份同針茅草一起放到羊胸叉上。

在察哈爾地區,祭火的時候,大家都要換上節日盛裝,婦女要戴上頭飾,打扮整齊,人們首先集中在全浩特中的長者家開始祭火儀式。先為家中的神像供佛點燃佛燈和線香,然後將燃有蒸香的香爐在人們手中順時針傳遞。這是在進行祭火前的淨身禮。灶火點燃後,這家的長者率領全家面向圖魯嘎或灶臺,行三拜九叩禮。等火燃旺後把圖魯嘎或灶臺四角粥燈的燈芯挖出來與墊紙一塊兒以及圖魯嘎四角的綵線穗扔進火裡,然後開始誦唸祭火經,喇嘛或俗人均可誦唸。還要準備一些酒、棗、油脂、黃油等祭獻物備用。這種祭火儀式一家一家地順延到全浩特祭祀完畢才結束。

近年來在城市化過程中,進城定居的牧民因為居住環境改變,沒有了過去在家點燃煙火祭火的條件,人們開始在廣場進行集體祭火儀式,這也是對傳統祭火儀式的一種改革。

祭火儀式的傳承,有助於優秀蒙古族文化的發揚光大,讓人們能夠體會到蒙古族文化中崇尚自然、感恩自然的價值取向,有助於保留民族文化記憶,教育年青一代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理念。同時,蒙古族祭火儀式的傳承有助於加強民族團結,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編輯/彭敏稽核/恩克達來

(部分圖片來源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察哈爾文化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