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教育】這位爸爸把別墅換了,換了一套又破又舊的小區,結果. . .

該如何平衡金錢與教育之間的關係?這是大多數家長應該討究的問題。

有個家境不錯的發小最近把獨棟別墅賣了,換了一件又破又舊的小區,一家勤勤懇懇搬進去住。發小老爸是個生意人,這棟別墅就是作為結婚禮物送出去的,一般人有如此豪宅不知道該如何裝飾,他倒好,住了沒幾年就倒賣了出去,外牆的粉都還沒掉。

用別墅換小破樓的人在我們眼裡一共就兩字兒——傻缺,然而這個小區卻又特殊的魔力,那就是“學區房”。發小的孩子馬上要上學了,而獨棟別墅位置稍偏,找不到好的私家學校,最後心一橫,為了孩子的教育直接搬家。從此以後,發小成了當地有名的“狠人”。

學區房的概念是從幼升小免試入學,就近劃片開始,後來經過有心人的宣傳炒的沸沸揚揚,一時間家長和孩子壓力都越來越大。家長害怕孩子沒有好的教育資源,孩子怕家長付出越多期望越大,自己壓力也越大。每天聽著父母說“我們還不都是為了你”,換做誰都要崩潰。雖然2018年城六區與通州區的義務教育階段入學政策,想要打壓學區房的存在,然而並不能完全杜絕這種現象。

家境優渥的人家爭取學區房,看上去是個人選擇,實際上是對普通人家子女教育資源的掠奪。如果看過印度電影《起跑線》,就知道在這種情況下接受教育的話,中高產階層子女與普通人家子女受教育程度是不公平的。畢竟教育資源是有限的,那麼普通人家為了子女的教育,只能跟在後面搶學區房,這就像一張無形的黑網,把無數的家長框在裡面。

花錢買教育,但是該花多少錢、接受怎樣的教育,在不影響一家人正常生活的情況下如何做到平衡,就需要極大的智慧。

為了把這個問題簡單化,也為了更多討論包含學區房以內的教育投入,我們可以把這個大問題拆成兩個小問題:1、這些錢有沒有必要花?2、這會帶來怎樣的教育效益?

首先是第一個問題,這些錢有沒有必要花?

在教育投入的過程中,學區房是投入最大的一部分,其次是興趣班、輔導班、家教等一般投入。

2013年,老陳為了把孩子送到杭州江南實驗學校,買了高階小區的房子,在江南實驗附近買了89平米的兩居室,花了470萬。因為之前高階小區位置較偏,又著急用錢,為了買學區房反倒往裡添了不少錢。

江南實驗學校名氣多大,孩子教育問題肯定不用愁了,然而結果事與願違,壞就壞在老陳的“不用愁”上。在部分家長印象裡,我花了這麼大代價把孩子送到這裡,況且你學校名氣又這麼大,教育孩子還要我搭把手嗎?老陳正好也是這麼想的,況且他要把投入的資金再賺回來,況且還有孩子媽在,不信孩子不爭氣。

然而孩子剛升高二不久,就得知孩子的成績在全班墊底。按理來說,名校的孩子學生即使墊底成績也不該太差,然而老陳的兒子和倒數第二單科成績相差二十多分。老陳頓時氣不打一處來,要好好收拾一頓這個臭小子,好在班主任當晚帶著孩子家訪,告訴老陳孩子“精神不穩定”,最後被檢查出中度抑鬱。

原來老陳一家在之前就給孩子壓力過大,本來在之前的學校,因為學校氛圍還算輕鬆,而且孩子成績不錯,能助長信心。然而自從去了江南實驗,成績瞬間墊底,孩子越來越沒有自信,越來越自我否認,再加上家裡人的不理解,逐漸患上了抑鬱症。

或許老陳的事例只是個例,並不能說明大多數問題,但我們透過這件事也可以進行類比:較之學區房所在的學校,和孩子之前學校的差距大嗎?孩子是否願意在新的環境中去適應和學習呢?

這也是家長經常忽略的點,他們往往按照自己的方式為孩子做決定,卻不知道孩子想要什麼。好的環境固然能教會孩子更多東西,但也非常容易打擊孩子自信,反倒不利於孩子接受教育。自信教育,要不高昂的學區房更珍貴,其他教育投入亦是如此。

第二個問題,是不同教育投入會帶來怎樣的教育效益。

許多人在讓孩子接受教育時會陷入一個謬論,那就是投入的越多收穫的越多,正如那句“便宜無好貨,好貨不便宜”。然而教育不是貨物,孩子也不是包學包會,壓力過大反而不易消化。

孩子從小所處的環境,極大程度影響他所能接受的教育水平。最能說明這個問題的,就是在大城市生活(非重點學校學生)的孩子,在小縣城學習更容易名列前茅,而鄉鎮的孩子去大城市學校學習。即使非重點學校,如果不頭懸梁錐刺股的話,是根本比不上別人的。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並不是基因或者城鄉孩子的差異性,而是環境對孩子心理的影響。

一個教育資源豐富的地區的孩子,去教育資源匱乏的地區,往往會很自信,而這種自信會作用在孩子的學習上。反之,教育資源匱乏的孩子,去教育資源豐富地區之後,反而會膽怯、恐懼,壓力會越來越大,如果在過渡期無法適應的話,之後學習只會越來越糟糕。

所以在家長更應該考慮孩子的抗壓能力和適應能力,然後再決定要不要買學區房。教育投入越多,並不等於教育效益越大,決定這一因素的關鍵就在於孩子,而家長只有瞭解孩子性格,才能不至於好心辦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