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三國演義中關羽被圍土山,張遼說:兄今即死,其三罪,你有幾條?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二十五回,發生在關羽被圍土山之時,相關人物分別為關羽和張遼。原文如下:

遼曰:“兄今即死,其罪有三。”公曰:“汝且說我那三罪?”遼曰:“當初劉使君與兄結義之時,誓同生死;今使君方敗,而兄即戰死,倘使君復出,欲求兄相助,而不可復得,豈不負當年之盟誓乎?其罪一也。劉使君以家眷付託於兄,兄今戰死,二夫人無所依賴,負卻使君依託之重。其罪二也。兄武藝超群,兼通經史,不思共使君匡扶漢室,徒欲赴湯蹈火,以成匹夫之勇,安得為義?其罪三也。”

遼曰:“今四面皆曹公之兵,兄若不降,則必死;徒死無益,不若且降曹公;卻打聽劉使君音信,如知何處,即往投之。一者可以保二夫人,二者不背桃園之約,三者可留有用之身:有此三便,兄宜詳之。”公曰:“兄言三便,吾有三約。若丞相能從,我即當卸甲;如其不允,吾寧受三罪而死。”遼曰:“丞相寬洪大量,何所不容。願聞三事。”公曰:“一者,吾與皇叔設誓,共扶漢室,吾今只降漢帝,不降曹操;二者,二嫂處請給皇叔俸祿養贍,一應上下人等,皆不許到門;三者,但知劉皇叔去向,不管千里萬里,便當辭去。”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劉備離開許昌回到徐州後,斬殺徐州刺史車胄,又擊敗曹軍將領王忠和劉岱,曹操隨即親自統率大軍前來征討。經過一番激戰,劉備兵敗,隻身逃往河北投靠袁紹,張飛突出重圍前往芒碭山落草。此後,曹操又採納了謀士程昱的建議,利用關羽出城迎戰之際攻佔下邳,又將關羽圍困在土山上。隨後,張遼來到土山勸降關羽。關羽提出三個條件,曹操一一答應,關羽便下山投降。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張遼口中的“誓同生死”,意為發誓同生共死。形容關係密切,不能拆散。這也是由《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所首創的一句成語。

小說中描述的此次徐州之戰,是真實的歷史事件。據《三國志?武帝紀》載:“(曹操)遂東擊備,破之,生禽其將夏侯博。備走奔紹,獲其妻子。備將關羽屯下邳,復進攻之,羽降。”《三國志?關羽傳》亦稱:“建安五年,曹公東征,先主奔袁紹。曹公禽羽以歸,拜為偏將軍,禮之甚厚。”用這兩段記載與小說情節相對比可以發現,歷史上關羽投降並無條件,關羽投降也並非因為張遼的勸降。

為何作者會在小說中虛構出關羽提出三個條件才答應投降的情節呢?首先要說明的是,這並非是羅貫中的首創,而是出自元代三國話本——《三國志平話》。在《三國志平話》中,面對張遼的勸降,關羽提出了“我與夫人,一宅分兩院。如知皇叔信,便往相訪。降漢不降曹。後與丞相建立大功”這三個條件,其中最關鍵的是最後一條:“降漢不降曹。”這麼設計唯一的目的是為了凸顯關羽的忠義形象,為歷史上關羽的投降遮醜。

至於小說中提到的張遼勸降曹操,從以上介紹的兩段歷史記載來看,也並非是歷史的真實,而是小說作者虛構出來的情節。不過,在真實的歷史當中,張遼的確有過上山勸降的事蹟,但面對的並非關羽,而是青徐豪強昌豨。據《三國志?張遼傳》載:“袁紹破,別遣遼定魯國諸縣。與夏侯淵圍昌豨於東海,數月糧盡,議引軍還……(張遼)乃使謂豨曰:‘公有命,使遼傳之。’豨果下與遼語,遼為說‘太祖神武,方以德懷四方,先附者受大賞’。豨乃許降。遼遂單身上三公山,入豨家,拜妻子。豨歡喜,隨詣太祖。”從這段記載來看,張遼招降的物件並非大名鼎鼎的關羽,而是籍籍無名的昌豨。

小說作者很可能是受到這段史料的影響,將其移植到關羽身上。同時,作者又結合了《三國志平話》當中張遼勸降關羽的故事情節,這才設計出小說中這一精彩的“土山勸降”。從整體效果來看,該情節合情合理,既體現出張遼對於關羽的關心,也凸顯了關羽的忠義,可謂是小說中的精彩篇章之一。

參考書籍:《三國志》、《三國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