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教育理念】音樂審美教育的理念歷史悠久,音樂審美教育理念的歷史

隨著文化與社會的發展,音樂審美教育的實踐和理論研究日益增多,並已逐步成為當前音樂教育領域中重要的研究課題。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局面,主要基於兩個原因:

1、國際上許多著名的音樂家和音樂教育家們認識到音樂的發展離不開社會的廣泛參與。他們認為,沒有廣大民眾的參與,一個國家或民族就不能被視為是具有真正的音樂文明的。

2、當代教育的發展,使社會普遍認識到音樂在人的全面發展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音樂審美教育理念歷史悠久

音樂審美教育有非常古老的歷史。我國古代春秋末期的偉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認為,一個人的全面修養不能缺少音樂。如《論語·泰伯》中的“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的觀點,即是此意。

古希臘的斯巴達教育體系,要求兒童學唱讚美詩和軍歌,把音樂作為鼓勵兒童勇氣和培養兒童紀律的工具。在中世紀的歐洲,音樂長期擁有重要的教育地位,被保留在所謂的“自由七藝”之中。

這些音樂教育歷史證明:任何藝術都是表現人類情感的,而音樂教育作為最具情感的藝術,在培養人的高尚情感及審美趣味方面自然起著其他教育和藝術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正因為如此,從古至今音樂審美教育始終存在於教育的全過程。

音樂審美教育有待深入

我國與世界許多重視教育的國家一樣,也具有悠久的音樂教育歷史,但真正稱得上音樂教育的歷史,則只能從20世紀初的“學堂樂歌”算起。

雖在蔡元培先生的“美育代宗教”主張的影響下,音樂教育有了一定的發展,但終因時代的原因而不能有真正的音樂教育。

人們對音樂教育的認識,仍侷限於音樂的欣賞和娛樂上,忽視了音樂教育的內在本質——審美價值,以及開發潛能、培養創造力、完美人格、美化人生等諸多方面的作用,對美育的本質和中心地位的認識沒有被提到應有的高度。

提高對音樂審美教育重要性的認識

我國發布了《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明確地將素質教育的內涵界定為“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美育再次被寫入國家的教育方針中。音樂教育作為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也就有了根本保障,音樂教育又一次被確認為提高國民素質的主要途徑之一。

音樂教育的審美本質,表現出其不僅具有其他學科所共同的認識功能,更為重要的是顯示出其特殊的教育功能,即以其“直指人心”的審美功能對人自身美的潛質進行挖掘和培養,達到陶冶人的心靈和塑造人格的目的。

當代音樂審美教育的社會意義

提高人的素質是社會發展的要求,同時社會發展也為提高人的素質提供了一定的條件。當前,人類已進入資訊時代,新時代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呼喚“以人為本”的教育。

由於只有人才能創造知識、掌握並運用知識,因此重視人的本體作用的素質教育就成了時代的必然要求。

音樂具有教育、審美、娛樂三大基本功能

音樂審美首先是屬於大眾的,也正因如此,音樂審美教育就具有了充分的社會性。從美育的角度看,音樂是美育諸多形式的紐帶。

音樂以其特有的音響美、節奏美、旋律美直接強化審美主體的審美感知,陶冶  其情操。重視音樂的審美教育對於提高全民族的審美趣味和審美能力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音樂審美教育可以促進人的身心和社會的和諧發展

由於當代社會的激烈競爭和高速的生活節奏,人們的身心經受著從未有過的壓力,精神疾患成為難以控制的時代病。人類應該拯救自身,特別是拯救自身的心理缺損,這已成為全世界共同的課題。

而音樂審美教育對克服人的情感“異化”,使之身心和諧發展乃至全社會和諧發展都具有廣泛的效用,而且是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

音樂並不是表現某一個人在某種狀態下的激情,而是表現激情本身。每一部優秀的音樂作品,都有一個高尚的靈魂。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說過:“節奏與樂調有最強烈的力量深入心靈的深處,如果教育的方式適合,他們就會用美來浸潤心靈,使他因此美化”。

音樂能美化人們的靈魂,能激發大眾對美好願望不懈追求的熱情;音樂可以陶冶人們的情感,保持和發展人的想象力,激發人們對生活的熱愛。

這些審美功能的實現,將提高大眾群體的文化內涵和修養層次,具有廣泛的實踐效用和社會意義。

因此,加強和發展音樂審美教育的理論和實踐研究,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