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我是誰?”一個人類本源的問題,看看佛、道、科學是如何解釋的

我不知道是否有人想過這樣一個問題:“我究竟是誰”?

也許有人會罵一句,你是不是傻,你不就是小編嗎,如果僅僅是這樣一個問題,那我這篇文章也太水了吧。

人類關於認識的提升,我認為可以總結為三個階段:

初級、感受認識

:我感到。。。怎麼辦?如果。。。怎麼辦?

中級、現象認識

:是什麼?怎麼形成的?為什麼?

終極、本源認識

:我是誰?來自哪裡?到哪裡去?

關於“我是誰”的這個問題,自從有了網路之後,我才發現,這個問題會有這麼多人關注,而且會有跟我一樣的想法,這太神奇了。

佛家講“空”

關於”我“的解釋,佛教中講“五蘊皆空”,所謂五蘊就是指身體、現在的感受、現在的思想、現在的行為、現在的認識,總結為“色受想行識”,至於為什麼每個詞前面都要加一個“現在的”呢?

因為,佛教中所講“五蘊”,是基於”眼耳鼻舌身意“的直觀感覺,所以他認為人需要“五蘊皆空”,才能照見本我,

所以“我”就是“空”,什麼都沒有,什麼都不是,只是一個最本源純淨的意識體。

這就是為什麼佛家講“遁入空門”就算是“開悟”了,你看“悟”字,他的兩半部分拆解後的意思,不就是認識自己嗎?

道家講“無”

關於佛家對這個“空”的理解,我認為與老子所著的《道德經》中“無”的概念非常相似:“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老子認為,“無”是道的本源,“有”是道的本象,所以我們要站在“無”的角度才能體會道的奧妙,站在“有”的角度才能看到道的形態。這既是說,

一切你所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都叫做“有”,但他只是表象而已,而拋去一切“有”之後,剩下的才是“無”,也就是“天地之始的本源”。

所以《道德經》中關於“無”的解釋與《般若經》中關於“空”的解釋,有著異曲同工的作用。

“無”和“有”結合才是完整的“道”。“空”和基於六根的“五蘊”結合才是現在的我,這樣的解釋其實已經很好理解了,那麼在科學上又是如何解釋的呢?

科學講“物質”與“意識”

人人都知道,我們人類,或是這個自然界中的一切,都是組成這個世界的一部分,與整個世界有著同樣的物質。

英國一位科學家在紀錄片《神秘的混沌理論》中說:“人體99%的成分都是由水、碳、空氣和白堊(碳酸鈣)組成,另外還有少量的其他元素,如鐵、磷、鋅、硫等等,這些組成人體的元素只要花幾英鎊就能買到,但是卻無法再次組成一個能夠思想,呼吸的活生生的人”。

說白了,

人的意識和身體,其實是兩個不同的個體,這就是為什麼即使科學如此發達的年代,人們雖然可以製造一些物質,但無法制造意識

,從而也無法透過“製造”來得到一個真正的“人”。

在十幾年前有一個非常激烈的論戰:

唯物論和唯心論

。其實透過上述分析得知,唯物和唯心,本就是分別站在了物質和意識兩個獨立的立場去辯論,而事實證明,物質和意識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概念,所以永遠都無法辯論出一個結果。

所以結論就是:組成“人”的是“物質”加“意識”、是“有”加“無”,是“五蘊”加“空”;

而真正的“我”,卻是隻有科學的“意識”,佛家的“空”,和道家的“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