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古代科舉考試到底有什麼樣的弊端為何考生們都不願意參加科舉考試呢

所謂科舉,就是採用分科取士的方法,來選拔官員。這一創舉,是從隋煬帝開始的,直到清光緒年被廢除,在中國歷史上1300年間,都採用科舉的形式選拔官員,意義非常重大。

當然了,科舉自隋煬帝開始,並不是說以前就沒有,到了隋煬帝這裡突然就蹦出來了。任何事情,都有一個緩慢形成並發展成型的過程,至少從漢代開始,就已經出現了科舉制度的雛形。

科舉制度真正發展完善,具有完備的制度,是從明朝開始的,所以在這裡,就以明清兩代的科舉舉例,之前的就不說了。

明朝時期,把科舉一共分為四級,分別是:童生試、鄉試、會試、殿試。考的內容基本就是儒家經典,規定了文章格式,不得胡來,這就形成了八股文。在一定程度上禁錮了人們的思想。

我們經常在書中或者電視劇中看到某個書生要進京趕考,在明清時期,科舉可不是你想參加就能參加的,首先你要取得入學資格,就要先參加“童試”,童試又分縣、府、院三級,考中了之後就是“秀才”。

考中秀才以後,你就有功名了,可以享受一些特權,比如見官可以不跪拜、犯了罪也不能隨便打、可以免除徭役等。

光是“秀才”這一級,就難倒了一大批人,別以為童生就是兒童學生啊,那時候很多人讀了一輩子書也考不上個秀才,老童生一大把。

鄉試是指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在內,舉行的考試,舉行時間是當年秋八月,所以又叫秋闈。

這次考試的主考官是皇帝親自委派,考完後發正副兩榜,上了正榜的,就說明考中了,稱為舉人,第一名叫解(jiè)元。

從秀才到舉人,是一個質的飛躍,因為從鄉試開始,才是正兒八經的國家級別的考試,才能算是真正的科舉之路。

很多人一輩子也就考個舉人了,“范進中舉”大家都知道,因為中舉,高興得都瘋了,以今天的目光來看固然可笑,但也反映出了那個時代讀書人的心理,以及中舉的難度。

如果在鄉試中考了第一名,恭喜你,連中三元的目標已經完成了三分之一。

現在想當個“會員”多簡單,每個月花20多塊錢續費就行了,連續包月還能打折。

明清時代想當會元,你要跟全國讀書人廝殺,透過鄉試後,每三年只在京城舉行會試,時間在春天,所以又叫春闈。考官級別也提升了,是由禮部主持,此外皇帝還要任命監考官。

在鄉試中脫穎而出的舉子們,以及國子監監生才可以參加會試。會試錄取名額只有300名,叫貢士。

300名中的佼佼者,稱為會元,連中三元的目標已經完成了一大半,還差最後一步!

恭喜你,接下來的殿試,對於普通人來說,是一生中第一次見到龍顏的時刻。

殿試在紫禁城的保和殿舉行,皇帝親自監考,只有貢士才有資格參加,考中之後統稱進士,第一名賜進士及第,俗稱“狀元”。

童子試-鄉試-會試-殿試,這樣層層考下來,青春已經耗去了一大半,當然了,對於學神來說,這就輕而易舉了,但是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中舉就是他們一生中最大的追求,足以光耀門楣了。

縱觀科舉1300餘年歷史,共有文狀元596名,武狀元182名,除了有真才實學,還要有堅韌的毅力,否則絕不可能考上狀元。如果這個狀元人品正直,對國家來說真是撿到寶了。

而能在鄉試、會試、殿試中蟬聯第一的人,更是鳳毛麟角。關於這些學神的記錄,各種統計有差異,數量也不一,通常流行的說法如下圖,這裡就不對各位狀元進行詳細介紹了,畢竟我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