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隴東窯洞民居,是黃土高原上一顆顆璀璨的明珠

原創唐伊

窯洞是黃土高原的產物,是獨特的民居形式,具有濃厚的民俗風情和鄉土氣息,它起源於古猿人脫離巢居而“仿獸穴居”時期,後經上百萬年的發展變化,由穴居變成獨特的窯洞。隴東黃土高原是天下黃土最深厚的地方,境內董志原號稱天下黃土第一原,是民居窯洞最多最稠密的地方。這裡村莊鱗次櫛比,窯洞密密層層,如掛在雲霓中的洞天神府,似鑲嵌在黃土高原上的顆顆明珠。

人文始祖軒轅皇帝,在這裡留下了衣冠冢、軒轅洞;祖國的醫聖岐伯留下了老洞、藥王洞,周先祖10多代人在這裡創業,開闢農耕,留下了“陶復陶穴”的史蹟。窯洞作為民居之宅,從上古直傳了數千年,至今慶陽人還住著窯洞,是中國著名的窯洞民居之鄉。歷史上曾有窯洞住室、窯洞廟宇、窯洞機關、窯洞客店、窯洞驛站、窯洞學校、窯洞商店、窯洞倉庫等,就連皮影戲和小型文藝演出也在窯洞裡舉行。百姓家家住著窯洞,男女結婚的新房佈置在窯洞裡,所以慶陽人就把結婚叫“入洞房”。人死了,墓葬時要先在地上挖個地穴,還要在地穴裡挖個小窯洞,或用磚箍個小箍窯,然後才將棺槨安放在地下的窯洞裡。慶陽人一生,從生到死與窯洞結下了不解之緣。

窯洞的歷史至少可追溯到四千年前,它和黃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遠在周先祖時期,土窯洞就遍佈山原谷地。《詩經》稱為“陶復陶穴”。陶穴,即下沉式地坑莊;複穴,即坡崖半敞式窯洞莊。西漢,窯洞造型發展,內部設定更適合人居住,比如煙洞、灶臺等都很講究。唐宋時期,窯洞種類增多,每個窯洞的作用有了明確分工,每家分為客屋窯、灶房窯、牲畜窯等,有暗莊、明莊和四合院莊。修窯莊一般以山形走向,避溼就幹,避低就高,避陰就陽,使窯洞居室大有改進,此後,數百戶、數千口的窯洞村落大量出現。明清時代,窯洞以安全、文明為目標向前發展,大原上出現了小城堡。高大土牆將一組窯洞或地坑院圍起來,以防禦兵荒和盜賊,群眾把這些建築群稱為堡子,有城門,有高樓子,還有通向外界的地道。民國時期,出現了窯洞城市。

窯洞型別很多,但按大類分基本上有三種:一是明莊窯洞,也叫崖莊窯。它一般是在山畔、溝邊利用崖勢,先將崖面削齊,然後修莊挖窯洞,有一莊三窯和五窯的,也有五窯以上的。在董志原上,還有利用衚衕修莊的,由於崖勢不高,不得不挖進幾米再挖窯洞,往往形成三面高,一面低,這種莊子被稱為半明半暗莊。

二是下沉式地坑院窯洞。這種窯洞都在平塬大坳上修建。先將平地挖一個長方形的大坑,一般深5至8米,將坑內四面削成崖面,然後在四面崖上挖窯洞。並在一邊修一個長坡道或斜洞子,直通塬面,作為人行道。這種窯洞實際是地下室,冬暖夏涼的特點更為明顯。

三是箍窯。箍窯一般是用土坯和麥草黃泥漿砌成基牆,拱卷窯頂而成。窯頂上填土成雙面坡形,遠看象房,近看是窯。許多人還在箍窯上面撒了瓦,以保護窯頂不被雨淋,使箍窯的壽命更長。近年又出現了磚面箍窯,比泥土箍窯更堅固耐用。

窯洞按用途細分還有很多。如為了防盜,在正面窯上面再打個小窯,名曰高窯;在窯內一側再打個能藏東西的小窯名叫拐窯;若因窯小,在盤炕的地方再掘一小窯叫炕窯;為了躲避戰亂,在莊附近另挖一長道深洞,叫地窨子。住家院落中的窯洞因用途不同,名稱也有所不同,有客屋窯、廚窯、畜圈窯、柴草窯、糧窯、井窯、磨窯、車窯等等。

千百年來,慶陽人以窯洞為居室,視窯洞為保護神。窯洞代表了富有,代表了文明。在新時代的今天,慶陽民居窯洞的面貌在發生著變化,不但增加了門面窗戶,裝上了玻璃,使窯內光線更充足,更明亮,而且窯口外圈或崖面用青磚砌襯,使窯洞更加堅固。還有,窯內牆壁、窯掌用白灰重新整理,地面用磚或地板磚砌襯,防潮防鼠,清潔明亮。此外,一些新式高檔傢俱如電視機、錄音機等搬進了窯洞,給古樸的黃土窯洞增添了現代化的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