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作者人品低劣,卻寫下一首唐詩,句句在理堪稱經典,被納入教科書

前言: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這是我國關於思鄉心切的一首名詩,這首詩曾經葉觸動了不少人的內心。我們小的時候一直都在嚮往遠方,但是等我們長大之後,為了成功而不斷在外打拼努力的時候,才發現了故鄉酒店我們回不去的遠方。

除了這首詩之外,我國還有很多思鄉主題的詩句。這些詩人的優秀才華令人折服,很多詩句也被收錄到我們的教科書中,經典在不斷的傳承。在學習詩詞的時候,我們也認識了不少優秀的詩人。在眾多的優秀詩人中,有一位人品極差的詩人,他的作品卻被選入教科書,被如今的學生們學習,這位詩人到底是誰呢?他又有什麼樣的故事呢?

天才詩人

這個人叫做宋之問,是唐朝時期的著名詩人。可能有很多人都是第一次聽說他的名字,怎麼能算著名的詩人呢?明明在唐朝有那麼多優秀的詩人。其實宋之問所處的年代是初唐時期,正式唐朝興盛的年代,如果論輩分的話,他肯定是李白杜甫等人的前輩。而且他的才華和事蹟,被十分詳細的記載到了歷史書籍當中,從這裡也能看出他在當時是有一定名氣的。

在《新唐書》中我們也找到了對他的介紹和記載。宋之問是山西人,父親是唐朝時期的官員,但是職位並不是非常的高,所以他出生在一個很普通的家庭裡。不過宋之問還是非常爭氣的,經過多年的艱苦學習,在文學方面有了極高的造詣,在唐高宗時期就因為他的文學水平做到了正學士,還創造了出了七言律詩。

那麼這個人究竟有多優秀呢?在《新唐書》中有著非常詳細的記載。他在小的時候,他就被認為是“超越神童的存在”。他的長相俊俏,善於與人辯論,在辯論方面幾乎沒人是他的對手。在還沒到20歲的時候,就已經考取了進士,之後就作為文臣一直在朝廷服務,仕途也非常的順利,一直都在不斷的晉升。

低劣的人品

光從文采上來看的話,宋之問絕對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武則天當皇帝的時候,他曾陪同女皇一起來到洛陽香山寺,那時正好下起了大雪,武則天一時興起,就讓眾人來吟詩,速度最快,寫得最好的人,可以得到女皇的賞賜,還讓才女上官婉兒作為裁判。宋之問雖然不是第一個提交詩作的,但是當他把自己寫的詩給上官婉兒看過之後,她特別的高興,認為這首詩寫得非常好,在場的官員也都非常服氣,這首詩就是著名的《龍門應制》。

當時也正是這首詩,讓宋之問得到了武則天的賞識,他似乎也嚐到了甜頭,開始趨炎附勢,到處巴結那些有權勢的人。最開始是武則天的男寵,他經常寫一些歌頌皇帝的詩作,讓武則天的男寵進行引薦,僅僅在15年內,就直接升到五品學士。但是後來他所巴結的男寵出事兒被殺,他為了自己的前途,把好心幫助他的張仲之出賣,以此換得自己的升官。

所以說,宋之問在歷史上的評價並不好,因為他的人品,而遭到了人們的唾棄。而這還不是他最大的汙點。在《唐才子傳》中曾經介紹了宋之問的侄子劉希夷,他的侄子曾經寫過一句詩: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當時宋之問聽到了這首詩,非常的喜歡。又聽說這首詩還沒發表過,他就祈求自己的侄子把這首詩給他。但是他的劉希夷不同意,宋之問一怒之下,就將還不到三十歲的劉希夷殺害。

為了一首本不屬於自己的詩詞,宋之問居然選擇了殺人,這件事情也讓人變得臭名昭著。《全唐詩》中,在劉希夷和宋之問的名下,都收錄了一首叫做《代悲白頭翁》的詩句,兩首詩幾乎一模一樣,只是其中有一個地名發生了改變,而這首詩就是當年宋之問殺人的緣由。這樣的事情在今天來說,我們可能無法理解,但是在當時,這真的是一個詩人的恥辱。

最終的結果

宋之問的故事,在初唐時期可以說是人人皆知,雖然得到過賞識,被人認可,但是他從未感到過滿足,早就忘了一開始自己作為詩人的初衷。在朝廷的多次紛爭之後,他被流放到嶺南。在流放的路上,他差點丟掉了自己的性命。在那裡待了一段時間之後,他便偷偷地跑了回來,在回來的路上,他正好路過了自己長大的地方洛陽。那個時候他年紀已經不小了,看到了自己的家鄉,又想到自己的經歷,不由得感嘆,寫下了一首《渡漢江》。

在政治方面,宋之問基本就沒有任何的成就,而且在品行方面,也是收到了眾多人的鄙夷,但是在文采方面,確實非常的厲害,尤其是他所寫的那首《渡漢江》更是被選入今天的語文課本,作為必學的一首詩,我們從詩中,也能非常深刻的體會出遊子深刻思念家鄉的情感。尤其是在他經歷了那麼多,路過家鄉的時候,他有著非常複雜的內心,這首詩已經成為了流傳的經典。

對於今天的人來說,可能我們對於宋之問的人品非常不屑,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他所寫出來的確實是經典,單憑一首詩就感動了非常多的讀者。他除了留下了非常多優秀的詩句之外,他對於唐詩的發展也提供了很多的幫助,他改善了五言律詩的體制,讓詩詞變得更加朗朗上口,還創造了七言律詩,算得上是唐詩的奠基人之一。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人,在得到賞識之後,卻迷失在了別人的誇讚,希望能夠從此走上人生巔峰。追求名利沒有錯,但是他卻用錯了方法,。在唐玄宗繼位之後,宋之問就直接被賜死,他的人生也終於迎來了完結。

參考文獻:

《新唐書》

《全唐詩》

舉報/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