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紀曉嵐和珅賑災之爭字字誅心的背後是災民的皚皚白骨

《鐵齒銅牙紀曉嵐》第一部中,圍繞著皇上出宮尋找親身母親的故事主線,發生了一系列的事情。在劇中,紀曉嵐與和珅在獄中有一段經典的賑災之爭,其中清官與貪官賑災之辯,臺詞真誠而犀利,讓觀眾為之津津樂道,併為此產生了極大的分歧,爭論不休。

經典爭論如下

和:三國時曹操煮酒論英雄,他對劉備說,“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今夜,和某有同感啊!

紀:和大人,大奸與大善豈能並列?哎,你這是誇我呢,還是損我呢?

和:行行行行,君忠我奸,君廉我貪,君賢我惡。行吧?天下清名被你佔光,天下惡名被我佔光。那你我豈能不飲上一杯啊?

紀:好好,飲上一杯。和大人,咱們還是得說點正事吧。

紀:燕城這幫貪官啊,把人吃的糧食換成了牲口吃的麩糠和草料,這件事和大人可知道?

和:我知道。

紀:那和大人不覺得慚愧嗎?

和:我倍覺欣慰!

紀:為什麼?

和:紀先生有所不知啊,這一斤口糧可以換三斤麩糠。這就等於原本能救活一個人的糧食,現在可以救活三個人了!

紀:可麩糠是給牲口吃的啊,不是給人吃的!

和:哎呀,災民還算人嗎?

和:哎呀,你不要把眼睛瞪那麼大!你知道不知道,行將餓死的人已經不是人了!那就是畜生,只要能活著,還什麼麩糠啊!那是好東西!草根,樹皮,泥土都可以吃。

紀:此話出自堂堂和大人之口,真是令人震驚!

和:你當然感到震驚,你是一介書生。你只會在書齋裡,手捧聖賢書罵罵當朝者而已。

紀:當朝者不公,自當抨擊。

和:你幹嘛火氣這麼大嘛,來來來,喝酒,喝酒。

紀:喝…喝酒。

和:紀大人,你見過吃觀音土活活脹死的人嗎?

紀:什麼是觀音土啊?

和:你看看,你不知道。我再問你,你見過這千里平原,所有樹木的樹皮都被啃光的情形嗎?

和:易子而食,你當然聽說過,那是史書上的四個字而已。我是親眼見過的呀,這換孩子吃啊,呵呵,那就是鍋裡的一堆肉啊!

紀:你?

和:你以為我毫無人性,是不是?你以為我只知道貪錢斂財,是不是?我親自到災區去過,到那一看我心都涼了。我這才知道,不管朝廷發下多少救災的糧食,永遠也不夠!如果我不設法變通一下,那你在災區看到的就不是災民,而是白骨嘍!

紀:這,賑災的糧款不夠,可以向朝廷再請求撥放嘛!

和:朝廷?你知道國庫還剩多少銀子?你不知道,你根本就不知道。徵大小金川,平準噶爾部,眼下國庫就是個空殼子了,你知道不知道啊?

紀:可朝廷還是發了賑災糧款了呀,我看了他們的賬本,所有的賑災糧款全都進了這個薛大老闆的錢莊了。

和:可不能這麼說啊,薛大老闆可是個神通廣大的人,一文錢進去二文錢出來,我這才有足夠的錢去救濟災民哪!

紀:我看了他們的賬本了,大大小小的官員全都在侵吞這救災的糧款。

和:救民先救官!官都活不了,還救什麼民?

紀:荒唐!

和:這是事實!千千萬萬的災民哪,誰去發給他們賑災糧款?是你發,還是我發?還不是得靠那些大大小小的官員?啊?餵飽了他們,他們才肯給我去賣命!

紀:真乃曠古只謬論!貪汙受賄居然還有了大道理?

和:這是幾十年官宦生涯換來的大道理,這是千千萬萬血淋淋的事實換來的金道理呀紀先生!他你怎麼就不懂呢你?

紀:食君俸,為君分憂。點點滴滴,皆是民脂民膏哪和大人。你怎麼忍心在這饑民口中去扣出一粒糧食呢?

和:又來了,又來了!!!行行行,喝酒,喝酒……稍安勿躁,喝酒!官字怎麼寫?上下兩個口,先要餵飽上面一個口,才能再去喂下面一個口。

紀:宋有包公,明有海瑞,康熙朝有施公,代代清官,愧殺大人也!

和:對對對,清官的確令人敬!可清官也令人畏呀!

紀:和大人,您就是無敬無畏,所以才無法無天了!

和:那我問你,古往今來多少清官多少貪官?

紀:清官如鳳毛麟角,貪官如黃河之沙。

和:對呀,那我不依靠他們那我依靠誰呀?我這個軍機大臣,要是沒有他們撐著,那就是個屁,我容易嗎我?

紀:好好…和大人

和珅的救災立場與觀點

根據這段經典對白來看,和珅的立場毫無疑問是站在腐朽的官僚體質這邊的,而且他是這個貪腐體系的金字塔尖。他對於賑災的態度可以歸結為以下三點:

1。災民已經不算人了,賑災能保證大部分災民生存即可;

2。救民先救官,先讓貪官撈夠了,再指揮他們賑災救民;

3。維持災區穩定,保證自身地位。大部分災民走不動道、鬧不了事,災區官員貪汙得到默許,聽從和珅指揮,令和珅不僅穩固了自己的高位,也得到了皇上的信任。

然而,和珅看似有理的說法,其實存在許多語言上的邏輯陷阱,也對觀眾有所誤導。

1。和珅採用了“一斤口糧換三斤麩糠,一個人的糧現在能救三個人”這種混淆視聽的說法,看起來似乎很厲害,很有手段,實際上不過是為了彌補上下貪墨留下的虧空罷了。

和珅口中的賑災糧款其實是屬於被上下起手貪墨以後剩下的賑災口糧,在劇中背景下,倘若僅以這部分口糧賑災,那麼大部分災民都將餓死,必定會激起民變,這樣會導致整個貪腐網路崩塌,要掉腦袋的。所以想出這個餿主意來穩住災民,同時繼續貪汙。

2。救民先救官的謬論,朝廷官員自有朝廷俸祿養活,與“救”字不沾邊,不過是貪婪的本性而已,所以賑災糧款也要貪一部分。

請注意,劇中有黃克明的賬冊為證,裡面詳細記錄了各級官員貪墨的賑災糧款。整個災區官僚階層能拿走糧款的70%以上,剩下的30%再作為賑災糧去換麩糠。無非是大小事情,貪官均要過一遍手,成了貪汙慣例,和大人也是其中之一,並且不願與之對抗而已。

3。和珅的言論機敏地塑造了“有為貪官”與“無能清官”的對比,這誤導了許多人,讓人覺得和珅的言論很有道理。

以劇中來說,“貪官如黃河之沙”,歷朝歷代,均有數量極多的貪官。以此為背景,很多人覺得只要達到“有能力”標準(在貪汙的同時,還念著百姓、為百姓做點事),就可以正當享受“貪腐”權利。然而,實際情況是即使貪官有才能,也並不意味著他的才能會為你服務,絕大部分貪官的“變通”才能僅為方便自己貪汙以及保住官位,普通百姓要面對的貪官絕大多數是“無為貪官”,甚至“惡為貪官”。

此外,清官與無能二字並不應該劃上等號,受“書呆子”、“讀書讀傻了”等觀念影響,讓人潛意識覺得清官不會做事,都是無能的書呆子,這種刻板的印象也是影響人們為此爭論的原因之一。

最後,假如你是坐在乾裂田地旁邊的災民,身邊是嗷嗷待哺的孩子,在你望眼欲穿地等著朝廷賑災的時候,你希望來給你賑災的是“民為重”的紀曉嵐,還是“救民先救官”的和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