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一葉知秋--二十四節氣之秋分

【二十四節氣之秋分】

風清露冷秋期半

文\\楊金坤

編者按

燕將明日去,秋向此時分。

秋分是傳統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六個節氣。秋分至,晝夜均,寒暑平。在這一天,太陽達到黃經180度,直射赤道,南北半球晝夜平分。古人把秋分分為三候:“一候雷始收聲,二候蟄蟲坯戶,三候水始涸。”

三候

秋分有三候:一候雷始收聲,二候蟄蟲坯戶,三候水始涸。

漢代大儒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中說:“秋分者,陰陽相伴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秋分的意思有二:一是按我國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為四季開始,按農曆來講,“立秋”是秋季的開始,秋分之日正居於秋季九十天的中間,是初秋和深秋的“分水嶺”。二是此日同“春分日”一樣,一天24小時晝夜均分。

北宋文學家謝逸在《點絳唇·金氣秋分》一詞中寫道:“金氣秋分,風清露冷秋期半。涼蟾光滿。桂子飄香遠。”好像一夜之間,桂花就飄香了,桂花香隨著一陣又一陣風飄來,讓人心情愉悅起來。和桂花一起飄香的,還有栗子香味。有了桂花香和栗子香,“人間最美是清秋”已經呼之欲出。清秋,也不動聲色地穿過時光的罅隙,暈染了季節的眉梢。

和其他節氣一樣,古人也把秋分分為三候:“一候雷始收聲,二候蟄蟲坯戶,三候水始涸。”古人認為雷是因為陽氣盛而發聲,秋分後陰氣漸盛,所以不再打雷了,故有“雷,二月陽中發聲,八月陰中收聲”的說法。“蟄蟲坯戶”說的是由於天氣變冷,蟄居的小蟲開始藏入穴中,並用細土將洞口封起來以防寒氣侵入。“水始涸”則說此時降雨開始減少,由於天氣乾燥,水分蒸發快,所以湖泊與河流中的水量開始變少。

中國自古就有“春祭日,秋祭月”之俗,秋分祭月由來已久。《管子·輕重己》記載:“秋至而禾熟,天子祀於太惢,西出其國百三十八里而壇,服白而絻白,搢玉總,帶錫監,吹壎篪之風,鑿動金石之音。朝諸侯卿大夫列士,循於百姓,號曰祭月。”可見秋祭與豐收有一定的關係。秦漢及其以後各個朝代均沿襲這一習俗。

農諺說:“一場秋雨一場寒”“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八月雁門開,雁兒腳下帶霜來”……我國北方地區降溫早的年份,秋分見霜已不足為奇。秋分這天,陽光幾乎直射赤道,全球絕大部分地區晝夜幾乎等長。這時,南方地區候溫普遍降至22℃以下,進入了涼爽的秋季。“一場秋雨一場寒”。一股股南下的冷空氣,與逐漸衰減的暖溼空氣相遇,也會產生一次次降雨,氣溫也隨之下降。在西北高原北部,秋分日最低氣溫有可能降到0℃以下,偶可見到漫天柳絮飛舞、大地素裹銀裝的秋季罕見雪景。

秋分是農業上一個重要時間節點。此時,南、北方的田間耕作各有不同,北方地區有農諺“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秋分時節種的麥自然是冬小麥了。“秋分天氣白雲來,處處好歌好稻栽”則反映江南地區播種水稻的時間。此外,勞動人民對秋分節氣的禁忌也總結成諺語,如“秋分只怕雷電閃,多來米價貴如何”。

秋分也是果實累累、眾生喜悅的季節。因為適時和美好,被定為“中國農民豐收節”。於是,秋分的內涵豐收節的喜慶裡便更加豐富了,一場農民的嘉年華在秋分這天拉開了帷幕,大江南北洋溢豐收的喜慶:稻浪起伏翻滾,稻穗沉甸甸,農家屋簷下掛滿了玉米,大豆的葉子也終究黃了,落了一地。豆莢肚子脹鼓鼓的,彷彿隨時會炸裂。因此,不能等到完全成熟才去收割,不然“啪”一聲,豆粒落在枯葉裡,就再也歸不了倉。

花生粒粒飽滿,在秋分時節早已撐裂了土壤。兒時放學,我們幾個小夥伴會一起去拔各家地裡種好的花生。由於是沙土,雖體單力薄,也能揪住莖葉把花生拔出來。輕輕抖掉泥土,一串串花生散發清新的氣息。摘下的花生幾個人分著吃,剝開外殼,胖嘟嘟的,輕輕一咬,生脆爽口,清香四溢。每到這個時節,母親也會把剛出土的花生洗淨,加鹽煮著吃。那滋味甜糯醇香,餘味悠長。

秋分的風越過山岡吹進果林,香味先撲過來。半綠半黃的葉子半遮半掩著果,色澤從開始的青,一絲絲慢慢變化,變成青黃、淺黃、老黃,抑或淺紅、嫣紅、深紅,它們是蘋果、柿子、棗兒……石榴圓鼓鼓的,頭上兀自頂個小小的“王冠”,外皮透著紅,裂開處可見一口“皓齒”。剝開後摳幾粒籽,紅寶石般晶瑩透亮,嚼在嘴裡,汁水豐盈,滋味酸甜。

“秋氣堪悲未必然,輕寒正是可人天。”秋天的一切美好皆隨秋分而至。秋分過後就是天寒地露了,黃葉滿山,夜深夜涼,藏在草叢裡的蛐蛐的叫聲悽清纏綿,不知不覺中,秋意已上窗。而我聞到的,卻總是田間花兒與果實的迷人芬芳。

秋分的傳統習俗

1.秋祭月

秋分曾是傳統的“祭月節”。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說。現在的中秋節則是由傳統的“祭月節”而來。最初“祭月節”是定在秋分這天,不過由於這天在農曆八月裡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圓月,所以後來就將“祭月節”由秋分調至農曆八月十五。

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實際上是古人對“月神”的一種崇拜活動。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在月下,將“月神”牌位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祈求福佑。古時在南方部分地區,人們有在八月十五晚上拜祭月的習俗。賞月的風俗來源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鬆的歡娛。據說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亮,所以從古至今都有飲宴賞月的習俗;回孃家的媳婦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圓滿、吉慶之意。

我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的古蹟。民間的祭月習俗因地區不同儀式各異。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為皇家祭月修造的。《北京歲華記》記載北京祭月的習俗說:“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宮符象,符上兔如人立;陳瓜果於庭;餅面繪月宮蟾兔;男女肅拜燒香,旦而焚之。”

2.吃秋菜

秋分是踏秋的正式開始。在我國很多地區,秋分有個不成節的習俗,叫做“秋分吃秋菜”。“秋菜”是一種野莧菜,鄉人稱之為“秋碧蒿”。逢秋分那天,很多人都去採摘秋菜。採回的秋菜一般家裡與魚片“滾湯”,名曰“秋湯”。有順口溜道:“秋湯灌髒,洗滌肝腸。闔家老少,平安健康。”一年自秋,人們祈求的還是家宅安寧,身壯力健。

野莧菜含有多種營養成分。豐富的胡蘿蔔素、維生素C有助於增強人體免疫功能,提高人體抗癌作用。炒野莧菜具有清熱解毒、利尿、止痛、明目的功效,食之可增強抗病、防病能力,健康少病,潤膚美容。適用於痢疾、目赤、雀盲、乳癰、痔瘡等病症。

實際上,秋分習俗所謂的“秋湯”也是和現在中醫學提倡的秋天滋補是一致的。在飲食上,古人認為秋屬肺金,為了順應自然天時,秋日要儘量少食蔥、姜等辛味食品,適當多吃一些酸味和甘潤的果蔬。

3.送秋牛

秋分隨之即到,其時便出現挨家送“秋牛圖”的。其圖是把二開紅紙或黃紙印上全年農曆節氣,還要印上農夫耕田圖樣,名曰“秋牛圖”。送圖者都是些民間善言唱者,主要說些秋耕和吉祥不違農時的話,每到一家更是即景生情,見啥說啥,說得主人樂而給錢為止。言詞雖隨口而出,卻句句有韻動聽。俗稱“說秋”,說秋人便叫“秋官”。

4.粘雀子嘴

為了犒勞一年的辛勞,過去在秋分這天農民要按習俗放假,有的地方每家都要吃湯圓,而且還要煮一些不用包心的湯圓,擱在田邊地坎“粘雀子嘴”,防止它們來破壞莊稼。

5.放風箏

秋分期間還是孩子們放風箏的好時候。尤其是秋分當天,北方很多地區都有放風箏的習俗。風箏類別有王字風箏、鰱魚風箏、雷公蟲風箏,其大者有兩米高,小的也有二三尺。市場上有賣風箏的,多比較小,適宜於小孩子們玩耍,而大多數還是自己糊的,較大,放時還要相互競爭看哪個的放得高。

6.豎雞蛋

“秋分到,蛋兒俏”。在每年的春分或秋分這一天,我國很多地方都會有不少人在做“立蛋”試驗。其玩法簡單易行且富有趣味:選擇一個光滑勻稱、剛生下四五天的新鮮雞蛋,輕手輕腳地在桌子上把它豎起來。雖然失敗者頗多,但成功者也不少。有關天文專家表示,雞蛋其實可以在一年中的任何一天豎立起來,而且立穩的雞蛋在沒有任何干擾的環境中(理論環境)可以一直保持豎立的狀態。

古詩詞裡話秋日

“暑退秋澄氣轉涼,日光夜色兩均長。”

秋分至,重重疊嶂霧遮掩,滿山紅透楓林晚。秋分日居於秋季九十天之中,平分了秋季。秋季也很受文人墨客的喜愛,一首首不止悲秋的古詩詞裡,道盡了秋日的絕美。

文\\陳赫

秋分過後,太陽直射點繼續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開始晝短夜長,即一天之內白晝開始短於黑夜;南半球相反。故秋分也稱降分。在秋分時節,秋高氣爽,遍地紅楓,枝頭桂花,別是一番奼紫嫣紅。面對如此美景,自然是少不了古詩詞的相伴。

“琴彈南呂調,風色已高畫質。雲散飄颻影,雷收振怒聲。乾坤能靜肅,寒暑喜均平。忽見新來雁,人心敢不驚?”唐代詩人元稹,給世人留下“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的千古佳句。在這首《詠廿四氣詩·秋分八月中》詩中,詩人用撫琴的方式,迎接這個節氣的到來,感受秋分之意。尤其是這首詩的尾聯,以大雁南飛的描寫,意味著秋天已過半,更意味著人們對於時光的一種嘆息之情,也體現了詩人一貫的詩風:辭淺意哀,彷彿孤鳳悲吟,極為扣人心扉,動人肺腑。

“秋氣堪悲未必然,輕寒正是可人天。綠池落盡紅蕖卻,荷葉猶開最小錢。”秋天真的是讓人感覺悲涼的季節嗎?未必是這樣吧,輕微的寒冷正是最讓人感覺舒適的天氣。碧綠的荷葉雖然快要落完了,但是粉紅的荷花卻還在盛開,新長出的荷葉就像最小的銅錢那麼大。

宋代詩人楊萬里,與陸游、尤袤、范成大並稱為南宋“中興四大詩人”。在《秋涼晚步》一詩中,描述了詩人在秋天的一個傍晚散步的所見所想。當其他人都在傷感枯敗的芙蕖的時候,詩人卻看到了猶生的小葉,充分表達了詩人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秋天不僅僅有蕭瑟的風,同樣也在孕育著新的生命與希望!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夜幕降臨,雲氣收盡,天地間充滿了寒氣,銀河流瀉無聲,皎潔的月兒轉到了天空,就像玉盤那樣潔白晶瑩。我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為風雲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這樣的美景,真是難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會到何處觀賞月亮呢?

秋分與中秋,常常是並行的。在蘇軾的這首《陽關曲·中秋月》裡,記述的是作者與其胞弟蘇轍久別重逢,共賞中秋月的賞心樂事,同時也抒發了相聚後,不久又得分手的哀傷與感慨。從月色的美好寫到“人月圓”的團圓,又從當年當夜推想次年中秋,歸結到別情。形象集中,境界高遠,語言清麗,意味深長。

秋分,這是一個天光雲影共徘徊的日子,含蓄的秋草,多姿的秋色,給詩人以靈感,給詞客以情懷。讓我們也開啟一卷詩詞,遇見最美的秋分。

【來源:每日甘肅網新聞】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