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2022蹭聽黨萬歲! 篇二十五:黎允文的《見龍卸甲》:被電影耽誤了的好...

作者:poluozero

上次聊《Band of Brothers 兄弟連》,沒想到還挺受歡迎的,所以就接著寫另一部讓我印象深刻的影視作品的原聲音樂,那就是由香港資深音樂人黎允文在2008年創作的《見龍卸甲》電影原聲。

關於《三國志之見龍卸甲》這部電影本身的評價可以說是褒貶不一,有人覺得喜歡,也有更多人覺得它嚴重歪曲了三國的歷史,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大爛片。反正對此,菠蘿我是不打算去做過多的評價。

但有一點是很多小夥伴都認可的,就是黎允文創作的電影原聲CD《見龍卸甲》是非常優秀的一張專輯,在菠蘿心目中,是可以跟後來獲得柏林電影節水晶熊獎的《歲月神偷》原聲專輯並列為黎允文最值得聽的2部作品。

黎允文早年是香港著名樂隊小島樂隊成員,後來當過演員,不過主業更多是一個作曲人和音樂監製。1994年開始,黎允文開始為電影從事配樂創作工作,並且多次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配樂、最佳原創電影音樂、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獎的提名。

黎允文很早就開始與李仁港有了合作,後者在1994年拍攝《94獨臂刀之情》時,就找到了黎允文的工作室參與配樂的工作,兩人因此就產生了交集。後來黎允文在採訪中說過,李仁港教會了他什麼叫情懷。

所以在黎允文的音樂作品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就是情懷!

在《見龍卸甲》這張專輯裡,黎允文以中國傳統樂器琵琶、牧笛、大鼓為主樂器,配以合成器等作為輔助,一方面,勾勒出三國這個動盪年代下戰爭的宏大,而另一方面又始終以“情”串聯其中。

例如《1、三國》的前段,鏗鏘的琵琶就勾勒出一幅大戰之前、荒壁上隱隱的殺氣。隨著鼓聲和人聲的響起,彷彿兩路大軍逐漸出現在地平線處,被風吹得獵獵作響的旗幟,以及士兵手中長槍槍尖反射的光線,大戰隨即而展開。但進入後面1/3時,氣氛卻來了個急轉彎,牧笛的悠揚,如同一名少年人在肆意策馬飛奔,完全無視身邊的美景……

《見龍卸甲》、《錦衣衛》、《豪門宴傳奇》是李仁港心目中的武俠三部曲,但跟傳統武俠很不同的在於,他把故事的背景放在了大時代當中。其中《見龍卸甲》是圍繞著五虎上將之一的趙子龍,如何從無名小卒,到最後白髮蒼蒼卻依舊無奈地披甲上陣的過程。在黎允文看來,趙子龍就是那個騎著白馬肆意飛馳的少年,縱然世道殘酷,但初心不改,數十載如一日地向著自己心中的理想策馬賓士。

相比起由劉德華扮演的英雄帥氣的趙子龍,洪金寶出演的原創人物羅平安則更像是一個旁觀者,他見證了大時代之下,英雄的崛起與沒落。對於這麼一個不起眼的小角色,黎允文在《2、細說羅平安》裡就選擇了以童謠的方式來道出平淡、安逸的鄉村生活。亂世中的凡人不一定就是苦寂,只不過跟英雄們波瀾壯闊的人生相比,一如樂曲開篇以及結尾時的笛聲,淡淡的哀傷與無奈之下,總是期盼著有更美好的明天。

黎允文在整張專輯裡賦予了3種中國傳統樂器不同的使命,牧笛就像是劇中人物的命運,時而跌宕,欲斷還連,時而夢幻,似夢似真。

《4、單騎救主》時長僅有8分49秒,但卻濃縮了好幾個跌宕起伏在內裡。最開始是透過音效器演奏的《2、細說羅平安》中的旋律,但跟前者的童聲合唱不同,在《4、單騎救主》中,顯得更加地安寧,映襯了趙子龍受命上陣前,內心中的不安。而隨著戰局的開啟本專輯中另一樣主要國風樂器就起到了主導作用——黎允文用大鼓來意予滾滾向前的歷史車輪。在洪流面前,個人的努力是如何地微小。透過反覆且漸漸上升的曲調,以及讓人猝不及防的激烈變奏,黎允文營造出趙子龍孤身在敵軍陣中的緊張氣氛。之後是一段典型的“Rise崛起”的間奏,寓意著英雄的蛻變,為最後的高潮鋪墊好氛圍……

伴隨著一陣類似軍鼓或撥浪鼓的緊促鼓點,這裡黎允文引入了類似日式祭祀舞蹈中的人聲呼喊,用來表現趙雲揹負著阿斗、陣斬夏侯恩、奪去青釭劍、縱馬躍過山崖這連串開掛一般的操作。不過最妙的還是最後那一聲京劇中的典型“呀~~~~~~歹~!”唱腔,神還原了劇中趙子龍逃出生天,回過頭時那狂放的笑聲。

《7、五虎封將》是整張專輯中最意氣風發、酣暢淋漓的一首“爽”曲。同時這首曲目也是很典型的混搭風格作品,黎允文同時融合了中國傳統戲劇、日本祭祀慶典樂曲等多種風格在內,但卻並不讓人覺得突兀。而且樂曲透過合理的規劃,營造出蜀國五虎上將各自不同的性格特點,同時在規律的鼓點之下,卻又總讓人覺得有著隱約的不安。

同一段旋律,透過不同的編排和演奏方式,就能帶出截然不同的感覺來。《15、四面蜀歌》依舊是那段熟悉的旋律,但透過琵琶來演奏,就沒有了先前的安穩了,取而代之的是處處碰壁後的絕望和無助。這裡黎允文用的是琵琶現場演奏的收音,而且既展現了琵琶柔情、哀怨的一面,但同時又不時地併發出如同劇中人物內心的“不甘”。這一段其實品質相當不錯,尤其是對於泛音的呈現,完全有資格成為試機樂曲來用。

接著就是菠蘿我很早之前就拿來充當試機歌曲的的一首曲子——《19、鳳鳴山之》。雖然這首配樂對應的電影場景著實是有點滑稽,但並不妨礙黎允文帶來聽眾一場精彩的琵琶大戰打擊樂。

琵琶是黎允文在專輯中3種中國傳統樂器中的最後一種,但也是最狠的。它所代表的是鬥爭,與命運博弈,與歷史洪流去對抗,即便明知最後必將失敗,但仍然要綻放生命最後的光輝去放手一搏。

因此在這首曲子裡,琵琶聲是如此的狂放不羈、肆意揮灑。與之相對的,是低沉鼓聲的步步緊逼。整首曲子就是在琵琶的極度抑揚跳躍、疾速翻飛,與緩而有力、步履沉穩的大鼓之間的較量博弈。特別是到了高潮部分,琵琶作為不亞於嗩吶的“神器”,併發出很驚人的爆發力。而能夠在這一急一緩、一高一低的曲調中依然保持穩而不亂,確實是對回放裝置的一種考驗。

至於作為全片的總結收尾,《22、趙子龍》是對劇中人物的生平的概括。當牧笛聲伴隨著全片標誌性的主旋律響起時,在我們的腦海中就又會浮現出那個單槍匹馬衝向遠方的身影……這個鏡頭可以說是這部電影最寫意、最有情懷、同時也是最經典的鏡頭了。以至於後來在《八佰》中也致敬了這個鏡頭。

說迴音樂本身,《見龍卸甲》是黎允文比較早期的作品,但其經典程度卻足以在華語影片配樂中佔有一席之地。這部作品最出彩的地方,在於牧笛、琵琶、大鼓這個鐵三角之間的博弈與和鳴,已經它們背後所蘊含或意指的物件。黎允文不光構建了一個宏大的戰爭亂世背景,更重要的是敘述了影片原作李仁港以及黎允文自己心中的情懷。

藉著寫這篇文章的機會,我又反覆聽了好幾遍這張專輯,依然是相當喜歡!

我是什麼值得買生活家,數碼領域創作者,愛蹭聽的poluozero,我們下次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