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日更型創作模式難出精品?

胡錫進連續多日密集輸出文章,引發熱議,有不少人評論“胡錫進寫作水平一般”“堂堂總編輯就這水平”“一堆口水文”。

易北辰兄在朋友圈解釋了這種評價:日更容易透支才華,作為內容創作者,是這個規律。

日更容易透支才華,這似乎是主流認知。畢竟今年最受關注度綜藝節目《脫口秀大會5》水平下降,也被業界歸因於“選手連續多日高強度創作,壓榨了最後一絲才華。選手才華耗盡,只能拿離婚梗、諧音梗湊數。”

日更容易透支才華,這似乎也是傳統認知。在歷史上,我們褒揚厚積薄發、水滴石穿、愚公移山、鐵杵磨成針,貶斥那些與之相反的人和事。

路遙《平凡的世界》之所以偉大,除了作品本身以外,還因為路遙耗費了6年時間,嘔心瀝血、殫精竭慮,在簡陋的場景下,終於完成了這部煌煌鉅著。簡而言之,這部鉅著的創作經歷,為它加持了一層神聖光環。假設有人告訴你,《平凡的世界》僅僅用了6個月,聽著歌、唱著曲就寫出來了,你情感上肯定接受不了。

不過,對日更容易透支才華這則“真理”,我有相反的看法。倒不用講大道理,也不用作分析,擺事實、講案例就夠了。

比如在我周圍,於見、陳繼英、雷建平、幾何小姐姐等優秀的科技作者,就是典型的日更型創作者。更早之前的徐志斌、康斯坦丁以及更古老的劉韌、米曉彬等老師,也曾都是日更型創作者,他們很多優秀的作品,也是日更型產物。

還有我最喜歡的作家,金庸老爺子。金庸的經典小說《天龍八部》《射鵰英雄傳》《鹿鼎記》《笑傲江湖》《倚天屠龍記》等等,都是以幾乎日更的形式,進行連載釋出。金庸寫作的時候有排字工人在旁侯稿,完稿後,改上一改就能交給工人去排版了。如果說日更無法出精品,日更容易透支才華 ,就是對《天龍八部》《鹿鼎記》的極大不認同。

金庸小說不是個例,像我們所熟知的《鬼吹燈》《明朝那些事兒》《甄嬛傳》《慶餘年》《全職高手》《琅琊榜》《凡人修仙傳》等等,也幾乎都是日更型創作產物。我也是內容創作者,對於我來說,我用一週寫2000字,也不見得比我用一天寫2000字出來的作品更好。

事實上,這種情況不止於文字創作,放之於音樂、電影、動漫等等也都廣泛存在。

喬羽創作《我的祖國》時,把自己關在長影小白樓裡,苦“憋”十幾天後,才寫下了三段歌詞;黃霑創作《上海灘》時,只用了二十分鐘,就把歌詞填好了。現在我們均認為,《我的祖國》和《上海灘》都是時代經典,沒有高低之分。

周星馳從1991到1993年期間,每一年都要拍五六部電影,差不多兩個月就可以拍一部。後來在《功夫》之後,平均每一部電影的創作時間超過一年以上。按“好的作品是熬出來的”“慢工出細活”這種的觀點,那肯定是後期的作品要比前期的好了。但實際上,任何一位周星馳的影迷都會認為周星馳在90年代的作品要比2010年代的作品要好,而且好了不止一點半點。

周杰倫這幾年的作品,會用更多時間打磨,但似乎也沒有早期快速產出的那些作品好。

看到了吧,日更型也好,苦熬型也罷,都不是產出優秀作品的障礙,也都不是產出優秀作品的必然要素,這兩種模式都有海量優秀作品。

創作,就是這麼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