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地球之腎” 有多重要?一起來了解神奇的溼地→

當地時間12月7日至19日,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第二階段會議在加拿大蒙特利爾召開,簡稱COP15第二階段會議。在此次會議中,將簽署“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

框架圍繞《生物多樣性公約》的主要目標進行制定,除了提出2030年階段性目標和2050年長期目標之外,還有20多項小的行動目標,涵蓋生態系統保護、土地利用、減少汙染、控制外來物種入侵等與生物多樣性最密切的因素。

溼地:儲存中國96%可利用淡水資源

認識生物多樣性,今天我們關注的是溼地生態系統。提起溼地,很多朋友可能都不太瞭解,溼地生態系統到底對地球有多麼重要?何以被稱為“地球之腎”?

溼地就是被水面覆蓋的土地嗎?狹義上來講,溼地是陸地與水域之間的過渡地帶,比如沼澤、灘塗、稻田、淺海區等;而從廣義上來講,河流、湖泊、水庫都可以算作溼地。

據統計,中國可利用淡水資源總量的96%都存在於溼地。不僅如此,佔全球陸地面積6%的溼地,為地球上20%的已知物種提供了生存環境,因此溼地也被稱為“物種基因庫”。

此外,溼地還有一個更為人熟知的稱號:“地球之腎”。這是因為它能夠沉澱和過濾水體當中的有毒有害物質,起到淨化水源、改善水汙染的作用。

中國是世界上溼地型別齊全、數量豐富的國家之一,溼地面積佔世界溼地的10%,居於亞洲第一、世界第四。近年來,中央財政投入近百億元,溼地保護初見成效。截至目前,中國已建立901處國家溼地公園和眾多溼地保護小區,有效保護了240萬公頃溼地。2022年6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溼地保護法》正式施行。對溼地保護進行專門立法,中國是全球第二個國家。

十年來,全國新增或修復溼地面積約8000平方公里,其中僅2017到2020年間,中國國際重要溼地的面積就增加了5257平方公里。

神奇的溼地:“潮汐樹”是什麼樹?

從外太空遙望地球,藍色是水,綠色是陸地。藍色與綠色相遇,形成了溼地。溼地,是水與大地的擁抱,形成了一些讓人歎為觀止的溼地奇觀。

在黃河入海口,從天空俯瞰,一條條潮溝,就像是生長在海灘上的一棵棵參天大樹。人們給它起了一個好聽的名字“潮汐樹”。“潮汐樹”是在月球引力的影響下,大海不斷沖蝕陸地,形成的大地畫作。海洋和大陸將自己攜帶的微生物氨基酸、蛋白質都留在了潮溝中。當兩大生態圈藉助潮溝完成物質交換時,“疤痕”變成生命之樹。最年輕的土地,孕育最完整、最典型的河口溼地生態系統,為東亞-澳大利西亞及環西太平洋鳥類遷徙路線上萬里跋涉的候鳥,提供了新的中轉站、越冬地和繁殖地。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地球科學學院教授畢乃雙:黃河入海至今,已有近100億噸泥沙堆積在這個區域裡面,為潮溝形成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物質基礎。

神奇的溼地:遼河口溼地紅海灘

開啟盤錦遼河口溼地最好的方式是色彩。每年入秋後,9萬畝鹽地鹼蓬開始變得火紅,形成紅色海岸線,它們透過“燃燒”自己,為其他種群點亮希望。

盤錦遼河口溼地位於渤海最北端,遼河、渾河、大淩河等五條河流從這裡入海,遼闊的黑土地被切割成水域、灘塗和沼澤。和想象不同,沼澤並不是死亡陷阱,淡水、鹹水互相浸淹,創造出新的生態。來自大陸海洋的豐富養分,讓畜牧、耕作都可以在這裡進行。春天鹽地鹼蓬,長出了地面。這種一年生草本植物,每畝每年可以吃掉400公斤的鹽。

盤錦市林業和溼地保護管理局 高階農藝師 王金爽:鹼蓬草呈現出紅色狀態,和(土壤)鹽度有直接關係。鹽度在千分之六到千分之十的時候,鹼蓬草就會從綠色逐漸變成紅色,在千分之十到千分之十六之間,這個鹽度是保證鹼蓬草保持紅色的狀態。春天的時候,鹼蓬草葉片比較小,生長也比較矮小,等到秋天隨著植株長大,枝葉也比較茂盛,所以說秋天看的時候景色就非常壯觀。

神奇的溼地:植物界的“活化石”泥炭蘚

湖北神農架的大九湖,是我國典型的高山溼地。多年以來,大九湖水位一直保持穩定,無論是雨量充沛的夏季,還是最缺水的冬季,它既不會暴發洪水,也不會乾涸見底。這其中的奧秘是什麼呢?

科學家研究發現,奧秘在於湖邊生長的矮小植物——泥炭蘚。泥炭蘚是一種非常獨特的物種,起源於古生代晚期二疊紀,距今2。95億—2。5億年前,因此被稱為植物界的活化石。泥炭蘚多生長於生態良好的高山溼地。它的葉片很小,只有1。6毫米長,不足1毫米寬,比我們的小指甲蓋的1/10還小。可它們的本事卻很大,吸水性特別強。能吸收超出自身體重25倍的水分。

泥炭蘚就像海綿一樣,每當雨水充沛時,能把水分運輸到內部儲存起來;而當週圍溼度下降,它透過蒸騰作用,又會釋放出水分。眾多的泥炭蘚彙集一起,為大九湖溼地鋪就一張巨大的蓄水草甸,更將大九湖溼地萬年氣候變化的奧秘鎖在自己體內,孕育了大九湖溼地成為全球同緯度地區唯一儲存完好的亞熱帶亞高山泥炭蘚溼地,為棲息在神農架的動物精靈們提供了潔淨的飲水。

不僅如此,泥炭蘚還具有獨特的固碳、儲碳能力,被譽為泥炭地“有效的生態系統工程師”,貢獻了高達50%的有機碳,主導著泥炭地生態系統的健康和發展。大九湖為泥炭蘚提供養分,泥炭蘚為大九湖平衡生態,成就了相生相伴的溼地傳奇。

保護“地球之腎” 中國在行動

為保護好“地球之腎”,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自然資源部近日聯合印發《全國溼地保護規劃(2022—2030年)》。《規劃》立足我國溼地資源現狀,明確了我國溼地保護的總體要求、空間佈局和重點任務,提出到2025年,全國溼地保有量總體穩定,溼地保護率達到55%。各地落實《規劃》要求,針對目前的實際情況,科學開展溼地修復,持續提升溼地的生態系統質量和功能。

作為西南地區唯一獲得“國際溼地城市”稱號的城市,重慶市梁平區這些天正在抓緊對小微溼地進行生態補水,同時清除溼地裡面的外來物種和雜草,保證來到這裡過冬的候鳥有一個好的棲息環境。

重慶市梁平區溼地保護中心宣教科科長 餘先懷:針對鳥類生境的營造以及保護,我們對無人區一直擴充,留足鳥類活動的空間。嚴禁使用機動船下水進行清漂,或者是進行其他的對鳥類有干擾的活動,這都已經列入了溼地公園的管理辦法當中。

近年來,重慶市梁平區組建溼地保護專家委員會,在城區範圍內開展水系連通、河道清障、清淤疏浚、植草護坡等治理措施,已建成400個各具特色的小微溼地。現在,梁平區的溼地資源近2萬公頃,溼地率達到11%,小微溼地已成為當地恢復生態、發展鄉村旅遊的重要抓手。

重慶市梁平區溼地保護中心副主任 蔣啟波:在全區推廣“小微溼地+”模式,積極探索溼地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新路徑,讓“小微溼地+”成為城市的風景線、產業的助推器和鄉愁的承載地。

這幾天,“華北明珠”衡水湖1。2萬畝的湖島生態整治工程正在收尾。過去湖島植被稀疏,不利於鳥類繁衍生息,在這項工程全部完工後,可以構建起結構合理、功能穩定的湖泊森林生態系統,為鳥類創造良好的生存環境。

河北省衡水市濱湖新區資源管理局副局長 吳軍梅:除此之外,我們對衡水湖的混凝土護坡進行了改造,用石籠網塊石,再加上植物種植,最終形成了一個可滲透性的、近自然的生態護坡,豐富改善了區域生態環境,為鳥類創造了更多的棲息地。

在廣東肇慶市的星湖國家溼地公園內,工作人員近期也在抓緊雜草清除、水生植物補種等工作。為防止水浪衝毀淺灘,破壞鳥兒棲息環境,工作人員還細心地在水邊打上了松木樁。

廣東省肇慶市星湖國家溼地公園管理中心科研宣教部部長 武鋒:(保證)有一片相對獨立的水域,為鳥類提供安全穩定的環境,還有鳥島上有一些漿果類植物,為鳥類提供了豐富的食材,滿足了鳥類在這繁衍生息的越冬條件。

鄱陽湖:積極應對大旱之後的候鳥遷徙季

從廣義上來講,河流、湖泊、水庫都可以算作溼地。鄱陽湖是我國第一大淡水湖。

今年夏天以來的極端乾旱天氣,鄱陽湖枯水期比往年提前了一百多天。水位達到歷史最低,候鳥棲息地不斷萎縮。進入冬季,大批南遷的候鳥來了,吃什麼?江西當地採取多種措施,保證到來的候鳥平安越冬。

02:10

都昌縣朱袍山碟形湖是鄱陽湖主湖區乾枯後,顯露出來的季節性子湖泊,每年都有上萬只天鵝飛來過冬。但今年由於乾旱,許多候鳥用於取食的蓼子草已大面積乾死。為儘快恢復碟形湖的溼地功能,當地利用朱袍山靠近主航道的優勢,從9月份開始,就不間斷地向碟形湖裡抽水補充,目前水位已提升了40釐米,面積超過860畝。

都昌縣候鳥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 李躍:我們腳下的這片溼地,沒有補水以前,到處都是乾裂的模樣,而現在我們踩上去就是溼漉漉的、黏巴巴的,而且長出了一片又一片嫩嫩的草,而這些草和水相得益彰,正好是候鳥非常喜歡的生境。

為使候鳥的口糧更加豐盛,當地向湖裡投放了大量小魚,同時還修復培育鄱陽湖區的原有生物物種,以緩解候鳥食物種源減少問題。

對於候鳥覓食相對集中的農田,鄱陽湖沿湖各地按照協議價購買,將農田轉變為“候鳥食堂”。按照“損失多少補多少”的原則,進行生態補償。

北京林業大學生態與自然保護學院副教授 王文娟:一方面江西出臺了江西省生態補償效益專案管理辦法;第二方面,政府也透過贖買的方式,在多地預留了稻田、藕田,專供候鳥食用,有效地緩解了當地居民與候鳥的矛盾。

觀鳥季來臨 鏡頭下的“神奇精靈”

現在正是候鳥南遷的時候,也是一年中最美的觀鳥季節,讓我們跟隨攝影師的鏡頭,欣賞這些翩躚於天地間的神奇精靈。

在全球候鳥遷徙路線中,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飛通道是最繁忙、鳥類最多的。江蘇鹽城溼地位於這條通道的中心位置,是候鳥的“服務區”和“加油站”。生態攝影師李東明是觀鳥愛好者,這些天只要沒事,他都會扛起相機,來到鹽城的條子泥溼地觀鳥拍鳥。

在李東明的鏡頭裡,有全球僅存600多隻的極危物種勺嘴鷸,有不超過1000只的小青腳鷸,還有震旦鴉雀、東方白鸛、小天鵝等,甚至還有原屬於熱帶地區的火烈鳥等。

這些天,鄱陽湖的氣溫驟降,還颳起了4—5級的北風,但在南磯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裡的淺灘、草洲等地,仍然隨處可見一些候鳥盤旋飛翔的身影。

作為亞洲最大的越冬候鳥棲息地,每年來鄱陽湖過冬的候鳥多達70萬隻,全球98%以上的白鶴、70%以上的白枕鶴、80%以上的東方白鸛,還有60%以上的鴻雁都在此越冬。如今,鄱陽湖野外監測統計到的鳥類已達111種。

河南三門峽是我國內陸唯一的城市天鵝棲息地。隨著天氣逐漸轉冷,大批的大天鵝又陸續飛回到三門峽黃河溼地越冬棲息。

據統計,目前已有上萬只大天鵝來到三門峽,數量已達到往年總數的三分之二。三門峽黃河溼地,已經發展成全國最大的大天鵝核心保護區。其他的野生鳥類,已從保護區成立以前的175種,增加到現在的279種;野生植物,從原來的743種,增加到現在的1121種。

(總檯記者 蔣曉平 徐大為 楊萍 李剛 鄭玉鍇 梁黎明 王晨 河南臺 三門峽臺 鹽城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