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魔幻“排播”,是無奈還是算盤?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文娛Talk,作者 | 鄭容和,運營 | 小餅乾

沒有任何預熱。

12月7日,由中央電視臺與正午陽光聯合出品,王小槍編劇,孔笙執導,侯鴻亮任製片,集齊了胡歌、吳越、張新成以及黃磊、李光潔、劉濤、王驍還有劉昊然、萬茜等等一眾演員的《縣委大院》,今日宣佈登陸CCTV-1黃金時間獨家電視首播,浙江衛視、北京衛視、河北衛視跟播,騰訊影片、咪咕影片等全網播出。

開播很突然,排面很大。

從演員陣容到劇方微博更新簡介,熱搜該有的位置都有了。不愧是正午陽光。

雖然空降這兩年已經不是新鮮詞,但是斷更、催更、播三停四、延期甚至還有《人生若只如初見》這樣上線6集之後停播下線,這些變化莫測的不確定情況,都掀起過無數口水戰。

本年度的情況來看,從年初的《開端》,到暑期的《星漢燦爛》再到《點燃我,溫暖你》,排播對觀眾選擇和消費劇集的影響日漸深刻。使用者角度,棄劇or not,似乎變得越來越簡單。

催完續集催更新,催完更新催加更,是觀眾長線看劇沒耐心只想迅速磕cp?還是平臺排播精打細算,算盤打得噼裡啪啦響?

觀眾急不可待?

《縣委大院》雖然為空降,但先臺後網,節奏來看是常態的上星劇集排播節奏。官方也就不用劇集未上,眼花繚亂的追劇日曆先行了。

鑑於上星劇集通常都需要配合電視臺播放進行更新,平臺不掌握釋放節奏主導權,關於催更與排期,我們只討論平臺掌握話語權的獨播劇。

首更4-6集,隨後“播四停三”或“播三停四”,是目前影片平臺最為常見的排播方式。所有劇集都會按照會員與非會員來劃分更新的週期。各種花式追劇日曆,沒點經驗都無法一眼看明白。

在這樣的更新策略下“便秘排播”“都忘了上週播了什麼”等等話題衝入各大劇集的官方賬號評論區,衝上熱搜。於是便有了花式催更的話題,急不可耐的觀眾從年初的《開端》一路吶喊到了《燃燒我,溫暖你》。

在無數的催更呼喊裡,只有優酷在《兩個人的小森林》專案給出了“播五休二”的調整。但仔細盤一盤,播放週期22天,有13天僅播出1集,四捨五入,等於沒加。(好你個褲)到了年底的熱門專案《燃燒我,溫暖你》更是催更不斷。隨著話題討論度以及競爭對手的上線,巍然不動的優酷也被追劇的觀眾吐槽不懂營銷。

對比來看,韓劇的排播通常按劇場劃分為週一到週五每天更新的日日劇,週一、二更新的月火劇,週三、四更新的水木劇,週五兩集連播的金耀劇,週五、六更新的金土劇,以及週六、日更新的週末劇。隨著與Netflix等海外流媒體平臺的合作加深,也出現了Netflix常規操作的一次性放出策略。

愛奇藝也嘗試過vip釋放全集的策略。收益情況我們無法得知,但僅兩三個專案試點後未再沿用,就意味著不是最優選。

此外韓劇更新還有一週一集的情況,比如此前大熱的《機智的醫生生活》便是每週更新一集。但需要注意的是,這部大熱高口碑韓劇,單集長度就達到一個半小時,這換到國產劇能切三集。

使用者角度來看,

觀眾急不可待?

這一點短影片領域“大美”“小偉”火熱是很好的驗證。一方面,使用者可選擇的內容實在太多。另一方面也是老生常談的內容質量問題,注水嚴重,分割點沒有吸引觀眾等待的“鉤子”等等。

事實上,已經一度讓平臺實現to c夢的超前點播和目前常規操作的大結局點映,都是在這樣“沒有耐心追”的需求之下誕生的變現生意。

觀眾超沒耐心,但也不是完全沒有。

《唐朝詭事錄》從開播起每日連更2集,36集的劇雖然兩週多就會員完結,但也不影響這部沒有流量的劇集站上國慶檔黑馬的位置。根據第三方資料,這部作品完結後兩週內,劇集熱度依然保持在8000以上。可見棄劇與否與劇透程度之間的關係也並非完全正相關。

除了基礎的做好內容行業追求之外,當觀眾

觀眾對一部劇集的耐心日漸減少。

一個很好的樣本——迷霧劇場大熱時期,三天就能看到大結局的《隱秘的角落》,也因劇集長短不一引起過熱烈的討論。但一切的前提是劇情點切割恰到好處,這不僅有效增加了宣傳點和記憶點,還為劇情延展討論留足了空間。(《星漢燦爛》大喊,這就是我想要的效果)

一個很差的案例,多年前湖南衛視手握《知否》,一度被認為是彼時湖南衛視收視低迷口碑狂掉的救星專案,但最終得到的卻是“套播”、“居然有一集20分鐘的情況”的吐槽滿天飛,這般為了拉長戰線的切割操作,堪稱負面典中典。

一個題外疑問:

“催更”多大程度是真觀眾訴求?

在萬物皆有營銷嫌疑的網際網路,當好內容得到“催更”的讚賞,全網彷彿都在跟進“催更”的詞條關聯。這無數的催更裡,是不是有自導自演著急播完了事的渾水摸魚?我們不得而知。

觀看一部劇,買了會員,卻時常處於看了這周忘了上週內容的時候,平臺或許也該思考,如何在拉長戰線的同時,精心編排劇集內容的分割點問題。

對平臺而言,排播是一場複雜的策略考驗。

除了對自家專案的詳細評估,還得研究友商的庫存情況和排播策略。就專案評級來說,不僅僅涉及專案投入資金的大小問題,更涉及到包括排播安排在內的劇集運營、整體的宣發預算盤以及專案轉化率的預判評估等等。

以騰訊影片上半年的《崑崙神宮》為例。

首先這個IP的背景,是企鵝影視手裡握著《鬼吹燈》這個IP 的全部網劇改編權,並打出了要用原班人馬五連拍模式開發,主演陣容固定為“潘粵明+張雨綺+姜超”,製作團隊沿用管虎監製、費振翔導演的宣發重點。

儘管到了本年度,《崑崙神宮》導演已經由費振翔換成了蔡嶽勳。但這也並不妨礙該IP宣傳點已經打出去,並且在《龍嶺迷窟》和《怒晴湘西》(非五部之一)口碑大好的加持下完成了“系列化”市場輿論的鋪設。

這樣的大前提下,只有16集的《崑崙神宮》勢必要做好精打細算的排播策略,以達到聲量、效益最大化。畢竟,從不久前騰訊影片和抖音的官司公開檔案裡可以看到,此前《雲南蟲谷》的單集製作費用就達到了668萬元,《崑崙神宮》的投入可想而知。

以平臺運營的角度,難道會不知道懸疑冒險題材,拉長戰線是危險的選擇嗎?高投入需要鋌而走險換取高回報罷了。

其背後的邏輯,粗暴點來說,就是大IP+大熱前作+大投入的背景加持,但整體集數較少。這類專案,快速更完?不可能,加更?當然更不可能。相反,

排播這件事,的確需要“精打細算”

根據娛理的報道:

無論專案是什麼型別,平臺底層商業邏輯是不變的——拉新、留存、賣會員以及賣廣告位。這一點從會員和非會員的差異就能直觀感受到。

因此,平臺排播,一方面是考慮廣告收益進行拉長戰線的策略佈局,另一方面也與平臺劇集存貨安排相關,排播是長週期的連續性動作,臨時調整的可能很小。

《崑崙神宮》會員每週三3集,首週週二4集,非會員首週二1集,每週三四五分別一集排播,前後一個月,非會員也收官了。倘若加更,熱度與話題尚未來得及發酵,大結局cut滿天飛,別說追加植入的品牌沒時間進入,就連潛在觀眾都被劇透到沒必要去看正片。這樣的情況下,廣告收益勢必大打折扣。

相似但又不相似的還有《開端》,同樣引發了大面積的催更,主演白敬亭還親自下場調侃。從招商情況來看,《開端》從汽車到飲料到手錶、手機、衛生巾,可謂是富貴迷人眼。只比《崑崙神宮》少一集,相比前者會員播放戰線拉了24天,《開端》15天就播完了。

廣告收入板塊,眾所周知,除了傳統招商會,市場不景氣,比起過去大手筆的總冠,當下更多的廣告主也很偏愛追“熱度”。在確定熱度的情況下,以貼片、中插等方式進行植入,風險小收益大。

不完全統計,《蒼蘭訣》在前12集僅有3個廣告植入,隨著劇集熱度攀升,到了後期逐步增加到了11個。《星漢燦爛》同理,僅在前6集出現過品牌的身影,吳磊代言的牙膏品牌也是劇集熱度上升之後追加的植入。騰訊官方公眾號“騰訊影片營銷指南”甚至還在7月中旬公佈了“招商期至9月”的資訊。拉長播出戰線的目的不言而喻。

有觀點認為,接檔《夢華錄》以達到古偶聲量累計、熱度疊加的效果,是騰訊影片的機智排播策略。但kk對該觀點保持懷疑。

首先,《星漢燦爛》6月開啟招商,但類似ost這樣的基礎配置,卻幾乎是在劇集更新了2/3的階段才上線。如此倉促,不排除替原本該上線的專案做plan b的嫌疑。其次,在《星漢燦爛》之前,騰訊影片遛了不少大專案,如現在還沒有定檔訊息的《玉骨遙》,前文提到的《崑崙神宮》等等。在兵家必爭暑期檔,上線一部沒有做好準備的劇集,怎麼看都像是平臺短時間內專案緊缺的選擇。

回到排播,觀眾催更,是市場對好內容的正向反饋,平臺考量成本與收益排播專案,也是合理的策略方向。

儘管行業鐵律(觀眾角度)內容質量是第一追求,但想要連續產出優秀內容在全世界內容產業來看都是高難度操作。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在排播上費心思,拉長戰線提升資料、增加廣告、熱度和關注度,提升商業轉化,這似乎是平臺停下超前點播之後想要“多掘金”的唯一選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