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張頌文,火得很“刻意”

《狂飆》大結局,人們對最後的劇情有些許爭議,但是對於高啟強這個角色、張頌文的表演,卻稱得上“無可爭議”。

尤其是最後重新坐在同一個被審訊的位置上,20年前被欺負的無奈、擔心弟弟妹妹的吃不到年夜飯的憂慮,20年後身陷囹圄的困頓、對人生選擇的反思,強烈的對比,呈現出演員無可挑剔的演技。

《狂飆》劇照

高啟強的黑化,有著命運的偶然,也有人性的必然,無論是作為受欺負的底層小人物,還是初嘗權力滋味的野心勃勃、成為黑幫頭目之後的陰暗狠辣,張頌文的表演都讓人相信這個人物的真實、被帶入他的人生。

爆紅之後,張頌文的經歷也像高啟強一樣,被人關注。

他不是天賦型演員,長相也少了一些明星氣,被拒絕過很多次,演過很多配角,也做過演員的表演教練,用了二十年時間才因為演技被認可。

勤修不輟,一定會帶來大器晚成嗎?

“一萬小時定律”認為,任何人練習一萬小時,都能從平凡變成大師,而

《刻意練習》則提出,沒有目的的練習是無意義的,只有在刻意練習下的一萬小時才有用。

張頌文的爆紅,就是一場“刻意練習”。

所謂刻意練習,是指設定目標、有反饋及糾正的大量練習,練習的核心不是時間,而是不斷打破舒適圈、進入新的練習區域。

剛剛考進北影時,張頌文講不好普通話,老師給他下了通牒:四個月內練好普通話,考不過普通話等級考試就退學。

另一個角度看,是給了他一個明確的目的。

張頌文是廣東人,從小聽的最多的是客家話、粵語,有濃重的廣東口音,為了過普通話這一關,他每天出晨功、在操場練習發聲,還會把洗乾淨的小石頭含在嘴裡,增加舌根和舌尖的壓力來練習捲舌發音。

現在,他不只普通話過關,在《狂飆》裡的粵語也讓人印象深刻。

有的人練習,只是簡單的時間堆砌和重複,但是刻意練習就需要聚焦目標、準備辨別自己的不同、並有針對性的改造和提高。

《狂飆》劇照

綜藝《無限超越班》裡,演員沈月提到自己的困惑,自己的戲路比較單一,總是同一種角色不停地找到自己,不知該怎麼突破。

老戲骨惠英紅卻不認為這是困惑,很長一段時間裡,她也總是在重複演“媽媽”,

但是每一個媽媽都不一樣,都可以透過思考、揣摩,去表演出不同媽媽的區別,這就是“練習”與“刻意練習”的不同

《刻意練習》中提到一段音樂導師和年輕學生之間普遍存在的對話。

導師問:“從你的練習清單可以看出,你每天練習1小時,但你每次測試的時候,卻只有C的成績,能不能解釋一下原因?”

學生說:“我不知道發生了什麼!我每天晚上都有練習!”

導師繼續問:“練習了多少次?”

“10次或者20次。”

“你彈對了多少次?”

學生不語,只是囁嚅道:“我不知道,我只是埋頭彈!”

20世紀80年代初,芝加哥大學針對六個領域或行業中的120位傑出人物做過一項研究:那些成為一個領域的傑出人物的人,在童年時代到底有些什麼因素,經歷了怎樣的培養,才在普通人中脫穎而出?

他們發現,在一個行業做到傑出要經歷三個階段。

一開始是

“產生興趣”

,比如高爾夫球手泰格·伍茲在只有9個月大的時候,就得到了一根小小的高爾夫球杆。

這時候,我們會對某件事情產生好奇心和求知慾,以興趣為跳板,進入這個領域。

很多音樂家都出身於音樂世家、運動員的孩子也更願意進入運動領域,因為他們小時候和父母共度時光的經歷,開啟了他們對音樂或是體育的興趣。

產生興趣之後,就會

“變得認真”

隨著技能的提高,他們會尋找水平更高的老師或同伴來帶動自己。

到達這個階段2~5年後,我們會更多地根據已經擁有的技能來認同自己,對自己所做的練習變得認真起來。

經過年復一年的練習之後,我們會從練習中獲得其他活動難以相比的快樂,就像音樂家喜歡演奏音樂,數學家樂於解答數學題。

最後才是

“全力投入”

的階段。

一個人要付出巨大的投入,才能成為自己領域或行業中最傑出的人物。

這種投入,從時間、精力,到金錢、資源。

到了這個階段,學生常常會尋找最好的導師或學校來指導自己的練習,甚至需要在全國範圍內尋找。

大多數情況下,這種導師已經達到了他所在領域中的最高水平,比如從音樂會的鋼琴家轉行的導師,已經訓練過奧林匹克運動員的游泳教練等等。

他們會帶領學生不斷打破舒適區,進入新的學習區,這樣才會有進步。

我們通常認為,有經驗的醫生更可靠,但是一項研究發現,已經訓練三四十年之久的醫生,在一些客觀績效指標的測量上,比那些剛從醫學院畢業兩三年的醫生更差一些。

這表明,這些醫生在他們的日常練習中並沒有精進自己的業務,也沒能保住他們的能力。

他們沒有給自己設定太大的挑戰,或者沒有將自己推出舒適區。

從平凡到精進,需要有目的刻意練習。

如果不去思考、加工;不從你的行動中找到規律、獲得反饋,並進行復盤;不讓過往的行動成為新的行動的基礎和鋪墊,那麼無論你花多少時間、精力,都是在做無用功。

有人說,人生最壞的結果,不過是大器晚成。

大器晚成與一早就展露鋒芒的人相比,最大的差異就在練習的投入上。

書中講到象棋選手的成長,一開始,人們會挑選智商更高的孩子下象棋,所以象棋棋手整體的智商,比普通人的平均智商高得多。

但在現實世界之中,許多特級大師在智力測驗中的分數並不是特別高,因為他們付出了超出於常人的巨大努力。

先天條件好、有天賦的人,會在一開始獲得更多認可與鼓勵,而勤修不輟的人,同樣會嚐到進步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