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李向東】今天是農曆二月十九,為觀音菩薩誕,想起來一個故事

今天是農曆二月十九,為觀音菩薩誕。我想起來一個流傳甚廣的觀音菩薩故事:

曾有一位佛教信徒,他跑到寺廟去拜觀音菩薩,當他在觀音菩薩像前拜菩薩時,剛好看到身邊一個人,也在拜觀音菩薩,而那個人的長相與觀音菩薩一模一樣。

後來那位佛教信徒去問身邊人:你怎麼跟菩薩長得一樣呢?那人回他說:我就是觀音菩薩。信徒又問:你是觀音菩薩為何還要拜觀音菩薩呢?

觀音菩薩回答說:我也遇到了一些困難的事,但我卻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這並不是要我們凡事不求人,而是要我們區分各自的課題,保持內心的平靜。

起源於希臘的斯多噶派哲學思想也有類似的觀點:

如何運用你的理性,去克服外在厭惡的環境,以及如何在任何環境中,仍然保持泰然自若的精神狀態。這就是斯多噶派的哲學理念。

在信念的領域,我們都是自己的國王,我們有權選擇怎樣思考和相信什麼,沒有人能迫使我們去相信違揹我們的意志的東西。

所以,遇上困難之時,首先要有能克服的理念,堅信可以克服,然後將遇上的事情仔細分類,明確都分別屬於哪些課題。

課題大致可以分為三類:自己的課題,別人的課題,老天的課題。干涉甚至擔負起別人的課題,會讓自己的人生沉重而痛苦

當初,陳國和蔡國大夫為阻礙孔子去了楚國,不利於自己。雙方聯合設計將孔子與眾弟子一干人等圍困於陳蔡邊境上,處境狼狽,又斷了糧食,還有弟子病得站不起來。而孔子好像一點也不著急,仍不停地給大家講學、誦詩、唱歌、彈琴。

子路很生氣,找到孔子,問:“君子也有如此困窘的時候?”孔子說:“君子面對困窘能堅守節操決不會動搖,而小人遇到困窘就不會自加節制,什麼事都做得出來。”

子貢的臉色也變了,但沒子路那般衝動。孔子說:“賜啊!你覺得為師是博學多識的人嗎?”子貢看著老師,回答:“是的。難道不對嗎?”孔子說:“不是的,我只是用一種原則來貫穿始終。”

被困陳蔡,孔子明白弟子們心中不高興。作為老師,必須要開導這些學生,孔子首先把子路叫來,問道:“《詩經》上有說‘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然而卻在曠野排徊’。我們為什麼會落到如此境界,難道是我們的學說不對?”

子路回答:“可能是我們的德行還不夠吧?所以人家還不信任我們。或許是我們智謀不夠吧?所以人家不放我們離開。”孔子一臉嚴肅,“仲由啊,是這樣的嗎?如果有仁德的人一定能得到信任,怎麼會有伯夷和叔齊那樣的人餓死首陽山?如果有智謀的人就能暢行無阻,王子比干又怎會被剖心?”

子路退了下去,子貢來見老師,孔子問了同樣的問題。子貢說:“老師您的學說太博大,所以天下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容納。老師何不稍稍降低一下要求,退而求次呢?”孔子有些生氣,“賜啊,好的農夫擅長耕種,但不一定就會得到好的收穫;好的工匠技藝精通,但不一定都使人們稱心滿意。君子能研修自己的學說,就像是網一樣。首先構出框架,再進行疏理,然而也不一定就被世人接受。如今你不去研修自己的學說,反而想降低自己委屈求全。賜啊,你的志向也太不宏遠了。”

子貢出去後,輪到顏回進來拜見老師,孔子也問了他相同的問題。顏回說:“老師的學說已博大到極點了,所以天下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容納。即使這樣,老師還在推行自己的學說,不被天下接受又有何關係?不被接受才能彰顯出君子本色!一個人如果不去悉心研修自己的學說,那就是自己的恥辱。然而對於已經花工夫研修的學說卻不被人所用,那就是當權者的恥辱了。這樣的話,不被天下接受又有何關係呢?更能彰顯君子的本色!”孔子聽後欣慰地笑道:“就是這樣的啊!不愧是顏氏的後代呀!假使你有很多的錢財,為師我願意給你做管家。”

最後,孔子安排子貢到楚國去了。楚昭王派兵隊前來迎接孔子,這才化解了一場災禍。

從上可知,孔子困於陳蔡,是陳,蔡的大臣對孔子有看法,子路,子貢,顏回都意識到了這點,但,顏回看得比較透徹。他人對自己的成見,並非自己的課題,無需改變,這是子路、子貢認識的不足;雖在困境,但要穩定人心,這才是隊伍目前的問題,這是孔子,顏回認識到的。

但這並不意味著固步自封,自鳴得意。自我安慰,卻無所作為,是最不可取的。陳蔡之厄的關鍵在於陳,蔡大臣阻止孔子見楚王。所以,解決方案是讓楚王接受。在這裡,孔子的課題只有2個:穩定人心,見楚王。至於陳蔡大臣與楚王是否接納,那是他們的課題。

我們要在情緒控制自己之前,控制好情緒。將課題區分,是保持我們心靈平靜的第一步,之後就是專注於自己的課題,做好自己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