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李甯越影:一雙不炫技的穩妥慢跑鞋,也適合絕大多數跑者

藉著越影,順帶也說說李寧近年的跑鞋矩陣、跑鞋的設計思路——

近期測評了很多李寧的跑鞋鞋款,這篇說下定位初階跑者的保護慢跑鞋款,越影。

(全文約3400字,共27張圖)

保護系列的越影在李寧跑鞋矩陣中的定位/李寧當下的跑鞋矩陣

與不同定位的飛電discovery和超輕18作對比,看看越影針對初階跑者有哪些設計

越影的實際穿著及最適合它的跑者

李寧跑鞋矩陣:保護系列的越影,在李寧的矩陣中是什麼定位

先理一理李寧今年及未來的跑鞋矩陣:

李寧在2019年推出飛電競速跑鞋後,也明確了超臨界發泡工藝的材質將成為未來產品的主打中底材質,目前有基於兩種基材製造的(一種是以飛電競速鞋款和絕影彈速鞋款為代表,一種則是如今用在中端鞋款上,比如超輕18/discovery/越影/烈駿5),有比較明確的定位和效能差異;

李寧很多年前就有過各種物理結構減震的嘗試(如李寧弧、李寧弓等),在2020年釋出的絕影上,啟用了弜減震回彈系統。

——超臨界發泡工藝的中底,和以弜為代表的中底結構設計,會成為李寧日後跑鞋矩陣的技術核心。

某種程度上,可以把它們理解成,如同ios作業系統和A系列晶片處理器之於iPhone一樣。

競速

系列:飛電2。0 ELITE、飛電CHALLENGER、飛電DISCOVERY、赤兔(最新為第4代)

彈速

系列:絕影、絕影Essential

保護

系列:

烈駿(最新為第5代)、越影

超輕

系列

超輕

分別列一下這四個系列的鞋款及具體配置:

此前國產跑鞋相比老牌廠商,在跑鞋矩陣上有著明顯的差距。

:超輕(最新為第18代

這種能針對不同場景、不同人群、提供不同價位好產品的能力,就是強大產品矩陣為品牌打造的護城河。

近年國產品牌們也都在產品矩陣上發力,目前來看,李寧是國產中的第一檔,這點沒有什麼爭議。

針對初階跑者,越影在保護性上的設計

以同樣是中底+中端定價的超輕18和飛電discovery,與越影對比,說下這雙鞋在保護性上的一些針對性設計(這三雙定位完全不同,對比只為幫助理解)——

鞋面/鞋身支撐性

越影在鞋面/鞋身上的堆料最厚實,也更接近傳統慢跑鞋的鞋面設計,超輕18和飛電discovery則明顯精簡得多。

三雙鞋的前掌鞋面都沒有彈性,也不存在雨天溼透、長期穿著後後鞋面包裹性下降的情況;

鞋身到後跟,即便不繫緊鞋帶,越影穿上後依然有非常明顯的裹持感,對整個足弓+腳背的包裹非常強烈。不過腳踝、鞋舌處越影都用料很多,並不會有壓迫感。

這種全面的包裹出現在中後足,前掌腳趾處依然保留了一定空間。

越影的後跟支撐實際上並不能算硬實的那一類,上腳卻能很好的感覺那種貼合,後根骨幾乎完全無法移動——就後跟的包裹而言,越影可能是迄今所有李寧跑鞋中,最出色的一雙。

所以比較起來,超輕18和飛電discovery的鞋面是那種足夠+必要支撐,儘可能減少材料、降低重量的設計,就像家用車的安全帶一樣;而越影的鞋身與鞋面支撐,則像賽車的多點安全帶、或極限運動中的安全鎖釦系統。

前掌空間/靈活性:越影 > 飛電discovery > 超輕18

前掌鞋面包裹性:飛電discovery > 越影 > 超輕18

中足鞋身包裹支撐:越影 > 飛電discovery > 超輕18

後跟包裹支撐:越影 > 飛電discovery > 超輕18

中底腳感

腳感方面,越影實際穿著下來的最直接感受就是穩妥。李寧並沒有在這雙中端定價的產品上使用太多嚐鮮技術,更像是把已驗證的理念和可靠的材質/技術在它身上用好。

:超輕(最新為第18代

差距體現在兩點,「沒有細分的產品矩陣」和「矩陣細分產品無法交出穩定的效能表現」。

效能上兩者肯定存在區別。但直觀上感受,競速的回彈更好,只論緩震感,越影的其實緩震資料反而更好——這可能是出乎很多人意料的事。在實際腳感上,也能感覺出平替要比競速更軟一些(尤其用來走路時)。

算上兩者巨大的差價(競速的鞋款普遍是平替的一倍以上),價效比很高。

重量上,兩者相比此前的eva、etpu們,都更輕一些,在扛撕裂性和耐久性上,比板材發泡的Peba系泡棉會更好。

越影在中底設計上,接近傳統跑鞋後高前低的落差,也更適合中後足落地的跑法。

中底抗曲折性

原本我們以為,定位慢跑保護的越影會在中底抗曲折性上會明顯區別另外兩雙,結果並非如此。

三雙鞋在

頂級鞋款的基於超臨界珠粒發泡工藝,用Pebax(嵌段聚醚酞胺聚合物)製成,中端鞋款用的工藝相同,基材不同,可以視為另一種調教的。

上,儘管飛電discovery也有較厚的後跟高度,相比較,越影依然表現出最好的抗曲折性。在實際上腳跑步中感受依然如此,刻意後跟落地,越影的穩定性是最直觀的;

前掌的易曲折性上表現非常接近,越影在接近蹠骨位置的彎曲反而可能是最順暢的一雙,也就是上腳會覺得前掌彎曲很自然。定位速度訓練的飛電discovery就表現出更為強烈的剛性(也是為實現更高的跑動效率);

上,三雙鞋靠手掰沒有明顯區別。實際上腳的話,越影和飛電discovery會比超輕18感覺更“韌”,尤其是突然加速、緊急變相、左右移步中。

前掌易曲折性:越影 ≈ 飛電discovery≈超輕18

中後足易曲折性:飛電discovery ≈ 超輕18>越影

左右抗曲折性:飛電discovery>超輕18≈越影

前後掌外底寬度

越影在官方宣傳上特地提到WIDE SOLE加寬前後掌設計,更寬大的前後掌會讓落地瞬間的穩定性得到提高,確保了落地-觸地-推蹬-離地的分解動作下,整個中底都是很穩妥的接地過渡。

——

中後足易曲折性

越影外底前後掌的最寬處,也正好是落地/推蹬時觸地時間最長、磨擦最多的兩個部位;

——初跑者的腿部力量、尤其腳踝/小腿肌腱往往較弱,寬大外底也減少了崴腳的可能,順帶更大面積的觸地橡膠,還會增加一定抓地性。

前掌寬度:越影>飛電discovery ≈ 超輕18

後掌寬度:越影>飛電discovery ≈ 超輕18

外底形態

跑鞋中底的鏤空和凹槽能降低很多重量,但也會因此失去部分緩震性和回彈效率,所以仔細看不同定位的跑鞋,中底都很有講究。往往越是輕量競速鞋款,中底鏤空越多,越是慢跑鞋,中底越會平整。

而外底的面積,除了抓地性之外,它也會給中底的緩震提供一定作用。簡單講,越多外底橡膠,緩震回彈可能回饋更直接,越少、鏤空越大,緩震回彈則可能就會越“散”。

這三雙鞋就是很典型的三個代表:

越影儘可能大面積的外底,整個觸地後每個部位都會有足夠的橡膠與地面接觸;

飛電discovery在後跟和中足處都鏤空,外底前後掌區分更為明顯,靠中足PROBAR LOC穩定片保證更高速奔跑時,前後掌的過渡性。

三者平放狀態下,觸地面積差異也極大。

李甯越影:一雙不炫技的穩妥慢跑鞋,也適合絕大多數跑者

所以實際效果上,

越影外底更穩妥,觸地面積更大。每一步的落地和回彈,整個回饋都是儘可能追求完整;

飛電discovery更為高效,提供足夠的抓地性同時,儘可能避免那種拖泥帶水的腳感;

超輕18則儘可能減少了橡膠面積、更像骨骼架構一樣,只在重要部位鋪設橡膠,來極盡可能降低重量。

李甯越影:一雙不炫技的穩妥慢跑鞋,也適合絕大多數跑者

外底面積:越影>飛電discovery>超輕18

平放觸地面積:越影>飛電discovery>超輕18

前後掌上翹弧度:飛電discovery > 越影 > 超輕18

李甯越影:一雙不炫技的穩妥慢跑鞋,也適合絕大多數跑者

前面提到,李寧未來的跑鞋身上,超臨界發泡工藝的,和弜的中底結構理念會貫穿所有跑步產品——雖然越影身上我們並沒有看到鏤空之類的設計,但在整個外底形態上,它依然有著弜形態的身影——平整路面上,外底前掌和後跟處有明顯弧度,中足部位接觸地面。

這樣的設計在落地時,中底受力後,前後掌的弧度會發生一定形變,從而帶來緩震效果。另外弧形外底也會讓每一步的落地-觸地-推蹬-離地變得更為順暢。

左右抗曲折性

類似的外底,在近年幾乎所有李寧慢跑/訓練鞋款上都能看到相似處。

李甯越影:一雙不炫技的穩妥慢跑鞋,也適合絕大多數跑者

適合越影的跑者

比較適合:

正常足型/內翻足型的初跑者、大體重跑者;

日常慢跑使用,對中底的緩震要求較高,對重量和輕盈感相對要求較低的跑者;

如果以較慢速度跑15公里-半馬距離,或者週末的LSD訓練,越影的衰減性並不明顯,中足和腳踝部位的支撐對初跑者跑長距離也會很友好;

腳踝力量較弱、有傷初愈的跑者,用來作為恢復慢跑;

預算相對有限的跑者,當下每個品牌都有針對大體重/初跑者/避免傷病的跑鞋,越影599的定價(加上一些節假日的折扣)還是很能打的。

李甯越影:一雙不炫技的穩妥慢跑鞋,也適合絕大多數跑者

注意的點:

越影的鞋身包裹性很明顯,因而區別李寧此前鞋款,可能需購買大半碼更合適——建議有機會試穿一下;

越影在中底設計上,接近傳統跑鞋後高前低的落差,也更適合中後足落地的跑法;

儘管李寧官方並沒有在越影使用諸如COOLSHELL這樣的透氣科技,前掌的清涼感還是很明顯的,用來夏季跑步問題不大;

越影明確定位保護慢跑,對有系統跑步習慣的跑者來說,有氧慢跑和恢復跑比較適合,偏速度的訓練就不是它的份內事了。

這兩年做的李寧跑鞋測評系列,已較為完整:

飛電競速+絕影彈速頂級鞋款的設計原理:

以飛電2。0 Elite和絕影為例,談談李寧頂級碳板跑鞋的設計思路

GCU止滑外底解析:

李寧GCU外底:中底之外,它可能是效能最被忽視的頂級科技

超輕系列,超輕18測評:

李寧超輕18:更換了核心“發動機”後,緩震回彈更強輕盈依舊

保護系列,絕影設計理念:

關於李寧跑鞋的問題,可以在評論區回覆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