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六大茶類沖泡方法彙總?一張表格8個錯誤點,這是教人還是害人?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百家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開篇語】

朋友圈裡,有人轉發了一張表格——三分鐘教你學會沖泡六大茶類。

點進去粗略一看,不禁苦笑。

如此粗糙、簡單、一刀切的泡茶方式,根本沒有實用性。

論實質,這份所謂的“泡茶知識乾貨”,純粹是茶行業“垃圾快餐”。

如果你在泡茶時,選擇盲目照搬。

那麼,反而會將茶味泡苦泡澀,白白浪費好茶。

言歸正傳,到底那張表格裡的內容,錯在了哪?

一、較真來看,六大茶類不能這樣排序。

表格內容裡,對於六大茶類的排序是,綠茶、紅茶、白茶、烏龍茶、 黑茶、黃茶。

但這種排列方法,在茶圈裡是非常奇怪的。

因為,六大茶類的劃分,以發酵程度為界限。

綠茶(不發酵)、黃茶(輕發酵)、白茶(微發酵)、青茶(半發酵)、紅茶(全發酵)、黑茶(後發酵)。

按發酵程度高低,進行劃分講解六大茶類知識,更能體現專業態度。

二、75℃、85℃、95℃、100℃,這些泡茶水溫靠譜嗎?

這樣的泡茶水溫,沒有可實踐性。

泡茶時,專門用溫度計測過水溫後再去沖泡,未免太教條。

何況到了秋冬季,氣溫比較低,一壺剛燒沸的水溫度下降很快。

很多時候,即便是你測到了相應的水溫數值。

但等到提起燒水壺往茶具內注水,正式開始泡茶時,溫度早已發生變化。

所以,拘泥於特定水溫數值,太過脫離實際。

三、泡綠茶、黃茶、紅茶時不能用太高水溫,否則會燙壞茶葉?

這點純屬謠言,沒有科學依據。

茶葉會被沸水燙壞、燙熟、燙傷,破壞風味一說,在理論依據上站不住腳。

高水溫泡茶,並不會破壞茶葉內部的養分物質。

以西湖龍井的炒青為例,它在殺青時,溫度要求據說高達200-300℃,在如此高溫環境下,傳遞到茶葉表面的溫度,勢必也要近似或者超過沸水溫度。

既然如此,又何須擔心它在沖泡時,會被沸水燙壞呢?

所謂“好茶怕燙”一說,未免將茶葉想得太嬌弱。

四、有的茶用沸水沖泡後不是苦澀,就是發酸,這是泡茶水溫沒選對?

其實這與茶葉品質有關。

茶湯泡出苦、澀、酸等負面茶味,在於茶葉內部苦澀物質或酸味物質過多。

對優質茶而言,不會出現這種狀況。

不管用什麼樣的水溫,都不會泡出澀麻感強,苦如黃連湯,酸到牙根發軟等問題。

正因如此,不少有經驗的老茶客,會用沸水試茶。

疾風知勁草,烈火出真金,能夠經得起沸水考驗才是當之無愧的好茶!

內質充足的好茶,用沸水沖泡,茶湯風味會更香更好喝。

論沖泡六大茶類的水溫,好茶大可安心用沸水。

一壺水在燒到滾沸後,便可直接沖泡,沒有太多繁瑣講究。

五、用玻璃杯、蓋碗、紫砂壺泡茶,分別有什麼優缺點?

玻璃杯泡茶優勢是,快捷簡單易操作,可以觀察杯內茶葉緩緩舒展。

但缺點是,不能做到茶水分離,且第一杯與第二、三杯茶湯之間,風味斷層明顯,落差很大。

蓋碗泡茶時,優勢多多。

瓷質蓋碗不會吸附茶香,方便清洗,六大茶類皆可適用。並且和茶壺比起來,蓋碗泡茶便於聞香,展現出每一沖茶香的獨到風味!

但美中不足的地方,在於新手剛開始用蓋碗泡茶時,要經過摸索與練習才能順利上手。

紫砂壺泡茶的劣勢是紫砂會“吸香吐香”,即在吸附茶香的同時,也會在後期吐出一部分茶香,影響茶湯風味純正性。

(這正是一把用久的紫砂壺,能做到不放茶葉,只倒水進去也能出現茶香的奧秘所在。)

同時,紫砂壺還有“專壺專用”的講究。

對普通茶客來說,挑選紫砂壺時“水很深”,容易遇到所謂的化工壺等風險。

最後,紫砂壺內壁容易積累茶垢,像壺嘴內部等狹窄罅隙處,容易留下衛生死角。

清洗過程較為繁瑣麻煩,日常養護比較費時間。

而在優勢上,對於部分茶客而言,紫砂壺有著一部分“文玩”屬性,可供把玩。

選一把名貴的紫砂壺擺在茶桌上,可以讓茶席佈置顯得更加有檔次。

同時,藉助於紫砂壺會吸附氣味的這一特性,在不少茶客眼裡,用於沖泡部分帶有倉味、雜味的茶葉,剛好適宜。

六、玻璃杯泡茶與蓋碗泡茶,茶水比例不變?

當然不行,這是泡茶過程一大禁忌。

蓋碗泡茶可以做到茶水分離,一般在前幾道茶湯時,可以在注水後快速倒出茶湯。

等茶味逐漸被泡淡時,才需要適當延長浸泡時間。

為確保在快出水下,茶葉能夠泡出理想風味,茶水比例講究恰到好處。

以多年喝茶經驗看,在泡福鼎白茶、武夷巖茶、桐木紅茶時,用標準容量110毫升蓋碗泡茶,投茶數量應如下:

白茶,投茶5克,茶水比例是1:22。

巖茶,投茶8克,茶水比例約為1:13。

紅茶,投茶5克,茶水比例是1:22。

而玻璃杯泡茶時,投茶情況則大為不同。

杯泡時,茶葉長時間浸泡在水裡,內在茶味源源不斷浸出直至被泡淡。

為避免在長時間浸泡下,茶湯滋味過分濃郁,玻璃杯泡茶的投茶原則是“宜少不宜多”。

在辦公室時,隨手泡一杯茶,只需投一小撮幹茶即可。

以春壽眉、白牡丹這類的白茶為例,投茶1-1。5克,往杯內注入200毫升熱水,稍等片刻,茶味即成。

玻璃杯與蓋碗泡茶時,不能沿用相同的茶水比例,這點是茶圈常識!

七、蓋碗、紫砂壺泡茶,悶泡3、5分鐘再出湯,會“毀茶無數”。

前面已經提了,在合理的茶水比例下,用蓋碗泡茶時講究快出水。

即,注入沸水後,迅速合蓋“秒出”。

內質豐富的好茶,完全可以做到短短几秒就浸出足夠滋味。

等到泡過五六沖後,隨著茶味不斷被消耗,才需要適當延長時間。

要是從第一道茶湯開始,就直接悶3分鐘再出湯,會帶來不少負面影響。

比如,前一、兩衝悶出來的茶味,濃重不堪,並不好喝;

比如,長時間悶泡下,茶味喝起來不爽口。

比如,隨後再注水沖泡時,茶味表現一落千丈;

比如,因前期茶味物質消耗過多,導致不耐泡……

從喝茶經驗看,用玻璃杯泡茶等到茶葉逐漸舒展,茶味適量浸出後,便可飲用。

而用蓋碗或者用茶壺(玻璃壺、紫砂壺、陶瓷壺)泡茶時,沖泡時間都講究“前快後慢”,不能照搬所謂的悶泡3-5分鐘一說!

八、六大茶類裡,茶葉的耐泡次數是恆定?

當然不是,茶葉的耐泡次數,受多個變數因素影響。

產區環境、製茶工藝、倉儲條件等,會影響到茶葉內質積累與保留。

在內質受損,品質不佳前提下,劣質茶往往泡不到一、兩衝就變得格外寡淡。

茶葉的可沖泡次數,還與沖泡方式有關。

用玻璃杯泡、保溫杯泡、旅行杯泡茶,自然不如蓋碗沖泡來得耐泡。

而悶泡3分鐘也不如短短几秒“快出水”來得耐泡。

在投茶數量多少方面,也會影響耐泡度。

用玻璃杯泡龍井時,投茶一小撮進去,哪怕再好的品質也泡不了多少次。

另外在紅茶裡,條索相對完整的正山小種,肯定比已經切成碎片狀的“紅碎茶”來得耐泡。

最後,一泡茶可以泡幾次,是個主觀話題。

有的人對於茶味要求很嚴格,認為再好的茶泡過六、七後也差不多喝到盡興,可以換茶。

而有的人將喝茶視作解渴,一泡茶反覆添水多次,哪怕泡出來的茶湯到最後淡如白開水,也不捨得倒掉換茶。

看待茶葉的可沖泡次數時,盲目一刀切本身就不可取!

【結束語】

但凡能快速學到的茶知識,多半都不值錢。

對泡茶略有心得的朋友,想必在看到這張表格內容後,多少能看出它的明面錯處。

泡茶的學問,很簡單也很複雜。

簡單在於人人都會操作,投茶後注水,稍等片刻便能享受。

然而複雜的地方,又很微妙。

不同的茶,不同的茶具,不同的水溫,不同的沖泡方式,都會帶來風味影響。

三言兩語,難以概括。

茶界新手在入門學茶,不建議“速學”。

學茶,沒有捷徑可走。

多喝、多學、多問、多琢磨,才是關鍵。

心急求成,只會帶來焦慮。

冷靜思考,才能得到沉澱與收穫。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瞭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鑑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