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明成祖為何遷都北京,南京不好嗎?

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打著為國“靖難”的名義,用時四年,從北平一路打到南京。1402年六月,朱棣在南京即位,次年改年號“永樂”。

在明朝之前,先後有六個王朝定都南京,作為六朝古都,自然是有它得天獨厚的優勢。南京地勢險要,易守難攻,

交通便利,還是主要糧食產地,這裡是建都的首選之地,所以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也選擇在這此建都。

明成祖朱棣也是在南京即位,那他為何遷都北平呢?

當時的大明並不太平,在帝國北邊還住著幾個不太友好的鄰居,時不時過來騷擾一番。永樂元年(1403)三月,蒙古軍隊進攻遼東,大肆燒殺搶掠,當地守將沈永無法抵禦,又沒及時上報,朱棣知道後大為惱火,便把他給砍了。

其實,

這件事他要負主要責任,在當初明太祖朱元璋制定的防禦體系中,負責防禦帝國北邊的正是他燕王朱棣和寧王朱權。

後來,他揮師南下當了皇帝,又把朱權給綁了,致使帝國北邊防禦空虛,但讓他把兵權交給其他人,他又不放心,畢竟他才剛剛靠著武力坐上了皇位。這也成了他日後遷都的主要原因。

另一個原因跟朱棣自己有關。朱棣雖然出生在南京,但是他在二十一歲時就去了北方,並在北方生活了二十年,他的生活習慣已經完全北方化了。加之,此前為了鞏固自己的帝位,把忠於建文帝的臣子屠殺殆盡。

如那方孝孺,

朱棣命他起草詔書,他不從,朱棣大怒道“你不寫,不怕我滅你九族嗎?”,方孝孺答道“滅十族又如何!”,被憤怒衝昏頭腦的朱棣真就滅他十族,為了湊成十族,他開創了先例,把方孝孺的朋友和學生加入了屠殺名單

,大量屠殺雖使他徹底穩固了地位,但也使南方士子離心離德。所以,與其在這裡不痛快,倒不如回到自己的根據地北平。

決定了要遷都北平,朱棣為此開始了一系列鋪墊。

永樂元年(

1403

年),

禮部尚書李至剛上奏稱,燕平北平是皇帝“龍興之地”,應當效仿明太祖對安徽鳳陽的做法,立為陪都。

朱棣採納,把北平改名為北京,北平府更名為順天府,稱之為“行在”,同時,為了充實北平人口,下令強行讓百姓、流民、江南地區富戶和山西商人搬遷至北平。永樂四年,朱棣又下詔興建北平皇宮,以南京皇宮為藍本。永樂七年,朱棣命人在北平附近的昌平修建他的陵墓,陵墓不在南京而在北平,這也表明了朱棣遷都的決心。

遷都的事宜正在穩步進行,但他此時還面臨著一個必須解決的難題。遷都必定會使人口大量湧入北平,這麼多人每天都需要消耗大量糧食,而北平附近不是產糧區,並且為了防禦邊界,還需要養著大量士兵。更重要的是,遷都北平肯定不只是單純的被動防守,朱棣本人就曾以北平為基地五次北伐元朝的殘餘勢力,所以在保證北平日常所需的糧食外,還得有能支撐大軍出征的儲備糧草。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朱棣在永樂九年命令工部尚書宋禮治理會通河,疏通南北漕運,歷時四年,於永樂十三年完工,糧食問題也得到妥善解決。

永樂十四年,朱棣召叢集臣,正式商議遷都事宜。雖然大臣們的心裡早有準備,但是還有人忍不住跳出來反對,對於反對他的人,朱棣向來不會心慈手軟,該罰的罰,該革職的革職。一番雷霆手段下去,自此沒人敢反對遷都。

永樂十八年,北京宮殿建成,朱棣下令將改金陵

應天府

為南京,以南京為留都,改北平順天府為京師,正式遷都。

永樂二十二年,明成祖朱棣病逝,他兒子明仁宗朱高熾即位。朱高熾長期待在南京,跟他老爹一樣,到了北方很不適應。於是,下令修繕南京皇宮,廢除北京的京師地位,奈何命短,上任沒滿一年就駕崩了,遷都南京之事便擱置了。

到了明英宗(朱高熾之孫)繼位,正式確定北京作為明朝的京師,此後有明一代再未改變。

作為天子的居所,把自己放在最危險的邊關,無疑就是“天子守國門”,最後一任大明皇帝崇禎更是以身殉國,當為“君王死社稷”,所以,這一句話常常被人們用來歌頌明朝的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