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商周,秦朝,西漢三個時期的宗廟制度發展情況

祖先崇拜和祖先祭祀是早期華夏文明最重要的意識形態之一,

也是最初宗廟得以形成的淵源。出於表達對仙逝祖先的崇敬之情及希望透過祭祀祖先以降福去災的目的。古人萌生出為祖先的靈魂營建諸如生人宮室處所的念頭,並在此頻繁舉行祭祀活動,這些處所後來就逐漸演化為宗廟。

宗廟是古代中國祭祀祖先、舉行重大政治活動的宗教性場所,自商周便興盛開來,並隨著時間的演進逐漸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度體系,

是中國古代政治、禮制、倫理、宗教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也是整個古代祭祀文化中最為濃墨重彩的一筆。

一、商周時期的宗廟制度

商朝是中國古代宗廟發展的雛形期,出現了用於祭祖的宗廟建築形制。

據現存甲骨卜辭記載和考古發掘資料證實,商朝王室宗廟以宗族群的方式存在。由若干單獨的宗廟集中起來的宗廟群組成,整個宗廟群包括先王宗廟、高先祖公宗廟以及附屬或獨立於各宗廟的祭所(升、裸、旦、大室和庭)三部分組成。

商朝宗廟大致呈現以下四點特徵

:第一:商朝宗廟廟數並不確定,未有毀廟之制,這是商朝宗廟最明顯的特徵,和周朝相區別;第二:直系先王可單獨立廟,並世代儲存和祭祀;第三:部分直系先王法定配偶可設宗、近世直系先王可増設祭所。

第四:宗廟祭祀的整體趨勢表現為重直系輕旁系,

親近祖疏遠祖

。這和秦漢時期的宗廟祭祀中遠祖不同,可能和商代宗法制度尚未成熟健全有關。

但商王朝宗廟建築作為儲存宗族記憶的歷史空間,是商王貴族參與王室祭禮,透過占卜與祖先神交流的宗教場所,是王朝政治活動的中心。

具有標識身份和社會地位,強化王權和維繫貴族團結的政治功用

歷代王朝的宗廟制度是在商王室宗廟的基礎上進行的承襲和變革

,例如左祖右社、前廟後寢的建築佈局,重近親疏遠祖的親近原則,以及宗廟祭祀禮儀等大都成為後代宗廟制度的淵源,對中國古代宗廟制度的形成影響頗深。

西周是中國古代宗廟制度的正式形成期,與宗法制的盛行密切相關。

周代的宗廟制度多承襲商朝,考古發現青銅器銘文記載的二十餘種西周初期祭祖禮名稱中,其中十七種主要祭祖名稱在商代甲骨卜辭中曾經存在過。

但由於時代的差異,尤其是受宗法制的影響,兩者又呈現出很大的不同,其中區別最甚之處莫過於

西周實施宗廟毀廟制度,商朝沒有

。但總體來說,西周宗廟制大致呈現以下四個典型特徵:一是西周宗廟廟數沒有定製,實行毀廟制度,但宗廟的遷毀並不規律。

二是西周宗廟等級化,受宗法制的影響,各級貴族為祭祀祖先而設立的宗廟廟數不同,祭品也不同。三是宗廟祭祀權與王權結合。宗廟在西周地位很高,宗廟和社稷齊名,

在周人看來,宗廟是國家的象徵。

西周宗廟將政治權力和祭祀等級連線起來。四是宗廟祭祀權並非為最高統治者所壟斷,除了周天子之外,諸侯、卿、士大夫同樣具有宗廟祭祀權,只是宗廟祭祀的規制有所不同。

商周時期,宗廟裡供奉的是祖先的神主,俗稱“牌位”,象徵著逝去祖先的亡靈。

就祭祀而言,商周時期尚未形成包括四時祭和褅祭在內的宗廟祭祀制度,祭祀禮型別複雜

。其祭名之多,亦非傳世文獻記載的四時祭所能涵蓋,祭祀活動頻繁,幾乎每天、每旬、每年都要舉行祭祀活動。

二、秦朝宗廟制度

祖先崇拜觀念發展到秦朝出現了很大的變化,祖先崇拜在秦文化體系中位置低下,秦人既不重視、也不提倡祖先崇拜。除此之外,還認為逝去祖先的亡魂會化為厲鬼,危害世間,這大抵是緣於

秦人不慕往世,只重視現實的緣故。

他們把對理想的實現寄託在開疆擴土之上,而不是依靠祖先的庇佑和福廕,但

秦人仍有設立宗廟,奉祀祖先的傳統,但這種傳統也是出於維繫統治的需要

宗廟在秦統一之前只是一種禮制建制,

秦統一之後,宗廟正式建立起來

,秦朝的宗廟建設是秦文化建設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併為後代宗廟制度的確立奠定基礎。

秦朝宗廟是中國古代宗廟建設的過渡期,上承殷周之傳統,下啟漢唐之先聲。

大致具有以下三點特徵。首先,秦始皇開創帝王生前立廟之先河,並一改商周宗廟的建築格局。秦始皇於二十七年為自己修築宗廟一一信宮,開創帝王生前為自己立廟的先河。次年,將信宮更名為極廟,旨在宣誓和強化皇帝的獨尊地位和皇權的至高無上。

除此之外,秦始皇還一改商周時期將廟、寢修築在一起的規制,將寢殿從宗廟中遷移出來,設在陵墓旁,用甬道將兩者相連,如此設定就是為了

方便驪山陵中的死者靈魂能夠到宗廟接受祭禮。

除此之外,秦朝政治話語中還出現將天下一統的偉業歸因於宗廟神靈庇護的說法,眾所周知,秦的統一根於強大的武力和雄厚的經濟基礎,但在秦始皇的口中卻將天下一統的偉業歸功於宗廟神靈的庇佑,此話語

有益於讓分裂己久的天下臣民信崇秦文化,從而統一信仰,鞏固新成立的政權。

至此之後,宗廟在上層統治中佔據絕對話語權,翻閱後代典籍,此後歷朝歷代的帝王多把功績歸因於宗廟神靈的福佑,以至於成為一種文字定式。其次,

秦二世宗廟改革後實行七廟制和宗廟迭毀

秦二世元年實施宗廟改革,改革內容大致包含兩部分,一是尊始皇廟為“帝者祖廟”,二是實行七廟制。眾所周知,秦二世殺兄奪位,其皇位的來源並非自然承繼,具有不正當性,他在上位之後實施宗廟改革之舉措,似乎含

有鞏固自身統治地位,論證其權力來源正統性之嫌

如此,秦二世宗廟改革就使得自秦國以來的宗廟祭祀分為兩個系統,一是以秦襄公廟為祖廟的秦國系統,由大臣祭祀;二是以秦始皇廟為祖廟的秦帝國系統,由天子親自奉祀,

而新的宗廟祭祀,將按照天子七廟,親盡秩毀的原則實行

這既是秦人重視現世,不慕往世的表現,與商周以來重視直系祖先,尤其是注重近世直系祖先的傳統相一致,同時也與秦統一後,諸刻石中屢屢稱頌秦始皇豐功偉績史實相符合,並

對後世皇帝宗廟祭祀的物件和方式產生了深刻影響

除此之外,秦還在縣、道等地方行政區域廣設宗廟,

實行定期“徇廟”制度,加強對宗廟的日常管理

。秦始皇稱帝后追尊父莊襄王為太上皇,令各縣、道廣設太上皇廟,史載“泰上皇祠廟在縣道者”。

為了加強對縣、道宗廟的管理,秦朝還制定了專門律法

,秦簡中記錄了有關祠廟日常管理的法律條文。裡耶秦簡也有類似的規定,從裡耶秦簡行廟記錄可知,行廟週期大致為十天,與嶽麓秦簡所載的“令史旬一行”基本相符。

簡文正面記錄的是遷陵縣令釋出的行廟要求,背面是令史們的行廟記錄,包括行廟的日期,職官名及人名。秦始皇一統六國,父親莊襄王也由秦王一躍成為天下的太上皇,太

上皇廟在全國範圍的建設正是數百年來秦祖宗整體功德的集中表現。

而秦始皇一統天下的功業,也透過宗廟推及到縣、道,滲透到秦統治的各個角落。

此舉試圖在普天之下建構起民眾對秦政權的敬畏之心,

太上皇廟作為中央介入地方秩序的一種手段,有利於佐證秦政權的建立源於歷代祖宗功業的努力,有利於消弭新佔領地區民眾的故國情懷和仇視心理。

這和漢高祖劉邦在建國初期,在郡、國設立太祖廟有異曲同工之妙,秦在縣、道上設定宗廟與西漢初年在郡、國範圍設廟遙相呼應,使得

秦漢之間文化上的連續和斷裂在宗廟層面體現的淋漓盡致。

三、西漢宗廟制度

西漢乃中國古代宗廟發展的鼎盛期

。宗廟在西漢幾經變革,其發展不是一個固定的程式,而是始終處於動態的變化中。大致經歷了西漢初期的七廟制和郡國廟並行,到元帝宗廟改革實行宗廟毀廟制,廢除郡國廟,再到西漢末年實施十一廟三個階段,

宗廟度在西漢不同歷史時期所呈現出的差異與不同時段的政治、經濟、學術、文化、思想等各個方面息息相關。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儒學在宗廟祭祀和宗廟改革中逐漸從邊緣走向主流,宗廟的變革由儒士首先發聲。其中,元帝時期的宗廟改革在西漢乃至整個中國古代宗廟史上佔有絕對地位。

西漢初期的宗廟大致包括三種類型

:一是建在長安城內的京廟,例如:太上皇廟,高廟,惠帝廟等;二是立於陵寢附近的陵廟,三是在地方郡縣、王國建立的郡國廟。這是西漢初年宗廟的典型代表,西漢初年曾經實行郡國並行制,在地方郡、國區劃上建宗廟,由諸侯王奉祀,先後被奉為郡國廟的有太上皇廟、高廟、文帝廟、武帝廟四廟。

四、總結

所謂“國家大事,在祀與戎”,宗廟是中國古代最具代表性的禮制性建築

。宗廟制度也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禮樂制度中最為重要的一環。

從商周到西漢,宗廟制度幾經變革,宗廟在中國古代的發展演變與不同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密切相關。

各式各樣的宗廟祭祀儀式在強化各諸侯國之間的宗法關係,凝聚血緣宗族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除此之外,在“親親”、“尊尊”等宗法原則的規範下,為了體現社會階級差異,周禮對不同等級的宗廟廟數,祭祀禮儀,樂曲配奏等都作了嚴格的規定,進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國古代宗廟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