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皇帝下令讓390名死囚回家與親人團聚,來年再問斬,背後是何原因

古代是嚴格的君主集權制度,皇帝有至高無上的權威,掌握著所有人的生殺大權,但是皇帝要想成為人人愛戴的明君,

就不能隨意地濫殺無辜的話,否則最容易失去民心,成為歷史上被人唾棄的昏君。

唐朝皇帝李世民奪得帝位後,他深知自己的帝位備受世人爭議,便想盡一切辦法挽救自己的形象,

還費盡心機地演了一齣戲

究竟是什麼戲呢,讓我們一起來一探究竟。

1、放死囚犯回家探親

唐太宗的皇位其實來得不是很光彩,

他是透過殺兄上位的,李世民也一直想辦法抹去這個汙點。

李世民登上皇位的第六年,迎來了一段穩定的生活,他自己也終於專心於國家政事,想為百姓做點實事

,用自己的實力說話,去直面天下對他的質疑聲。

有一天,李世民閒來無事,走到了監獄看到了被關押的死刑犯。

死刑犯個個都是一副絕望要死的模樣,吃不好穿不好,面色十分憔悴可憐。唐太宗被他們瀕死的樣子震撼到了,動了惻隱之心,

於是下令將390名死刑犯釋放,允許他們回家探親,條件是明年秋天要乖乖回來接受問斬。

死刑犯被唐太宗的這一命令震驚到了,來不及反應他們痛哭流涕,感謝唐太宗的恩賜,讓他們有機會臨死前與家人團聚。

唐太宗的這一舉動屬實讓身邊大臣很不理解,為何要一下子釋放這麼多的死囚犯,怎麼能確保明年這些囚犯都能乖乖回來認罰呢?

唐太宗卻不顧身邊大臣的諫言,執意要這樣做,身邊人也阻攔不了他,畢竟他是皇帝他說了算。

2、赦免死囚犯

這390名死囚犯們來自全國各個地方,

他們回到家之後,終於能和自己的家人得以見上一面,過上難得的幸福生活。

這些囚犯逢人就說是因為唐太宗的恩賜他們才能回家,十分感激唐太宗。

一年的時光很是短暫,馬上就到了這些死囚犯回去受刑的時候了

。這些死囚犯依依不捨地和家人道別後,準備離家返回去京城監獄。

令人驚訝的是,這些死刑犯都遵守了和唐太宗的約定,都悉數如期地回到了監獄,準備接受死刑的懲罰。

到了正式執行死刑的時候,

唐太宗對這些囚犯能遵守約定很是欣慰,當著他們的面,直接下令免除他們的罪行,將他們無條件釋放。

死囚犯們聽後,可謂是十分欣喜,彷彿重新獲得了新生一般,

跪謝唐太宗的大恩大德,發誓誓死擁護唐太宗

,以後絕對不會再做惡事,本本分分重新做人,回報社會。

唐太宗對這些死囚犯的這些舉動,

贏得了他們的民心,塑造了他愛國愛民的明君形象。

這對他今後管理整個國家十分有幫助,大大穩固了他的皇帝地位。

3、為何不直接赦免?

大家都沒想到的是,

這其實是唐太宗的陰謀

唐太宗是故意釋放這些死囚犯的

,先是體恤他們讓他們與家人團聚,然後是直接赦免他們的罪行,使得他們對他感激涕零。那麼,

唐太宗為何不直接赦免他們呢?仔細想想,若是直接赦免他們,一是沒有理由,二是達不到這樣大的影響和效果。

這些死囚犯從一開始就沒有抱著能活下去的希望,本來覺得能在行刑前與家人團聚已經是莫大的幸福了,沒想到最終還能被赦免。

這樣不僅使得囚犯對唐太宗十分感激,連他們的家人都會覺得唐太宗十分仁心,體恤百姓疾苦。

除此之外,

唐太宗為何篤定這些死囚犯會在一年後乖乖回來認罪呢?這就得益於唐朝的地方等級制度了,每家每戶都上了戶口,層級分明,管理十分嚴格。

這些囚犯就是想逃也逃不出政府管轄,

更何況他們不是孤身一人,還要考慮到他們走後家人安危,

等著這些死囚犯一年之後乖乖回來認罪之後,唐太宗就有理由根據他們的良好表現,從而藉機釋放他們。

得民心者得天下,唐太宗不會不懂得這個道理。

這一切其實就是唐太宗自己的陰謀罷了。

他想透過這件事樹立自己愛民的良好形象,以此來換取民心。

雖然死囚犯逃出去之後唐太宗有很大的把握他們還會回來,

但是也還是有風險的。如果死囚犯沒有回來,很可能在民間繼續作惡傷害無辜的百姓。

事實很明顯,

唐太宗在拿百姓的安危來做賭注,是一個赤裸裸的陰謀,

只考慮到了維護自己的利益。唐太宗深知自己這個皇位得來得不太光彩,所以想盡一切努力來試圖挽救自己在百姓中的形象。當然挽救形象不是速成的,需要一朝一夕慢慢養成,

唐太宗除了這件事情之外還做了很多表面上的功夫,例如做善事,幫扶貧困百姓,減免稅收等等。

正是因為唐太宗即位之後

實行文理治天下,奉行節約政策,開啟了“貞觀之治”的盛世

。對外唐太宗還

開拓了疆土,維護了民族的團結和安定

,作出了不小的功績。在當朝的百姓眼中,越發覺得唐太宗是個好皇帝,十分地擁護他。唐太宗在歷史上也是十分傑出的皇帝,

對於唐太宗的功過,後世對他也褒貶不一

,就留給後人慢慢評判吧。

總結

唐太宗略施小計,釋放三百多名死囚犯讓他們回去探親,一年後他們如期回來,結果也是十分令人意外,他們全部得到了唐太宗的釋放。

這只是唐太宗的陰謀罷了

,唐太宗透過這件事成功地獲得了百姓的信任,在百姓心中營造了勤政愛民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