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和田玉收藏:紅皮固然漂亮,玉質才是重點

紅皮白肉,這個現在堪比羊脂玉級別的名詞,說是如今和田玉市場中的翹楚也不為過,只要是玩玉的人,都知道紅皮白肉,對它讚賞有加。而要知道,在以往的市場,還是光白籽的天下,紅皮白肉怎麼突然之間就一躍而上成為新時代的寵兒呢?

這還得先從籽料留不留皮這個爭論開始說起。考古過和田玉曆史,大概知道包括在古代,以前的玉是不留皮的,所以之前,籽料一直玩的是光白籽。其實縱觀歷史,有三次留皮的階段:第一次,元代時期,因草原民族崇尚自然愛用天然的皮色來表現出各種動物,那時候的玉器很多都留皮;第二次是乾隆年間,因王室愛玉和其審美原因,所以流行精美繁複的玉器,也出現了大量燒色、留皮的作品。

第三次便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經過籽料價格瘋漲、過度消費,同時和田玉也開始作為投資品被更多人看好。籽料開始留皮,一方面是由於好料越來越少,大家開始關注帶皮色的料子,聰明的玉雕師,便利用漂亮的皮色來巧雕創作,大家開始發現了帶皮料子的美,同時也挖掘出了皮色料的商業價值;另一方面,籽料逐漸供不應求,假料應運而生,無奈之下,籽料作品能留皮的便儘量都留皮以證身份。

皮色的時代就此開啟,紅皮成為最火皮色也並非偶然。籽料皮色,大約是形成時間越長,皮色越深,淺皮如黃皮、灑金,重皮如油煙、黑皮,紅皮介乎於深淺中間,料子足夠老熟,不至於像淺皮那樣可能會有料子偏嫩的情況;皮色足夠豔麗,不至於像重皮那皮色太深,而視覺上偏深沉沒那麼亮眼。

除了眾所周知的好看,適合各種巧雕之外,紅皮白肉成為寵兒,還是因為“紅皮”+“白肉”這個組合的稀缺性。玩籽料很容易走進一個誤區,就是將紅皮看的太重,殊不知紅皮白肉的靈魂就在於紅皮下有“白肉”。

紅皮料其實非常不穩,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狀況,許多紅皮下面,玉質都是閃青,也有部分發灰。閃青的料子細度上可能還不錯,而且若只是有點偏青,其實也算無傷大雅。但過於青的話,比如很多青白籽料都帶紅皮,那麼多少影響價值。閃青的料子,會影響皮色的觀賞度,青色配紅色,顯得紅皮沒那麼豔了,不過若是為了價效比,這種偏青的料子玉質好,價格比正經的紅皮白肉便宜很多,也算是一種取捨。但這終究算不上真正的“紅皮白肉”,要不然怎麼說白度對價值有這麼大影響,就是建立在玉質、皮色都不錯的基礎上,白度上去一兩個度,價格可能就得翻幾倍了。

還有,紅皮很漂亮,但皮下有風險。聽過這麼一個故事,很久以前,有個玉雕師接了個客戶,說幫忙雕一塊非常漂亮的紅皮籽料,料子足有三公斤多,經驗老道的師傅研究了下認為不宜動刀,裡面太差,但客戶不信,覺得外面這麼好看,怎麼可能差!強烈要求下,結果很令人唏噓,料子內裡全是髒、僵……這應該不是個例,許多人肯定都見過、聽過切料失敗的故事,太多紅皮之下,並不純粹,特別是厚皮,棉點什麼的是常態,再差點的料,竄髒竄糖也是少見多怪,甚至整塊石頭,唯一的價值就在那塊皮子上了。所以紅皮料,皮子薄一點還好,厚一點的話,能找到皮色漂亮,同時肉白細乾淨,那真的是打著燈籠難找,無怪乎紅皮白肉的魅力那麼大,一切源於稀有。

紅皮料,就像是用頂好的金絲木雕的寶藏匣子一樣,表面光鮮靚麗,它的主要價值,其實還是看裡面有沒有藏寶貝?是多貴重的寶貝?若是迴歸玩玉本心,以往的年代大多流行白玉,光白籽就很說明問題,肉質才是重點。

但紅皮白肉的價值在未來長時間內還會一直堅挺,其頭牌地位也會一直延續下去。和田玉市場上,看上去大多數都是一些普料在流通,倒來倒去,玩玉的人,也在為了要不要買那幾萬的籽料討論的熱火朝天。但佔這個市場最大份額的,支撐它運轉流通的,還是那些頂級的東西。好料看上去越來越少,有錢人卻是越來越有錢,為了爭奪那些日益稀少的東西,誰不願意下血本;而且,他們對一眼好的料子,可能已經不滿足了,畢竟好料加上靚皮才是更高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