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誅殺安德海,丁寶楨為什麼敢在慈禧太后頭上動土呢?

丁寶楨誅殺安德海——“兩宮太后”之間的較量

慈禧太后的近侍太監安德海被殺一事,史書、民間傳說、後世影視作品應該說已經描寫得繪聲繪色,只不過知道了事情的經過的人們,腦子裡始終有一個疑問,那就是:丁寶楨哪裡來的膽子,竟然敢殺慈禧的近侍?慈禧又豈能忍得了這種挑釁呢?

今天我們就來解答一下。

丁寶楨其人

丁寶楨是封建社會漢族知識分子的典型代表,他既有報國安天下的遠大志向,又對朝廷和皇帝死心塌地,還有著一身傲骨。

丁寶楨33歲考中進士,開始踏入官場。此時的清朝已經病入膏肓外有列強凌辱,內有長毛為亂,整個王朝處於風雨飄搖之中。

丁寶楨同其它任何一個王朝的有識之士一樣,希望以身報國,挽狂瀾於既倒。清朝沿襲明朝,向來有文人掌兵的傳統,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皆是如此,丁寶楨也是其中的佼佼者。於是,他毀家紓難,招募兵勇,四處剿賊,因此獲得朝廷的認可,開始給予重要官職。

丁寶楨為官清廉自守,一身正氣剛正不阿。他做山東按察使時,僧格林沁正在山東與捻軍作戰。僧王武人脾性,向來看不起文官,見巡撫以下官員不設座位,丁寶楨投遞名帖求見,說低階武官丁某投書王爺,給予座位就覲見,不給座位就不見,身邊的侍從人員都大驚失色,僧格林沁卻一反常態,佩服他的強硬不屈,為丁寶楨改變儀容,對其禮敬有加。山東巡撫閻敬銘聽說這件事後,大為稱奇,丁寶楨到任的那一天,他親自出城在郊外迎接,從此無論大小事務,都先諮詢丁寶楨之後才實行。丁寶楨之正直可見一斑。

要說丁寶楨官途中也是常有貴人。

同治四年(1865年)僧格林沁戰死於曹州,丁寶楨被彈劾協戰不力而遭朝廷貶斥,繼而幾個御史又捕風捉影、網羅罪名,抓住他不放。此事轉呈到了曾國藩手裡。此時的曾國藩,借剿平太平天國之功,早就是朝廷柱石,說話自然一言九鼎,他直言丁寶楨無罪,得到皇帝認可。

山東巡撫閻敬銘向來欣賞丁寶楨,此時見他木秀於林,擔心“風必摧之”,於是主動請求致仕,舉薦丁寶楨來代替自己,於是朝廷就任命他做山東巡撫。

丁寶楨因禍得福,官職不降反升,對朝廷和皇帝更是感恩戴德,便處處以朝廷綱紀國法為重。

安德海好巧不巧遇上了這樣的丁寶楨,不死才怪。

安德海之死

安德海在咸豐帝時就是極為得寵的太監,他八九歲淨身入宮,因其乖巧伶俐被皇帝和那拉氏看中,擢其為近侍。只不過,此時的安德海再得寵,也不過是個擺不上臺面的小人物。真正讓他聲名顯赫的是1861年清廷發生的一件大事——“辛酉政變”。

咸豐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七日,咸豐皇帝病死在承德行宮。遺命以皇長子載淳繼承皇帝位,並派肅順等八位顧命大臣輔弼幼主,主持政務。慈安和慈禧兩人皆尊為“太后”,肅順等欺辱少主,妄想一直專權,因此兩宮太后與顧命大臣之間的奪權之爭開始了。

肅順等八人不是勳貴就是權臣,兩宮太后名義上尊崇,實際上只不過是手無縛雞之力的婦人,肅順等人根本沒將二人放在眼裡。只不過他們雖然掌握著朝政大權,卻忽略了兵權,以恭親王為首的皇親派勢力極大,加上軍中僧格林沁、勝保等實權派是皇權的極力擁護者,最終讓肅順等人死無葬身之地。

安德海受慈禧委託,潛回北京聯絡恭親王奕?,經過波折,終於發動了“辛酉政變”,朝政大權收歸皇帝和兩宮太后。安德海立此大功,從此發跡,成為內宮總管太監。

小人一朝得志,便容易忘乎所以,安德海也是如此。

他狂妄自大,四面樹敵,先是暗中窺探小皇帝日常動靜,並報給慈禧,使得頑劣的同治帝經常被責罰,皇帝雖然年齡小,卻始終是高高在上的皇帝,忌恨上了安德海,那他的死期便不遠了。

緊接著,安德海知道慈禧想解除奕?的權力,於是主動出謀劃策,慈禧用其計謀,對奕?一打一拉,順利削去他的權力,讓他徹底順從。只不過,老謀深算的奕?雖然不敢對太后如何,卻因此對安德海恨之入骨。

安德海不過是個太監,仗著慈禧的寵信,竟得罪了皇帝和恭親王,實在是自己找死。

因此安德海借置辦同治帝大婚的物件為由,得了慈禧的首肯,帶著一大幫隨從出了皇城,一路上吹吹打打、前呼後擁的時候,他的死期便註定了。

安德海進入山東境內,仍趾高氣揚,要求山東沿途各地官員遠接近迎,訊息傳到丁寶楨耳中,丁寶楨使出雷霆手段,派騎兵將其拿獲,隨後言辭激烈地上報朝廷,接到旨意後,立即將安德海就地正法。

丁寶楨敢於在太后頭上動土的原因

安德海被誅,朝野上下雖然大快人心,但卻不免為丁寶楨擔心。只是等來等去,慈禧卻並沒有任何為難他的意思。

慈禧不是不想嚴懲丁寶楨,為小安子報仇,實在是找不到任何藉口,也無從下手。

原來丁寶楨將安德海抓獲後,立擬密摺,痛陳安德海種種“震駭地方”的不法行徑,並申訴了自己職守地方,“不得不截拿審辦,以昭慎重”的充分理由:

一、清朝二百餘年不準宦官與外人交接,“亦未有差派太監赴各省之事況”;

二、龍袍系御用之衣,自有織造謹制,不用太監遠涉糜費,且皇太后、皇上崇尚節儉,斷不須太監出外採辦,即使實有其事,亦必有明降諭旨並部文傳知;

三、太監往返照例應有傳牌勘合,絕不能聽其任意遊興,漫無稽考;

四、龍鳳旗幟系御用禁物,若果系內廷供使的太監,自知禮法,何敢違制妄用;

五、出差攜帶女優,尤屬不成體制。

幾日後,丁寶楨接到由軍機處寄發的密諭,內稱:

“該太監擅離遠出,並有種種不法情事,若不從嚴懲辦,何以肅宮禁而儆效尤。著丁寶楨迅速派委幹員於所屬地方將六品藍翎安姓太監嚴密查拿,令隨從人等指證確實,毋庸審訊即行就地正法,不準任其狡飾。如該太監聞風折回直境,即著曾國藩飭屬一體嚴拿正法。倘有疏縱,惟該督撫是問,其隨從人等有跡近匪類者,並著嚴拿分別懲辦,毋庸再行請旨。”。

第二天,丁寶楨親自查驗確實後,遵旨將安德海就地正法於濟南,此時距安德海被抓不過五天。

短短五日間,丁寶楨就將慈禧近侍安德海誅殺,實在是讓人大跌眼鏡,不明白丁寶楨何以如此敢於硬剛慈禧太后。

其實,丁寶楨之所以讓慈禧啞口無言,關鍵在於應對得當。

首先,他直接以密摺形式上報,而密摺是需要皇帝親啟的,當時同治帝尚小,軍國大事由軍機處代皇帝批示,而當時主持軍機處的就是恭親王奕?。奕?外號“鬼子六”,向來以精明著稱,但安德海是慈禧的近侍,他有天大的膽子也不敢妄下論斷,於是他便向同治帝彙報了此事,同治帝一向痛恨安德海,只是沒有理由對其教訓,此時聽到丁寶楨將其抓獲,大喜過望,與奕?一拍即合,就要將安德海置於死地。

其次,同治帝和奕?要殺安德海,分量雖夠,卻都害怕慈禧不快,於是又趕緊稟報了“小事糊塗,大事做主”的慈安太后處。慈安太后本不欲因為一個閹人與慈禧起衝突,然而看到丁寶楨的密摺後,對安德海觸犯祖宗家法之事深惡痛絕,也想借此機會敲打一下慈禧,於是同意誅殺安德海。慈安太后一出馬,慈禧即便再想護著安德海也不好說出口,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安德海引頸受戮。

結語:

那麼有人會問,為何慈禧對慈安就如此忍讓呢?

其實從兩人的徽號上就可以看出來,慈安被稱為“孝貞顯皇后”,慈禧被稱為“孝欽顯皇后”,雖一字之差,卻天壤之別。封建王朝講究“禮儀”,帝后的尊號既是蓋棺定論,也是一生評價。咸豐帝活著的時候,慈安是皇后,慈禧只不過是懿貴妃,中間還隔著一個“皇貴妃”的等級,而孝貞顯皇后的“貞”引申為“正”的意思,“正”乃“正宮”“正妻”之意,無論慈禧使出何等手段,也敵不過這一個“貞”字!

慈安16歲入宮即被封為嬪,之後4個多月內,就以火箭一般的速度,登上皇后的寶座,這在整個清代都是十分罕見的。更難能可貴的是,咸豐帝倜儻不羈,身邊女人無數,除了宮裡,還有圓明園“四春”,要他對哪個女人一直好幾乎是不可能的,唯獨皇后慈安直到咸豐去世都榮寵不衰,相傳臨死前還給了她一道可以隨時置慈禧於死地的密旨。時人評價慈安“優於德”,慈禧“優於才”,一些日常的事務由慈禧處置,但每遇朝政大事,還是要由慈安太后最後決定。

例如,慈安力排眾議,著力提拔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人,才剿滅太平天國,有了“同治中興”,甚至連同治帝立後,都是慈安說了算,可見慈安的存在對慈禧是有著相當的震懾作用的。

而說到底,丁寶楨敢於五日之內誅殺安德海,其實是兩宮太后地位的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