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高僧作詩感恩朱元璋,只因為有個“殊”字,就被凌遲處死?

提起明太祖朱元璋,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出生於安徽鳳陽,於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在應天府登基為帝,建立大明政權。

其後,朱元璋平定西南、西北、遼東,最終統一全國。朱元璋也是我國封建歷史上,少數從南打到北,建立一統政權的開國帝王。

由於朱元璋的生平履歷極其傳奇,許多影視劇、文學作品多以朱元璋為原型,虛構出讓人難辨真假的情節或橋段。

近段時間,網路上流傳著這樣一則關於朱元璋的故事。明朝初年,朱元璋與一位高僧關係不錯。某次,朱元璋邀請這位高僧來到皇宮參加宴席。

酒過三巡,菜過五味,現場氣氛非常融洽,高僧主動寫了一首詩,表達對這位明太祖的尊敬。

淇園花雨曉吹香,手挽袈裟近御床;

闕下彩雲明雉尾,座中紅芾動龍光。

金盤蘇合來殊域,玉碗醒醐出上方;

稠疊濫承天上賜,自慚無德誦陶唐。”

這首詩乍看上去沒有看大問題,歌頌朱元璋創造了一個盛世,用詞精雕細琢,讚美功夫爐火純青。

不過,其中有一個“殊”字,似乎觸怒朱元璋。

明郎瑛《七修類稿》:大怒曰:“汝詩用‘殊’字,是謂我為歹朱耶?又言‘無德誦陶唐’,是謂朕無德,雖則欲陶唐誦我而不能耶?何物奸僧,輒敢大膽如此!”

因為這個“殊”字使用不當,朱元璋便把高僧打入大牢,凌遲處死。

那麼,朱元璋真的僅僅是因為這麼一個“殊”字,就下令將這位高僧處死嗎?

這則故事的主人公,也就是那位明初高僧,法號叫做“釋來複”(上來下復),俗家名諱叫“元明濬,字天淵”。

據史料典籍記載,釋來複是胡人,即為西域或者東亞印度人士。起初,釋來複並不是和尚,來到中國之後,結識了多位有學之士,琴棋書畫樣樣精通。

元朝滅亡後,釋來複剃度出家,保留了自己的一副美髯。因為釋來複特別喜好舞文弄墨,加上能說會道,談吐不凡,許多達官貴人都願意與他結交。

洪武初年,朱元璋將釋來複召入南京,除僧錄寺左覺義,詔住鳳陽槎牙山圓通院。釋來複結識胡惟庸等人,並將自己多年所著作品編撰成冊,留下一本《澹遊集》。

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釋來複不知因為何故,被朱元璋貶入大牢,慘遭凌遲處死。

明人郎瑛《七修類稿》:元明濬,字天淵,胡人也,世祖朝明安之後,髯長數尺,仕元為學士。元亡,削髮為僧,改名來複見心,而髯如故。太祖既有天下,召至,聖而問之曰:“汝不欲仕我而出家為僧,吾亦任汝。

民間多有傳言,釋來複應該是牽扯進了胡惟庸案,所以朱元璋才會怒不可遏,下令將其殺害。

這只是市井中的傳言,並沒有確鑿的證據記載。網路上流傳的故事,莫過於釋來複面聖時,寫了一首詩,觸怒了朱元璋的龍顏,導致慘遭凌遲活剮。

無論是牽扯到胡惟庸案,還是因為寫詩觸怒了朱元璋,這兩種說法都很站不住腳,也缺乏史料記載為佐證。

明朝末年,有一本叫做《釋鑑稽古略續集》的書籍曾記載,洪武十六年,有人舉報釋來複所在寺廟的僧人,犯下貪汙奢靡,誹謗罪。

這次事件中,釋來複因為不守色戒,包庇他人遭到牽連。因其在朱元璋心目中的地位,釋來複並未受到過多懲戒,還是像往常一樣,繼續當著他的主持。

《釋鑑稽古略續集》卷二:洪武十六年,有人舉報釋來複所在寺廟的僧人:且今之罪,報也,人神共怒,為集金帛、構是非,要虛名。今之罪也,在奏愆匿愆,觀喜怒,乘顏色及盜眾僧用。”

此後,朱元璋更是既往不咎,屢次邀請釋來複到皇宮內做客,當眾賜予他金襴袈裟,允許釋來複以僧人身份當官。

按理來說,辦事雷厲風行的朱元璋,居然對這位“外來和尚”有如此禮遇,這也足以證明釋來複善於與人交流,處事特別圓滑。能和朱元璋結下如此深厚的友誼,這可是一件稀罕事兒。

除此之外,大家還要清楚,釋來複的另一層身份是“元朝遺老”。但朱元璋似乎並不在乎他的這層身份,二人關係相處融洽,這就很能說明問題。

除了《釋鑑稽古略續集》有載之外,清代文人趙翼在其著作《二十二史札記》裡,也有相關文字引述。

趙翼《廿二史札記》:又僧來復謝恩詩,有「殊域及自慚,無德頌陶唐」之句,帝曰「汝用殊字,是謂我歹朱也,又言無德頌陶唐,是謂我無德,雖欲以陶唐頌我,而不能也。」遂斬之。

結合史書文獻所記載的內容,我們能否判斷,釋來複被凌遲處死,似乎與胡惟庸案,還有他獻給朱元璋的那首詩,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絡。

不過,無論《釋鑑稽古略續集》或者《二十二史札記》,都無法算得上正統史料,頂多只是明清文人所著的閒散筆記。

朱元璋之所以會殺害釋來複,而且是以如此殘酷的刑罰,莫過於朱元璋執政生涯後期,思想包括執政理念,相較於以往有了極大的轉變。

晚年的朱元璋從不喜形於色,且大開殺戒,為的就是讓皇太孫朱允炆安安穩穩地上位。

在此期間,胡惟庸、藍玉等大明開國元勳,相繼受到牽連,全家被誅。除此之外,晚年時期的朱元璋,似乎有些大興“文字獄”的念頭。

明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發生了一起影響深遠的“南北榜案”,又稱“南北科考案”。所謂的“南北榜案”就是,在明洪武三十年2月舉行的會試上,錄取的51名學子都是南方人,引起了北方學子的不滿。

朱元璋親自策問,最終錄取了61名北方學子,又殺了一批官員,這才平息了“南北榜案”之爭。

後世學家認為,“南北榜案”其實是一場統治者利用科舉來籠絡舉子的政治事件。不可否認,朱元璋早就想插足教育,徹底淨化大明的文壇之風。

基於這種情況,朱元璋特別在意當時科舉、官場,包括文壇的動靜。一旦有些風吹草動,朱元璋便會以雷霆萬鈞之勢,徹底平息紛爭。

其目的還是有些大興“文字獄”,統一社會輿論,好讓朱家人坐穩江山。

回過頭再來看看釋放來複,他雖然是一位得道高僧,但精通筆墨,其書法頗像趙孟,又結識了一大批明朝上層官員。

起初,朱元璋與釋來複還有說有笑。到了晚年時期,朱元璋有些疑神疑鬼。再加上釋來複此前又傳出貪汙、包庇的醜事,不由得讓朱元璋開始提防自己的這位好友。

公元1391年,釋來複面見朱元璋時說的那首詩,成為了他被凌遲處死的導火索。

朱元璋早年間因生活困頓,不得已進入皇覺寺為僧。由於朱元璋曾當過和尚、乞丐,嚐盡人間疾苦,造成性格上的自卑。

大家別以為這番話是胡說八道,西漢開國帝王劉邦同樣出身赤貧,劉邦成為皇帝后,整天也是疑神疑鬼,提防這個又提防那個,臨終之前還在率兵四處討打逆賊。

朱元璋與劉邦二人,在出身背景方面頗有相似之處。朱元璋當上皇帝,他肯定非常忌諱自己的這些過往事蹟,尤其是當過和尚這件事,朱元璋更不想別人提。

究其原因,更多出於朱元璋一種自卑心理,擔心自己的努力得不到大家的認可。這種自卑心理,在晚年時期的朱元璋身上被無限放大。

釋來複曾犯下腐敗案,與朱元璋漸漸疏遠,二人就此產生隔閡。然而,釋來複說的那首詩才徹底成為導火索。

在朱元璋看來,這首詩揭開了自己心底的傷疤,他甚至認為,釋來複說自己沒有德性,是不合格的君主。因此,朱元璋才會怪罪於釋來複,很快將其凌遲處死,以解心頭之快。

綜上所述,釋來複是否因為一首詩,或者因為一個“殊”字而得罪朱元璋,這其實是要一分為二地看待。

可是,釋來複之死與胡惟庸案應該沒有任何關係。按照釋來複的生卒年月來看,他是在胡惟庸被殺10多年之後,才遭凌遲處死。

古人云,伴君如伴虎。即使釋來複沒有犯下滔天大罪,本意只想用這種詩來感恩朱元璋。

可在朱元璋眼裡,釋來複這就是僭越,是想圖謀不軌。另外,當時的朱元璋想統一社會輿論。他絕不允許任何人汙衊自己或者朱家皇室成員。

而釋來複的這首詩,恰恰觸犯了朱元璋的逆鱗。再加上明洪武末年,朱元璋剛愎自用,官場環境發生了變化。

那在這種情況下,得罪了朱元璋的釋來複,下場還能好得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