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中國第二大碑林,就在山東,遊客卻不多

十萬重慶人遊歷山東的第四天,在人聲喧譁的孔廟裡,接到老師的訊息,說要去看三碑。馬上問附近的孔廟景區導遊,孔廟三碑在哪裡?但是導遊回答說:不在這裡,在別的地方。難得一遊,不願留下遺憾,纏著景區導遊,問碑林的位置,導遊只說在孔府後面,一般人不會去,行程中也沒有。忍不住鬱悶起來。沒想到這些隨團導遊看在眼裡。他主動去景區導遊詢問孔廟碑林的具體位置,然後對我說,他帶我去看,讓我安心。這裡一定要誇耀我們的隨團導遊,孔子73代孫子,山東大學英語系畢業,學識豐富,人也很熱情,很盡職盡責。

景點導遊的描述讓我一度認為碑林離孔廟很遠。其實出孔府後花園左轉是(右轉是去孔林和文創店,還有一段距離),還有一段路要走,就是右轉,到了孔廟才能看到的地方,也就是左轉,也就是右轉,還有一段距離。更讓我吃驚的是,一牆之隔的孔廟、孔府都是摩肩接踵的人聲,這裡卻沒有人,寂靜無聲,這裡是中國第二大碑林!如此低調,讓人感到心疼和遺憾!

書法是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和藝術瑰寶,碑石是會說話的石頭,碑刻是古人留給後代最真實、最堅固的古蹟珍寶,是書法史上的重要文物,是歷代書法家臨帖學習的典範。曲阜歷史上有6000多個碑刻,是中國三大碑林之一。這兩個碑刻充分展示了中國書法藝術2000多年的輝煌和輝煌,也是研究古代政治、思想、經濟和孔廟建築史的珍貴實物資料,是中國碑刻史上極其珍貴的實物資料。漢魏碑刻是孔廟碑林的精華,曲阜漢魏碑刻展廳位於原孔府西倉。

展覽在展廳門口的東漢時期,孔彪墓前石獸,右為虎形,左為獅形,均有似翼紋飾,即後人所謂的神獸。腹部鏤空處理,表面平整光滑;後肢浮雕造型,線條流暢,具有明顯的東漢石雕特色。由於二獸前肢殘缺,形態已不明,通體觀察均為拱前坐立。虎通高195釐米,臉部誇張變體,後肢細長自然彎曲,頸下飾無殘飾。獅身高182釐米,頭部嚴重受損,鼻孔不清,但風姿猶存,濃密的獅鬃毛清晰可見。

院子裡有個漢人亭。大漢雄風,盡顯。曲阜城南大漢墓中,兩個石人被移除,石人高254釐米,胸圍290釐米,腹部刻有漢故樂安太守。東漢晚期,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發現孔廟並移,五三年建亭保護,九十年代又將亭子移至此館。這兩尊石人非常有名,在眾多金石著作中經常被記錄,是國家一級文物。

醫院旁邊的幾個普通瓦房是存放國家一級文物的展廳。這個瓦房外表樸素,可裡面陳列的碑刻,有我在帖子裡看到的,有些是老師和書友經常提到的。這些紀念碑刻在中國文字史和書法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和價值。珍品稀有,無價之寶驚豔。

展廳裡有看守人員值班,不多說,石碑上著玻璃,可以仔細觀看,拍照。只是因為年代久遠,或者碑拓太多,有些碑刻的字跡視覺上比較模糊,不夠顯眼,要靠近,才能看清楚。北陛石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一種非常罕見的西漢早期刻石,五鳳二年刻石是我國著名的西漢石刻之一。

小北關村北,長114釐米,寬39釐米,厚18。5釐米。1992年發現新富里瀆石。建武二十二年十月作瀆新富里,原為漢魯城北牆排水蓋石。漢代建武二十二年(公元46年)刻石。建武、瀆新富里六字為大字,每字一行,小字為十二年十月作六字,每三字一行。為工人刻隸書,筆勢剛健,建武二字斜筆斜,特別雄壯。

孔廟三碑為乙卯碑、禮器碑、史晨碑。孔廟三碑是漢代中後期隸書碑刻的楷書三碑,是漢代中後期隸書的楷書典範。被歷代金石家、書法家奉為漢隸法度,備受推崇,至今仍是學習隸書的入門。

乙丑碑漢魯相乙瑛請置孔廟百石卒史碑。長198釐米,寬91。5釐米,厚22釐米。漢代元嘉三年(153年),魯國國相乙瑛要求為孔廟設守廟百石卒史。乙老師是一位英俊瀟灑,豪放豪放,才情縱橫,文士風範。

東漢永壽兩年(156年)立禮器碑。長170釐米,寬78。5釐米,厚20釐米。題名稱讚魯相韓赤造孔廟禮器,修復孔子車輿,修復孔廟,免除孔子母親和妻子的進貢等功績。最後三行、碑陰、碑側都是捐贈者的名字和金錢。以風骨見長,骨瘦如柴,幾分仙風道骨,古人推此為漢碑之首。

東漢建寧兩年(169年)立史晨碑,長207。5釐米,寬85釐米,厚22。5釐米。無銘文,無穿著,無文字。紀念碑身高174釐米,前刻魯相史晨請求孔廟依社稷,出王家谷,春秋行禮的奏文,刻有紀念碑,刻在紀念碑上。史晨碑內斂,厚於內,薄於外,有侯門風範。

孔宙碑全稱泰山都尉孔宙碑,東漢延熙七年(164年),高302釐米,寬107釐米,厚24釐米。圓頭,穿。原址在孔林孔宙墓前,清初遷至孔廟。銘文中有孔宙的生平事蹟,銘文中有弟子、門生、官員等62人的題名。孔宙碑,筆勢雄偉,氣勢磅礴,是東漢隸書成熟期的代表作之一。

孔謙墓碑,121-154年,字德讓,孔子二十二代孫,孔宙之子。東漢永興二年刻本(154年)。長83釐米,寬52釐米,厚22。5釐米。原籍孔林,清初遷入孔廟。書中體型較長,風格各異。

時間的關係只能是走馬觀花。這一刻,穿越時空,感受千年滄桑,體驗碑文的精髓和魅力,領略中華民族豐富的文化遺產,也是一種獨特的精神享受,受益匪淺的旅行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