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古代文獻中,中國的別稱

中國是我們偉大的祖國,它有燦爛的文化和五千年的文明史,每一個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都深深地愛著這個國家,因此,賦予了它許多美好的別稱。

一、赤縣神州

赤縣神州之稱最早見於《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其中提到戰國時齊國有個叫鄒衍的人,他說:“中國名曰赤縣神州。”後來人們就用赤縣神州來指代中國,有時合用,有時分開用,或稱赤縣或稱神州。

二、華夏

華夏一詞最早見於《尚書·周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古代將華夏族人居住的中原地區稱為華夏,周邊則稱為夷蠻戎狄。作為中國的代稱,華夏一詞不僅是地理層面的,而更多體現在文化積澱方面,唐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三、華

華在古文獻中與“花”意相同,引申為美麗而有光彩。把華作為中國的別稱,一說是古 中原地區的人民,自認為自己衣冠整齊而華麗,所以自稱為華,如《左傳疏》:“中國……有服章之美,謂之華。”一說是華有赤色之意,周朝人喜歡紅色,把紅色當成吉祥的象徵,所以就自稱華。一說是華是古稱華夏的簡稱。

四、諸華

周朝立國後,在統治區內分封了很多諸侯國,因為周人自稱華,所以這些諸侯國就稱諸夏,晉升杜預在為《春秋左傳》作的註解上說:“諸華,中國也。”

五、中華

上古時代,華夏族自認為自己居住在天下之中,故稱自己居住的中原地區為中華,後為成為全中國的代稱。

六、諸夏

諸夏一詞與諸華類同,在上古時代華夏二字相互通用,華即是夏,夏即是華。如《左傳·定公十年》:“孔子曰,裔不謀夏,夷不亂華。”即把華和夏作為同意詞使用。

七、夏

夏,在古代有大的意思。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世襲奴隸制王朝,即是大禹建立的夏王朝,《史記·夏本紀》:“禹封國號為夏。”後來人們便用夏來指代中國。

八、有夏

有夏即夏,古代習慣於在朝代之前加有字,故夏又稱為有夏,如《書·召誥》:“我不可不監於有夏,變不可不監於有殷。”後來有夏便成為中國的代稱,如《書·君奭》:“惟文王尚克修和我有夏,亦惟有若虢叔。”

九、中夏

中夏,出自《後漢書》:“目中夏而佈德,瞰四裔而抗稜。”呂向注:“中夏,中國也。”

十、方夏

方夏,指中國,最早見於《尚書·周書·武成》:“誕膺天命,以撫方夏。”《後漢書·董卓傳》:“方夏崩沸,皇京煙埃。”李賢注:“方,四方;夏,華夏也。”

十一、函夏

函夏,指中原地區,後代指中國。《漢書·揚雄傳》:“以函夏之大漢兮,彼曾何足與比功。”顏師古注引服虔曰:“函夏,函諸夏也。”此後,函夏便批代中國,如《晉書·武悼楊皇后傳》:“群黎欣戴,函夏同慶。”

十二、禹城、禹跡、禹甸

相傳古代洪水滔天,人民苦不堪言,大禹歷十三年治水成功後,依山川形勢將全國分為九州,後世便稱中國為禹城。又因大禹治水足跡踏遍九州,所以又稱中國為禹跡。因大禹治水為中國人墾闢了新的土地,所以又用禹甸(治理之意)來代指中國。

十三、九州

大禹治水成功之後,將全國劃分為冀、兗、青、荊、徐、揚、梁、雍、豫等九州。此後,九州便成為中國的代稱。由九州演化而來的中國代稱還有九城、九有、九土、九區、九牧等。

十四、八州

古代中國劃分為九州,因京畿佔一州,所以,自京畿角度而言,則為八州。如《漢書·許皇后傳》:“殊俗慕義,八州懷德。”

十五、中州

中州本指黃河中下游的中原一帶,因處於國之中,華夏之中,所以稱為中州,後用來指代中國。如《漢書·司馬相如傳》:“世有大人兮,在乎中州。”顏師古注:“中州,中國也。”與中州意義相同的還有中土,也常用來代指中國。

十六、四海

古人認為中國居於天下之中,東南西北四方皆有海,因此以四海指代中國。如《尚書·大禹謨》:“文王敷於四海,祗承於帝。”與四海類似的還有海內,人們常用海內指代中國,而海外則指代外國。

十七、六合

六合,指上下和東南西北四方,即天地四方,用來指代全天下,即中國。如《史記·秦始皇本紀》:“六合之內,皇帝之土。”

十八、八荒

八荒,指東、西、南、北以及東北、東南、西北、西南等八個方向,泛指各地,如《過秦論》:“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

十九、宇內

四面八方曰宇,宇內,即天下整個世界,因為古人對整個世界的認識程度侷限於中國之內,因此宇內即指全中國。如《史記·秦始皇本紀》:“皇帝明德,經理宇內,視聽不怠。”

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