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陝西傳媒網】祁連山北麓的麥索兒,一種叫人唇齒留香的食物. . .

文:上沙沃

圖:來源網路

又到了夏至時節,伴著著漫山遍野的花草,看著大片大片的小麥拔節生長日漸泛黃,不禁回憶起小時候吃過的一種食物麥索兒來。離開家鄉近四十年了,鼻息間總縈繞著母親磨出來的叫人唇齒留香的麥索兒的香氣。

家鄉在河西走廊的祁連山北麓,是個農牧區交匯的地方,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小時候,地處高寒家鄉人有做麥索兒的習俗,不過那時捨不得用異常珍貴的小麥,而是用被當地稱作青稞的一種糧食。

青稞是禾本科大麥屬的一種禾穀類作物,又稱裸大麥、元麥。與小麥不同,青稞生長期短,大約三個月,二三月播種,到六月底七月初成熟收割。青稞具有豐富的營養價值,有補脾、養胃、益氣、止瀉、強筋之功效。高原氣候寒冷,卻有不少長壽老人,是青稞養育了世世代代的家鄉人。

六七月間母親帶著我們兄妹採集一些將熟未熟、籽粒飽滿的青稞麥穗,這樣的麥粒灌漿充足,做麥索兒正好。母親將採來的青稞麥穗放在簸箕裡揉搓,去掉麥芒和外殼,然後將剩下的麥粒放到鍋裡翻炒。母親炒得很仔細,為了讓這些麥粒受熱均勻,不停地用鏟子翻動著,直到麥粒炒熟。

從鍋裡剷出來,再次放到簸箕裡揉搓。原來麥粒還有一層薄薄的青皮包裹著,在鍋裡翻炒後,這層青皮容易脫落。待到搓去這層青皮,只剩下一顆顆晶瑩的麥仁,食材準備工作才告結束。

接著,母親搬來小石磨,這臺小石磨是父親從大山裡搬來石頭,請水磨匠人鍛造的,我家的石磨既美觀又實用。村裡幾乎家家有這東西,不專為吃麥索兒,地處半牧區,經常吃炒麵,這是用來磨炒麵的,炒麵要隨時現炒現磨的才好吃,所以多半人家有小石磨。

母親右手手推石磨,左手將晶瑩剔透的青稞麥粒填入磨眼,磨碎的青稞就在磨盤的周圍紛紛灑落下來。不過由於沒完全成熟的麥粒含水分多,故而落下來的不是麵粉,而是斷斷續續的條條。長長的綠綠的拉條子一樣粗細,麥索兒從石磨縫裡流了出來,散發著誘人的清香,直勾著我們肚子裡的饞蟲。

母親把碾磨好的麥索兒抓起一些,攥成一個小團遞給我,我咬了一口,嗬!嚼起來滑滑的,分外清香,還有些筋道,好吃極了。我們開始抓著吃麥索兒,母親說別急別急,先去大門外園子裡掐些香菜和蔥葉去。

母親麻利地收拾乾淨石磨,一邊切好香菜放到麥索兒上面,又放了一些蔥花,撒上鹽,熗上熱菜籽油拌勻,綠瑩瑩的麥索兒配上香菜、蔥花,清香柔軟,非常可口,端的是唇齒留香的原生態美食。一家人品嚐著新青稞的美味,享受著夏天帶來的豐收的喜悅,享受著這地地道道的純綠色食品,享受著淳樸溫暖的日子。

母親說,麥索兒是青黃不接之時,人們採摘青麥用來充飢,後來吃法逐漸改進完善形成的食品。青稞產量不高,磨成麵粉口感粗糙。即使如此,在那口糧匱乏的年代,人們把用青稞做麥索兒看作一種奢侈,所以並非家家每年都做,誰家做了,會分一些給鄰居的孩子嚐嚐。

這樣看來,家鄉的這道美食起源於貧困 。每當我回味這道具有濃郁鄉村特色的美食,心中不禁回憶起那個時期的生活情景。生活的貧困沒有阻擋住人們對幸福的追求,這道食品也體現了人們的勤勞、智慧、樸實和不竭的創造力。

石磨悠悠,麥索兒從磨盤周圍盪漾灑下,青麥獨特的芳香縷縷飄散,撩人肺腑,沁心入脾。麥索兒製作費時費力,所以現在很少有人做了,人們為了省事兒,用壓面機壓出來吃,但其形狀與口味是遠遠趕不上石磨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