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康熙的書法老師沈荃,身為二沈的後人,卻將董其昌的書風流傳於世

導語:沈荃是明末清初著名閣僚書家。康熙九年受召命作各體書。之後便一直扮演著康熙書法老師的角色,康熙帝對沈荃書法推崇備至,認為其書法可作當朝書壇之楷模。

明朝宣宗年間,松江出了兩個著名的書法家,被稱為大小學士的沈度、沈粲兩兄弟,幾百年後,沈粲後裔中又出了一個書法家,且能以書法成為帝王師,也算是傳統文人莫大的榮幸了。

沈荃生活在明清交替之際,比董其昌稍晚一些,又是華亭地區的同鄉,親身感受到了董其昌的翰墨書香,自幼對董其昌的書法就極為傾慕。

《跋曹娥誄辭卷》

01

“二沈”後人,康熙的書法老師

《清代松江府文學世家述考》記載:

“易行篤孝友,少入燕京求仕,後為淮安分省幕史,念親老且遠,遂辭官……嘗取詩之有關倫理者彚為五倫集,並著周易旁訓等書。”

沈荃字貞蕤,號繹堂,別號充齋,松江府華亭縣人。他出身名門望族,其十一世祖沈易,元末時在河南王擴廓帖木爾帳下為謀士,對儒學頗有研究。十世祖沈粲,以草書名世,其書飄逸遒勁,自成一家。其兄沈度善寫各體,尤善楷書,其風格端正、筆畫工穩。兄弟倆同朝為官,以兄弟齊名,二人合稱“大小沈學士”,深受明成祖青睞。其父沈德輝在元朝擔任提舉司官職,品性高逸,博學多才,體恤民生,為官期間曾平反冤案二十來起。

沈荃作為“二沈”的後人,自然會將書法作為自己讀書學習的一個重要環節,相較於他人而言,多了一種“書法亦有黃金屋”的感覺。沈荃發奮苦讀,熟讀四書五經,文章秀麗,於順治九年,即其29時高中探花,順治十六年參與編修《河南通志》,康熙元年,沈荃的母親去世,沈荃回華亭丁憂,六年之間,沈荃的書法已漸入化境,學習董書似可亂真,名聲越來越大。

康熙九年大旱,沈荃盡心賑濟,卻因他人陷害,被降兩級,為寧波府同知。康熙聽聞沈荃尤善書法,在其未去浙江寧波上任之前,康熙皇帝就特召沈荃,書寫各種字型,康熙其實對沈荃的名聲早有耳聞,這次耳聞目睹,更是十分滿意。於是下詔讓沈荃官復原職,仍舊留在內廷,以便

指導自己

練習書法。

當時康熙正是十六歲的少年,剛剛平了鰲拜,正想有一番作為,當然書法也要有帝王氣象。於是,沈荃成為康熙名副其實的書法老師。第二年,康熙特旨召見沈荃,授以四品頂戴,補翰林侍講,在南書房值班。

康熙曾言“至今每作書,未嘗不思荃之勤也。”擔任康熙書法老師之後沈荃的書法更是被世人皆知,也因深得康熙信任,沈荃常被召至內廷論書,“凡御製碑版及殿廷屏障御座箴銘,輒命公書之。”(方苞《望溪集外文》)為康熙書法代筆人之一。

《仿聖教序軸》

02

學董並未單一臨董,而是追古溯源

晚明,董其昌對傳統的學習和個人性情完美的結合,無疑引起眾多書家學董,沈荃就是董其昌的追隨者,一生與玄宰為依傍。

筆墨當隨時代,不同的時代出現了眾多成功書家,他們的書法多少會影響到同時期和後世學書者。沈荃生在書法史上重大變革時期的明末,這一特殊時期成就了一批個性鮮明的書家,諸如倪元璐、徐渭等人,用筆極其大膽,凌厲奇崛,表現力極其豐富。而以董其昌為代表的文人書法也在當時佔據一定的局面,其在學書上溯源魏晉,專注傳統筆法探求,以秀逸、淡遠書風為主格調。

董其昌影響了一批人,無疑沈荃也添到其列,成為崇董的代表書家。除此書風影響之外。明末清初科舉制度也影響這當時習字之人。而沈荃出身名門望族。內在的使命也是透過科舉考試而出人頭地。故而沈荃自幼對古人名家作品進行了大量臨摹,尤其是受到當時南方推崇董氏書法。他雖然沒有董其昌那靈動的筆法,但從用筆以及書法的氣息,頗得董書神韻。毫不誇張地說,沈荃的書法一生都在董其昌的影響之下。

沈荃喜愛董其昌書法卻也有自己取捨,他學董並未單一臨董,而是效仿董其昌的書學取經,追古溯源。凌駕於一味臨寫玄宰書法的學董書家。

沈荃早期臨摹作品偏多,並沒有受到董書拘束,呈現初多元化的臨創作品。他在臨習古人書法過程中,不斷地挖掘古人書法的字形結構規律以及筆法技巧,不遺餘力地臨習只求與古帖相像。晚年時,對於米、董研究頗深,書風面貌受二者影響最多。

其晚年行筆相對於早期作品顯

更加厚實,節奏稍微緩慢,加大了對米芾字形上的運用,提按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對古人字法借鑑運用上更加熟練,得心應手,加上沈荃大膽的用筆而使晚年作品更加沉穩,有種人書俱老的視覺感受。

《臨枯樹賦軸》

結語:

沈荃在康熙九年受召之後,將董其昌筆法傳授康熙,清初康熙對玄宰書法的推崇,從而更加擴大了以北京崇董書家範圍,朝野上下都籠罩在

董風

之中。可以說是聖祖的個人推動,促成了聚集於北京的崇董書家。而沈荃在這起到了領頭作用。

在這其中沈荃—康熙—群臣—科舉—地域”是推動董其昌書風的整個脈絡,而沈荃對康熙書學的影響便成為董其昌書法在清初蔚然成風的導火線。將沈荃置於閣僚書法這一歷史現象中考量,不是所有的閣僚書家書法都和館閣體相提並論,沈荃書法已經超越了抄書風格。

——END

徜徉於字中,躑躅於畫前,曉喻其中,寓意其理。更多精彩,敬請期待關注寓書喻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