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明朝三才子:富有才學,對文化做出的諸多貢獻,影響後世

全文共1821字,閱讀時間約為3分鐘

說起明朝的才子,很多人想到的可能就是

江南風流才子唐伯虎

。受電影《唐伯虎點秋香》的影響,人們對於唐伯虎這一人物形象有了更深刻更立體的認識。然而事實上,在

“明朝三大才子”

的行列裡,並沒有唐伯虎的位置。

雖為

“江南四大才子”

之首,但距離“明朝三大才子”還是有一定距離的。而這最主要的差距,就體現在

歷史影響力

上。所謂的“明朝三大才子”,指的就是解縉、楊慎和徐渭。

他們三人當中,最有名氣的當屬

排名第一的解縉

。至於楊慎和徐渭,則鮮少為人所熟知。這三位才子在官場上都

不甚如意

,畢竟才子總是會比旁人多幾分氣性,他們的性格實在不適合官場上的波雲詭譎。

一、“明朝三大才子”之首解縉

解縉的名聲雖然沒有唐伯虎響亮,但他在文學上的成就卻是實打實的。無論是從廣度、深度還是歷史影響上來看,解縉

“三大才子之首”

的地位都是

名副其實

的。

1、少年英才

解縉出身於

書香世家

,他的祖父曾是科舉考試的進士,父親是五知貢舉。他的母親

高妙瑩,

亦是書香門第出身的才女,通讀史書,曉暢音律。在這樣的家庭里長大的解縉,從小就受到了濃厚的文化薰陶。

從小解縉就表現出不同於常人的智慧,在他五歲的時候,就已經有

過目不忘

之能了。七歲時,別家的孩子還在學堂裡習字,他就已經可以自己作詩寫詞了。到了十八歲的時候,他不負眾望地奪得

鄉試解元。

第二年,一路高歌猛進的解縉直接考進了

進士三甲第十名

,這樣的成績打破了他父親和祖父的記錄,是家族新的驕傲。

明成祖朱棣

非常賞識他的才能,內閣剛一成立,就提拔他當文淵閣大學士,也就是我們慣常所說的

“內閣首輔”。

2、主要成就

解縉為官期間,在政治上的功績並不突出,但在文學上卻有著極大的影響力。他學識淵博且文采斐然,先後被任命為

《太祖實錄》

和《列女傳》的總編。

但成績最突出的還是主持編撰

《永樂大典》

,被譽為是“

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

”。

二、“明朝三大才子”之博覽楊慎

楊慎也是官宦之後,他的父親

楊廷和

是明代著名的改革家。曾以

殿試第一

的身份入仕為官,奈何因為性格太過剛烈,最終慘遭流放。

1、殿試頭名,內閣新貴

楊慎是內閣首輔楊廷和的兒子,但是他的官路完全是靠自己開闢的,完全沒有靠父親的門路。他

聰慧,

且勤奮好學。“青樓斷紅粉之魂,百日照翠苔之骨”這樣的傳世佳句,就是他

12歲時

寫下的。

24歲

那年,楊慎

高中狀元

,在殿試之中

一舉奪魁

,成為萬眾矚目的新星。然而,狀元出身的他卻無處施展自己的才華與抱負。當時的皇帝根本無心國事,終日裡求仙問道,好不逍遙。

2、流放生涯成就才子美譽

嘉靖皇帝

登基後,楊慎以為自己終於能有所作為了。殊不知,命運無常,楊慎與父親楊廷和因固守祖宗規矩而惹惱了皇帝,被舉家

流放至雲南戍邊

。不過也正是因為這次流放,才讓楊慎有機會沉下心來專心鑽研學術。

在流放的

三十年間

,他著書無數,在思想上批判了北宋文學家朱熹的心學思想,認為其飄渺不可求。在書法上的造詣也頗高,後世評價其“以博學名世,

書亦自負吳興堂廡

”。

三、“明朝三大才子”之多才徐渭

徐渭也是天縱英才的神童,可惜遺憾的是,他在科舉之路上走得

並不十分順利

。最後,還是靠著自己平時對兵法的研究才勉強當了

浙閩總督的幕僚。

1、志在仕途卻無緣仕途

徐渭出身於一個普通的

農民家庭,

自小就被稱為

“神童”

。因此,全家都對他抱有很大的希望,希望他將來可以入朝為官做宰。在家人的影響下,徐渭從小就立志要做官。

然而,他一連參加了多次科舉考試都落第了,這讓他

十分痛苦。

後來,為了生計,他在中年放棄科考後給

浙閩總督胡宗憲

當了師爺,幫助他出謀劃策。很快,胡宗憲就發現了徐渭的閃光之處。但由於胡宗憲沒有獲得官位上的升遷,所以徐渭終其一生,也就只混了個

幕僚

的差事。

2、多才多藝的徐渭

雖然在仕途上很不如意,但徐渭在文藝上的成就卻很突出。文人畫中非常著名的

“潑墨大寫意畫派”

就是由徐渭開創的,後期還有

“青藤畫派”

等,也都是徐渭首創。此外,他還對南方的戲曲文化推廣與傳承做出了巨大貢獻。

“明朝三大才子”都有著令世人稱羨的才華,然而卻都早官場上

連連受挫。

這其實不僅僅是他們的個人原因,也與當時的政治大環境有關。明朝由於

君主專制統治

的升級,才子的發展空間才會變得異常狹窄。

無論是“廢相”還是

“八股取士”

,皇權都在向天下文人傳達著

“君尊臣卑”

的觀念。面對“君臣關係”向“主奴關係”的轉變。

很多文人都無法接受這樣的折辱,紛紛自請離去。留下來的那些人,則屢次遭遇

“位卑言高則為罪”

的悲劇,實在是令人唏噓不已。

參考文獻:

《明史》、《明朝那些事兒》